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矿商贸企业职业卫生知识培训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70210766 上传时间:2019-01-16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矿商贸企业职业卫生知识培训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工矿商贸企业职业卫生知识培训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工矿商贸企业职业卫生知识培训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工矿商贸企业职业卫生知识培训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工矿商贸企业职业卫生知识培训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矿商贸企业职业卫生知识培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矿商贸企业职业卫生知识培训(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加强职业卫生工作 保护职工身心健康,安 全 评 价 师 王瑜 注册安全工程师 采 矿 工 程 师 2015年8月12日,第一部分 职业病危害的定义,职业病危害: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 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物理、化学、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得其他职业有害因素。,职业病: 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10大类115种(一类尘肺:矽肺 、.煤工 、石墨、.碳黑 、石棉、滑石、水泥、云母、陶工、电焊工尘、铸工、其他尘肺;二类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1种;三类

2、职业中毒:铅、汞、镉、磷、砷、铀、氯气、二氧化硫、光气、氨、一氧化碳、二硫化碳、硫化氢、磷化氢、苯、.汽油、甲、有机磷农药中毒等56种;四类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中暑、高原病、手臂振动病4种;五类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森林脑炎3种;六类职业性皮肤病:接触性皮炎、化学性皮肤灼伤等7种;七类职业性眼病:化学性眼部灼伤、电光性眼炎、职业性白内障3种;八类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噪声聋、铬鼻病3种;九类职业性肿瘤:石棉所致肺癌、苯所致白血病8种;十、其他职业病5 种)。,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分类: 物理性危险有害因 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 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心理和生理危险和有害因素

3、 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其他6类危险和有害因素。,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1.设备、设施缺陷 2.防护缺陷 3.电危害 4.噪声危害 5.振动危害 6.电磁辐射危害 7.运动物危害 8.明火 9.造成灼伤高温物质 10.作业环境不良 11.成冻伤的低温物质 12.粉尘与气溶胶 13.信号缺陷 14.标志缺陷 15.其他危险有害因素,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1.易燃易爆性物质 2.自燃物质 3.有毒物质 4.腐蚀性物质 5.其他 生物性危险和胡害因素: 1.致病微生物 2.致害动物 3.传染病媒介物 4.致害植物 5.其他 心理、生理危险和有害因素: 1.负荷超限 2.心理异常 3.健康状况异常

4、4.从事禁忌作业 5.其他 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1.指挥失误 2.操作错误 3.监护失误 4.其他,职业病危害分类: 1.来源于生产过程(如铅、锰、汞等毒物,生产性粉尘、高温、噪声等以及生物因素如森林脑炎病毒等传染性病原体)。 2.来源于劳动过程(如劳动组织或制度不合理、劳动强度过大或劳动安排不当、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工具等)。 3.来源于生产环境(如生产场所设计不符合卫生标准和要求,缺乏适当的卫生技术设备和安全防护、个人防护等)。,职业危害告知制度 是劳动者实现职业卫生知情权的前提条件,使劳动者充分了解所在岗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提高自我健康保护意识及危害应急处理能力。 职业

5、危害告知目的 将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接触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预先告知,提请劳动者注意,自觉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达到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的作用。,第二 部分 职业病防治法 职业危害告知的形式 公告栏告知 职业危害告知的法律依据: 职业病防治法第22条规定: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等。,危险岗位告知: 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注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

6、、后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告知: 用人单位应当定期对作业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检测、评价结果存入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档案,定期向劳动者公布。,可能产生职业危害设备告知: 向用人单位提供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的,应当提供中文说明书,并在设备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危害原材料告知: 向用人单位提供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化学品、放射性同位素和含有放射性质的材料的,应当提供中文说明书、产品包装应有醒目的警示标识或者放射性警示标识。,合同告知: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

7、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或者欺骗。 劳动者在已订立劳动合同期间因工作岗位或者工作内容变更,从事与所订劳动合同中未告知的职业病危害作业时,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履行如实告知的义务,并协调变更原劳动合同相关条款。,职业病防治法 立法目的: 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作为首要的立法目的 ; 预防:前期预防(包括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三同时”、宣传教育等制度,由安监部门负责)、劳动过程防护(用人单位主体责任、安监部门监管责任); 控制:改善工作条件,确保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符合标准。,开胸验肺,第三部分 职业卫生现场监督,职业卫生监督: 是指政府行政部门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对用人单

8、位在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保护劳动者健康权益等方面所进行的行政执法行为,此外还包括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我国职业卫生监督工作主要内容有:预防性职业卫生监督、经常性职业卫生监督、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职业卫生行政处罚等 。,一、询问情况: 通过询问对企业的职业卫生状况有个基本了解。了解基本情况;使用的原料和产品种类数量;工艺流程;职业卫生管理制度;预防职业病的措施;体检监测情况 二、查阅资料: 有针对性地查阅资料,核实询问的结果,职业卫生档案包括建设项目评审资料;职业健康检查资料(就业前、定期、离岗体检,体检机构资质证书、体检项目,评价报告规范等);职业危害因素监测资料以及历

9、年职业病发生情况,职业病人的处理和报告情况,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及实施情况,如个体防护用品发放管理,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和职业病危害告知等制度,三、现场检查: 重点核实询问和查阅资料所得到的信息。须查看从原料到半成品到产品出厂整个生产工艺过程,了解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情况,车间布局,通风排毒防尘设施和措施,个体防护用品使用、工人体检情况;警示标识张贴和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公示等。查看企业的原料仓库,了解使用原料种类、数量的真实状况。 四、监督总结: 通过询问、查阅资料和现场监督检查后对企业的职业卫生工作现状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我们可以学习和肯定其好的做法,同时也发现了存在的主要问题。,五、

10、采取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 企业建立职业卫生管理组织,配备专职或兼职职业卫生专业人员;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操作规程;建立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档案;建立定期的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和评价制度。 六、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 用人单位要对管理人员和生产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和经常性的职业卫生知识的培训,让劳动者了解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和防护措施,使劳动者重视并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自觉遵守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七、职业病危害告知 可通过上岗前职业卫生知识培训、签订劳动合同或设置公告栏等形式,把本单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后果和预防措施等告知劳动者,并定期公布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结果。 八、工作场所职业危害警示标识

11、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岗位(特别是严重危害)设置警示,说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危害后果、预防和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九、提供和保证个体防护用具的使用 为劳动者配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个体防护用品,根据实际需要配备包括工作服装、鞋帽、防尘防毒口罩、防护眼镜等,同时要采取措施保证劳动者使用防护用具,以减少和消除职业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 十、提供安全卫生工作环境 对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场所,必须设置通风排毒、降尘、防暑降温、防噪音等设施,并保持设施的正常运行,以保证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企业职业卫生防护措施: 职业卫生防护措施包括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工程技术措施

12、)、个人使用职业病防护用品(个体防护)、健康监护、职业病防治管理等四项防护措施。 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工程技术措施): 以预防、消除或者降低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达到保护劳动者健康目的的设施、装置或用品。,第四部分 职业卫生防治措施,煤矿职业卫生防护工程技术措施: 一是排出有害气体,通风排出井下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氢、甲烷等有害气体; 二是降尘措施,采煤、掘进、运输降尘,采用湿式作业、喷雾洒水、水泡泥放炮 主要是截煤洒水,以及通风排出煤尘、岩尘,地面堆煤场建在地面生产、办公、生活的下风侧,洒水降尘和防尘棚、档尘墙; 三是消音措施,降低抽风机、空压机等机械噪音,以及降低切割的噪音; 个体防护(使用个体防护用品) 健康监护(体检) 监督管理(政府和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