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A文】沁水盆地南部煤系地层吸附气与游离气共生成藏研究

上传人:Jerm****014 文档编号:70207388 上传时间:2019-01-16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2.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A文】沁水盆地南部煤系地层吸附气与游离气共生成藏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7A文】沁水盆地南部煤系地层吸附气与游离气共生成藏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7A文】沁水盆地南部煤系地层吸附气与游离气共生成藏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7A文】沁水盆地南部煤系地层吸附气与游离气共生成藏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7A文】沁水盆地南部煤系地层吸附气与游离气共生成藏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7A文】沁水盆地南部煤系地层吸附气与游离气共生成藏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A文】沁水盆地南部煤系地层吸附气与游离气共生成藏研究(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沁水盆地南部煤系地层吸附气 与游离气共生成藏研究,中国石油华北油田 2009年9月15日,中央处理厂(一期工程年处理10亿方,)建成投产,首次实现煤层气管输,形成商品气量。但是,沁水盆地南部煤层吸附气勘探开发过程表明,虽然某些井单井产量较高,但是井间产能差异大,目前看,煤层吸附气开发单井产量偏低,开发效益有待提高。,实现商业化运营,一、前言,沁水盆地是我国典型的高阶煤发育区,热模拟实验表明,煤岩热演化到当今煤阶,一般产气率大于170m3/t,依据等温吸附实验表明,目前煤层吸附气含量平均37.9m3/ t,说明煤岩生成天然气量77.7呈游离状况逸散于煤层以外,从而为煤系地层游离气聚集成藏提供了资

2、源基础。为此,要力争实现煤层吸附气和煤系地层中游离气合理共采,增加单井产量,是提高煤层气产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一、前言,沁水盆地煤层气勘探开发程度图,天然气分类方案繁多,通常可按照天然气生成的原始物质类型、天然气形成的成熟度、化学作用形式、天然气组分和天然气的赋存状态来划分。 按天然气生成的原始物质类型,可将天然气分为无机气和有机气,其中有机气按原始物质性质又可分为煤型气和油型气;按天然气形成的成熟度或化学作用形式可将天然气分为生物化学气(Ro2%);按天然气赋存相态又可将天然气分为游离气、溶解气、吸附气。,二、煤系地层游离气概念,煤系地层游离气(简称“游离气”)系指由煤系地层生成、赋存于

3、煤岩孔裂隙和煤系地层中其它岩石孔隙、溶洞、裂缝等多种储集空间中呈游离状态的天然气。 它与煤层中的吸附气呈明显的共生关系,在一定温压条件下,煤层吸附气与煤层孔裂隙间游离气、煤层孔裂隙间游离气与煤层顶板中游离气之间可相互转化,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之中; 而当温压条件变化时,吸附气和游离气之间发生不对称迁移:即温度升高或压力降低,煤岩吸附气解析并向游离气转化,游离气含气量增大,含气饱和度升高;而当温度降低、压力升高时,如果没有气源补充,则游离气含气量不变或降低,而含气饱和度会降低。即在吸 附气解析过程中形成的部分游离气会脱离煤岩-围岩游离气系统,形成不可逆的迁移,谓之“不对称迁移”。,二、煤系地层游离气

4、概念,沁水盆地上古生界煤系地层有三类气源岩,即煤岩、暗色泥岩、暗色灰岩,其中煤岩为主要气源岩。分布在上石炭统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 上石炭统太原组含煤414层,下部15#煤为主煤层。太原组煤层厚度多在5m以上,北部阳泉至太原西山一带均大于7m,最厚处可达 14.6m,太原组煤岩有机碳含量平均值为70.86,沥青“A”含量为2029ppm,总烃含量为1034ppm。 下二叠统山西组含煤27层, 3#为主煤层。山西组煤层厚度一般为25m,大于5m的富煤带主要分布在盆地东南部及太原西山一带,煤有机碳含量平均值为 73.84,沥青“A”含量为3257ppm,总烃含量为1425ppm。,三、煤系地层游

5、离气静态成藏要素,储集层 沁水盆地煤岩储层孔隙度1.4-10.5,渗透率一般小于0.510-3m2,孔隙结构以微孔为主,孔比表面积大,微裂缝和割理较发育。 除煤岩储集层外,沁水盆地还发育两种常规类型储集层,即砂岩和碳酸盐岩。二者均为低孔低渗,其中砂岩孔隙度615%,渗透率0.711310-3m2;碳酸盐岩孔隙度0.294.6%,渗透率0.110-3m2。,三、煤系地层游离气静态成藏要素,四、吸附气与游离气共生成藏特征,沁水盆地游离气与吸附气伴生出现的现象非常普遍,两者具有相近的温压条件,存在于统一的吸附气游离气共存系统中。根据煤层与煤系地层中其它岩层之间的关系,可将吸附气游离气共存系统划分为三

6、类:即煤岩顶板型、煤岩底板型、煤岩围限型。因砂岩、泥岩、灰岩三者物性有较大差异,所以不同的煤岩-顶板岩性组合通常具有不同的吸附气、游离气含气特征与交换机制。,煤岩与围岩储层接触类型图,五、吸附气与游离气动态交换,沁水盆地南部上古生界煤系地层热演化历史受控于构造运动,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对应于煤层的不同埋藏阶段,形成了大量烃类气体。 第一阶段为缓慢增温阶段,石炭纪到晚三叠世,最大埋深超过4000m,地温梯度正常,由于煤岩微孔隙对气体的吸附能力比较强,因此,绝大部分的气体以吸附状态滞留在煤岩中并未排出,到早侏罗世,地层整体抬升地层压力减小,而温度维持在100130左右,此时吸附状态下的天然气开始解

7、吸,转化为游离气,第二阶段为温度波动阶段,早、中侏罗世是沁水盆地煤系地层温度和埋藏深度的波动期,煤化作用进展较慢。第三阶段在晚侏罗世,地层持续抬升,地层压力不断减小,而由于燕山期的岩浆热液活动,地层温度继续增加,一方面,先成的源岩滞留吸附气进一步大量解吸,溶解气因压力降低也部分析离成为游离气;另一方面煤化作用继续进行,煤层进入二次生烃阶段并大规模产气。第四阶段为温度降低阶段,晚白垩世末至今,煤岩仍然继续抬升,地热梯度趋于正常,地层温度快速下降,盆地冷缩。而溶解气因为温度和压力的降低大量析离,最终主要以游离气和吸附气的状态存在于煤系地层中。,五、吸附气与游离气动态交换,五、吸附气与游离气动态交换

8、,根据沁水盆地煤层气勘探实践,天然气生成以后大量吸附在煤岩表面上,随着地层抬升,地层压力下降或者地温升高,游离气解吸并沿一定的路径自煤岩孔裂隙向煤岩外部储层中运移 ,温压条件改变,煤岩吸附能力增强时,由于煤层有较好的封堵能力,运移至煤层外部的游离气难以进入煤岩孔裂隙并为煤岩重新吸附,这形成煤层吸附气与游离气的不对称迁移。,六、同源共生成藏理论的应用,沁水盆地煤层气资源丰富,在煤岩顶板、底板以及区域性3#煤和15#煤之间的其它类型储层中普遍存在游离气,形成与煤层吸附气藏伴生的煤系地层游离气藏。特别是煤岩裂隙中的游离气与其顶、底板岩石之中的游离气之间存在显著的气体交换,处于相同(相近)温压的同一系

9、统中,可视为一个完整的游离气藏,平面上,该类游离气藏也和煤层吸附气藏一样具有大面积“连续”分布特征,从而扩展了煤系地层游离气藏空间展布领域。,以郑庄、樊庄区块为例,通过对郑试15等26口井进行综合解释,15口井存在含气层,共解释含气层32层163.6m。,P1s底,()郑试15井发现砂岩气,六、同源共生成藏理论的应用,六、同源共生成藏理论的应用,沁水盆地南部煤岩-砂岩顶板型游离气范围示意图(郑试49为例),根据本区煤层吸附气、游离气“同源共生成藏”原理,游离气藏与煤层气藏相互伴生,煤层吸附气藏分布区也是游离气藏的有利勘探区域,为煤系地层游离气勘探开发指明了方向。,六、同源共生成藏理论的应用,沁

10、水盆地南部煤系地层有机质总量巨大,在煤的演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天然气,部分为煤岩所吸附。燕山期,特别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一方面由于岩浆热液活动,地层温度继续增加,另一方面地层持续抬升,地层压力下降,导致煤层吸附气大量的解吸成为游离状态,同时煤化作用继续进行,煤层进入二次生烃阶段并大规模产气,因此,沁水盆地南部游离气理论上有着极大的开发潜力。 根据游离气藏上述特点,在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勘探开发实践中,我们将煤层气(吸附气)和游离气藏统筹考虑,在排水降压过程中,部分游离气会进入煤岩顶、底板岩石中,从而使排水解析效果减弱。而如果将顶、底板岩石中游离气同时开发,则有可能大大提高单井日产,增强排水降压解析效果,提高煤层气勘探开发整体经济效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