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押题专练)-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校精品Word解析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70223251 上传时间:2019-01-1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押题专练)-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校精品Word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押题专练)-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校精品Word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押题专练)-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校精品Word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押题专练)-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校精品Word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押题专练)-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校精品Word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押题专练)-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校精品Word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押题专练)-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校精品Word解析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D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解析】材料中“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说明“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近代以来的救国意识的觉醒,故B项正确。【答案】B21896年,李鸿章在英国旁听了议员们的辩论,觉得那简直是一窝蜂似的吵架,“无甚可观”;对记者关于“美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出路”的问题,李鸿章的回

2、答是:清国政府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这表明李鸿章()A确立了亲美远英的外交路线B政治上倾向于欧美的代议制C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D向西方学习扩大到制度层面【答案】C3洋务运动时期,在洋务派中流行“西学中源”说,即西方科技皆源自于古代中国。如郑观应引周礼墨经淮南子等书的有关记载,证明西学中的数学、化学、光学、重学、气学和电学均出自古代中国。“西学中源”说的提出,主要目的是()A为“中体西用”论提供理论依据B减少引进西方科技的舆论阻力C证明古代中国的科技领先于世界D迎合了当时“制洋器”的需要【解析】中体西用与材料中“西学中源”并不相关,故A项错误;西方科

3、技皆源自于古代中国,以方便国人接受西方技术,故B项正确;证明古代中国的科技领先于世界,不是主要的目的,故C项错误;西方科技与制洋器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答案】B4晚清著名外交家郭嵩焘在对外交往中不卑不亢,分寸合度,处理外交事务合乎国际惯例,英人称之为“所见东方最有教养者”。然而国内不断有人攻击他:“此汉奸之人,我必不能容”“有二心于英国,想对英国称臣”等等,迫使郭嵩焘辞职。这说明()A部分官员仍然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B清朝官场相互倾轧的现象十分严重C与敌国打交道的官员通常受到诟病D道德绑架开始成为有效的攻击手段【答案】A51902年梁启超回信给康有为:“至民主、扑满、保教等义真有难言者,弟

4、子今日若面从先生之诫,他日亦必不能实行也,故不如披心沥胆一论之。今日民族主义最发达之时代,非有此精神,绝不能立国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这反映了()A“清末新政”加剧清政府统治危机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梁启超与革命派主张基本一致D梁启超有革命排满倾向【解析】1901年“清末新政”开始,其加剧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应该是在1905年前后,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民主共和观念,更无法体现该观念深入人心,故B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梁启超和革命派都主张反对满洲贵族,但无法看出其主张基本一致,故C项错误;由材料中的民族精神和“攻满洲”可以看出梁启超有革命排满倾向,故D项正确。【答案】D61896年,

5、梁启超提出“今之西学,周秦诸子多有道之”;同时期的谭嗣同也认为“西法之博大精深,周密微旨,按之周礼,往往而合”。据此可知,梁、谭二人()A传统思想观念仍然根深蒂固B借肯定传统文化向顽固派妥协C仍未突破“中体西用”的藩篱D意在以复古手段谋求社会变革【解析】根据材料“今之西学,周秦诸子多有道之”“西法之博大精深,周密微旨,按之周礼,往往而合”可知,梁、谭二人认为西学与中国古代“周秦诸子”不谋而合,为宣传西学寻找依据,意在以复古手段谋求社会变革,故D项正确。【答案】D7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胡适在1919年发表的“新思潮”的意义中说:“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

6、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故胡适倡导“整理国故”运动。这表明胡适()A对传统思想文化完全否定B与新文化运动的宗旨背道而驰C反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D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答案】D8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李大钊说:“人类者想求生存,想享幸福,应该互相友爱,不该仗着强力互相残杀。”这说明李大钊()A已经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B抛弃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理论C宣扬了自由平等博爱理论D是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否定【解析】材料未体现李大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故A项错误;材料也未提到李大钊完成自身的转变,故B项错误;自由平等博爱是西方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与题意不符,故

7、C项错误;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影响人口变异的自然选择过程,将导致最强竞争者的生存,往往成为帝国主义和沙文主义的基础,材料中李大钊说“不该仗着强力互相残杀”很显然是对其的否定,故D项正确。【答案】D91905年中国同盟会纲领中有与谕中原檄的相似表述,1906年12月孙中山专述民族主义,批判民族复仇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谕中原檄引领近代的民族革命B推翻满洲贵族统治是革命的根本目的C倡导实现民族平等实现民主共和D维护纲常名教借以挽救近世危局【解析】谕中原檄是为了推翻蒙古族贵族的统治,而非推翻封建统治,不可能引领近代的民族革命,故A项错误;推翻满州贵族统治是革命的手段,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才是根本目的

8、,故B项错误;根据“批判民族复仇论”可知孙中山倡导民族平等,故C项正确;孙中山批判民族复仇论并非为了维护纲常名教,而是要实现民族平等,故D项错误。【答案】C10中华文明史说,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对“兼收众长”理解正确的是()A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B推翻清朝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C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独裁D创立三民主义以求实现“民有、民治、民享”【答案】A11孙中山在分析太平天国何以失败时认为,“最大的原因,是他们那一班人到了南京之后,就互争皇帝,闭起城来自相残杀”“那种

9、失败,完全是由于大家想做皇帝”。为避免这种现象的重演,孙中山提出要实行()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 D新三民主义【解析】根据材料“那种失败,完全是由于大家想做皇帝”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其失败是因为争做皇帝,没有解决权力的分配问题,而解决此问题的办法只有通过实行民权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方式,故B项正确。【答案】B121924年孙中山指出:“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主张民生主义的人,应该要细心去研究的。”与孙中山这一思想联系最紧密的事件是()A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指导辛亥革命B中国共产党成立,孙中山准备与之合作C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国共开始第一次

10、合作D中国共产党接受民生主义主张,开展土地革命【答案】C13梁启超在1902年前后,先后撰成张骞、班超、赵武灵王、郑和等人的小传;1904年,又采集春秋战国到汉初这段时间中,“我先民之武德,足为后世子孙模范者”凡七十八人,编纂成中国之武十道一书,作为学校的教科书。梁启超的主要目的是()A发展教育事业 B臧否历史人物C提倡民族革命 D宣扬民族主义【答案】D【解析】据材料“我先民之武德,足为后世子孙模范者”可知梁启超收集编撰历史人物旨在宣扬民族主义思想,故D项正确。14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

11、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 ()A维新派借助传统文化宣传维新变法思想B白话小说和民间文学成为近代中国文学主流C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化”,新中有旧D袁世凯的“尊孔复古”行为遭人唾弃【答案】C【解析】维新思想重在改良中国社会,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与材料论及的民间文学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并不能表明白话小说和民间文学成为近代中国文学主流,故B项错误;材料“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可知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学形式批评创新,故C项正确;材料论述

12、与袁世凯无关,故D项错误。15 1901 年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初版,此教科书被誉为“百年语文第一书”。下为此书部分内容:“电”的解释:“阴阳二气薄而生热,热而发光曰电。”“雷”的解释:“阴阳二电摩荡空际,鼓击而成声者为雷。”“议”的阐述:“谓欲事合于义,必群相论议也。因引中为风议谏议之议。今中国有事上闻,辄归部奏;泰西各国则归上下议院公议”。此教科书的出版()A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反映了近代教育的普及C体现了西学东渐的时代特征D推动了教育体制改革【答案】C16颜炳罡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称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其

13、)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他评价的是()A新思潮的萌发 B资政新篇的提出C百日维新 D辛亥革命【答案】C17 “夫西洋之民主主义乃以人民为主体,林肯所谓由民而非为民者是也。所谓民视民听,民贵君轻,所谓民为邦本,旨以君主之社稷即君主祖遗之家产为本位。此等仁民爱民为民之民本主义皆自根本上取消国民之人格,而与以人民为主体,由民主主义之民主政治,绝非一物。”上述言论出自()A资产阶级立宪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C资产阶级激进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答案】C【解析】题干中“此等仁民爱民为民之民本主义皆自根本上取消国民之人格,而与以人民为主体,由民主主义之民主政治,

14、绝非一物”说明该言论主张人民主权学说,资产阶级立宪派主张君主立宪,故A项错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故B项错误;资产阶级激进派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主张,故C项正确;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与题干中言论并不完全相符,故D项错误。18 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中学堂如下课程、课时。其体现的课程理念是()课程修身读经讲经中学文学外语历史地理课时54519361111课程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图画法制理财体操课时20884310注重西学经世致用中体西用 顺应潮流A B C D【答案】B【解析】材料中“外语、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法制理财”表明重视西学,故正确;依据材料中“外语、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法制理财、体操”的信息可知,除了科举制下的“读经讲经”,课程更加关注实用,故正确;材料内容既有“读经讲经、中学文学”,也有“植物动物、理化、法制理财”等西学,但不能明确说明是中体西用,故错误;明清八股取士僵化落后,“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与时俱进,故正确。B项符合题意。19五四时期,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