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中医诊断学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70152785 上传时间:2019-01-16 格式:PPT 页数:135 大小:4.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中药]中医诊断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35页
中医中药]中医诊断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35页
中医中药]中医诊断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35页
中医中药]中医诊断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35页
中医中药]中医诊断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中药]中医诊断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中药]中医诊断学(1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诊断学,问诊,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麻痘惊疳全占验。,问寒热,1.恶寒发热 概念 病人恶寒发热同时出现,多见外感表证 (1)恶寒重发热轻风寒表证 (2)发热重恶寒轻风热表证 (3)发热轻而恶风伤风表证,问寒热,2.但寒不热 病人只觉寒冷而不觉发热的症状,见于里寒证。 根据病势的缓急和病程的长久,可见两种: (1)新病恶寒寒邪直中(里实寒证) (2)久病畏寒阳气虚衰(里虚寒证),问寒热,3.但热不寒 概念:只觉发热不觉寒冷,或反恶热者, 见于里热证 根据热

2、势的不同,可分三种 (1)壮热:即高热见于里实热证 (2)微热:阴虚发热、气虚发热、气郁发热 (3)潮热:按时发热,或定时热盛,如潮汐,问寒热,潮热 根据发热的时间、发热的特点及伴有症状不同,分为: (1)阳明潮热日晡潮热阳明腑实证 (2)湿温潮热身热不扬 (3)阴虚潮热(骨蒸潮热)午后或夜间潮热阴虚火旺 (4)身热夜甚温病热入营血,问寒热,4.寒热往来 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的症状,见于半表半里证 根据有无规律,可见两种 寒热往来,发无定时少阳证 寒热往来,发有定时疟疾,问汗,特殊汗出 自汗:昼间汗出,动则尤甚 - 气虚 阳虚 盗汗:睡时汗出,醒时汗止 - 阴虚内热或气阴两虚 绝汗:病情危重,汗

3、出不止 - 亡阴、亡阳 战汗:全身战栗,续之汗出 - 疾病转折点,问汗,头汗上焦热盛、湿热、虚阳上越 半身汗邪气阻络 手足心汗阳气内郁、阴虚阳亢或 中焦湿热郁蒸证 阴汗下焦湿热郁蒸,问疼痛,区别疼痛的性质:胀、刺、冷、热(灼)、重、酸、绞、空、隐、窜。 头痛疼痛与部位结合 真心痛胸背彻痛剧烈,面色青灰,“手足青至节”(心脉急骤闭塞不通)。 胁痛责于肝胆。 区分胃脘、腹疼痛前者为心下;后者为脐周。,问头身胸腹,头晕:区分肝阳、湿热、气虚、阳虚、痰热、肾虚、瘀血。 胸闷 心悸包括怔忡与惊悸 (1)惊悸:因受惊而致心悸,或心悸易惊者,谓之惊悸。 (2)怔忡:无明显诱因,心跳剧烈,上至心胸,下至脐腹,

4、激动不安者,谓之怔忡。,问耳目,耳鸣 (1)爆鸣声大,按之更甚者实证(肝胆火盛) (2)鸣声渐小,按之渐轻者虚证(肾虚精亏) 目眩 (1)实证:风火上扰或痰湿上蒙心窍 (2)虚证:中气下陷、清阳不升或肝肾不足、精亏血虚 目昏:视物昏暗,模糊不清。 雀盲:白昼视力正常,每至黄昏视物不清。,问睡眠,失眠 (1)实证:胆郁痰扰或食滞内停 (2)虚证:心肾不交或心脾两虚 嗜睡 痰湿内盛或阳虚阴盛 精神极度疲惫,欲睡而非睡,似睡而非睡,肢冷脉微者,系心肾阳衰,阴寒内盛,问饮食与口味,口渴 (1)口渴多饮 (2)渴不多饮 食欲与食量 (1)食欲减退 (2)厌食 (3)饥不欲食 (4)消谷善饥 口味的分类:

5、淡、甜、酸、苦、涩、咸。 口中粘腻不爽湿浊、痰饮、食积,问二便,大便异常 (1)便次异常:便秘,泄泻 (2)便质异常:完谷不化,溏结不调,便血 (3)排便感异常 肛门灼热 里急后重 便溏不爽 滑泄失禁 肛门气坠,问二便,小便异常 (1)尿量异常 (2)尿次异常 小便频数 癃闭 (3)排尿感异常 小便涩痛 余沥不尽 小便失禁 遗尿,问经带,经期、经量异常 (1)经期异常 月经先期 月经后期 月经先后不定期 (2)经量异常 月经过多 崩漏 月经过少 闭经 带下异常 (1)白带 (2)黄带,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倦怠乏力,属于 A.阴虚潮热 B.壮热 C.阳明潮热 D.湿温潮热 E.气虚发热 阴虚潮热

6、,可出现 A.身热不扬 B.高热不退 C.午后低热 D.日晡潮热 E.发热重,恶寒轻 中午寒颤,午后即发热恶热,汗出好转,每日一次,其病是 A.湿温病 B.少阳病 C.疟疾病 D.瘟疫病 E.太阳病,下列哪项是痰湿内阻所致头晕的表现 B A.头晕胀痛 B.头晕昏沉 C.头晕眼花 D.头晕耳鸣 E.以上均非 情志郁结所致胸痛的表现是 D A.胸背彻痛 B.胸痛咳嗽C.憋闷疼痛 D.胀痛走窜 E.刺痛不移 下列除哪项外,均可导致渴不多饮 C A.阴虚 B.湿热 C.寒湿 D.痰饮 E.瘀血,口干,但欲嗽水不欲咽属 A.阴虚津亏 B.热入营血 C.湿热内蕴 D.瘀血内停 E.痰饮内停 饥不欲食多见于

7、 A.消渴病 B.胃阴虚 C.胃强脾弱 D.湿热蕴脾 E.胃气将绝 下列何症属肝郁脾虚 A.泻下黄糜 B.便夹脓血 C.溏结不调 D.肛门灼热 E.里急后重,哪项不是失眠的常见原因 A.心脾两虚 B.心肾不交 C.饮食停滞 D.肾气亏损 E.胆郁痰扰 饭后神疲困倦易睡多属 A.心阳不振 B.脾气虚弱 C.湿困脾土 D.寒邪直中 E.肾阳虚弱 病人口淡乏味,常提示 A.肝脾不调 B.脾胃湿热 C.脾胃气虚 D.肝胃不和 E.食滞胃脘,望诊,望神,得神:精充、气足、神旺 失神:精气大伤、脏腑功能衰败 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 神乱:精神错乱或神志失常 (1)癫 (2)狂 (3)痫,望

8、面色,五色主病 青主寒痛瘀惊风 黄主虚湿赤热证 白脱血虚寒夺气 黑肾虚瘀与水饮,望形态,形体强弱胖瘦:肥人多痰,瘦人多火 姿态异常:喜动者属阳,喜静者属阴 (1)卧:面向外,躁动不安,仰卧伸足,掀衣去被,身轻自转侧阳(实热证) 面向内,喜静少动,踡卧缩足,喜加衣被,身重难转侧阴(虚寒证) (2)坐: 坐而喜仰,胸胀气粗肺气壅实 坐而喜俯,少气懒言肺气虚弱,异常动作 (1)多见唇、睑、指、趾颤动 在外感热病中为动风先兆 在内伤杂病中,多为气血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 (2)颈项强直,两目上视,四肢抽搐、角弓反张者:多见于小儿惊风、破伤风、痫病等 (3)卒然昏倒 不省人事,口角斜,半身不遂者,属中

9、风病; 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者,属痫病 (4)关节拘挛,屈伸不利,多属痹病; (5)肢体软弱无力,行为不便而无痛,多属痿病;,望头面五官,望头形、囟门、头发 (1)望头形:伴有智力发育不全 大颅-先天不足、肾精不足 水停 小颅-肾精不足、颅骨发育不全 方颅-见于佝偻病、先天梅毒 (2)望囟门 囟填:囟门高突,实热证 囟陷:囟门下陷,虚证 解颅:囟门迟闭,骨缝不合,属肾气不足。常伴五软(头、项、手足、肌肉、口软)和五迟(立、行、发、齿、语迟)。小儿佝偻病。 (3)望头发,望头面五官,面肿及口眼歪斜 (1)面肿:外感风邪、脾肾阳虚、心肾阳虚 (2)口眼歪斜:风邪中络、中风 目部的脏腑归属,

10、望头面五官,目态主病 (1)横目斜视:肝风内动 (2)目睛微定:痰热内闭 (3)昏睡露睛:脾虚清阳之气不升 (4)瞳孔扩大:肾精耗竭,绿风内障 (5)瞳孔缩小:肝胆火炽、劳损肝肾、中毒 (6)目视上翻、瞪目直视、目睛正圆、戴眼反折等,为危证,望头面五官,望口唇齿龈 (1)望口唇 (2)望齿龈 光燥如石,阳明热盛 燥如枯骨,肾阴枯竭 (3)望咽喉 伪膜坚韧,擦之不去,重擦出血,随即复生者,多为白喉。,望躯体,望颈项 (1)外形变化:颈瘿、瘰疬 (2)动态变化:项软、项强、落枕 望手足,望皮肤,望斑疹斑与疹鉴别 望水疱 望疮疡痈与疽的鉴别,望排泄物与分泌物,望排泄物与分泌物,望排泄物与分泌物,排出

11、物变化总的病机规律是 凡色白、清稀者,多属虚证、寒证; 凡色黄、稠浊者,多属实证、热证。,望小儿指纹,红紫辨寒热 淡滞定虚实 浮沉分表里 三关测轻重,典型考题,湿热熏蒸的面色是 A黄而鲜明 B黄如烟熏 C苍黄 D淡黄消瘦 E淡黄浮肿 下列除哪项外,均提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 A目暗睛迷 B舌苔骤剥 C脉微欲绝 D抽搐吐沫 E昏迷烦躁 下列各项,属实热证的是 A头颅过大 B头颅过小C囟填 D囟陷 E解颅,在五色望诊中,白色的主病是 A.湿证 B.水饮 C.痛证 D.夺气 E.瘀血 中焦火盛的表现是 A.胖而能食 B.肥而食少 C.形瘦食多 D.形瘦食少 E.以上都不是 猝然昏倒,神志不清,半身不遂

12、,口眼歪斜,属于 A.动风发痉 B.咳喘肺胀 C.中风入脏 D.风中经络 E.暑入心营,齿燥如枯骨者,属 A热盛伤津 B阳明热盛 C肾阴枯涸 D胃阴不足 E肾气虚乏 风痰的特征是 A色黄粘稠 B白而清稀 C清稀多泡沫 D白滑而量多 E少而粘稠 视物昏暗,模糊不清是指 A.目痒 B.目痛 C.目眩 D.目昏 E.歧视,小儿指纹偏红提示 A.外感表证 B.里实热证 C.痛证,惊风 D.血络郁闭 E.脾虚,疳积 肺气壅滞多表现为 A.坐而仰首 B.坐而喜腑 C.卧不得坐,坐则昏眩 D.神倦俯卧 E.蜷卧缩足,喜加衣被, 望 舌,望舌色,淡红舌正常人、表证初起,病轻 淡白舌气血两虚、阳虚 红舌实热(有

13、苔)、阴虚(无苔) 绛舌温病热入营血、阴虚火旺 (热入气分而舌红;热入营血而舌绛) 紫舌血行不畅 青舌阴寒、血瘀、热极、酒毒,望舌色,青紫舌 舌青紫湿润,苔白而滑阳虚阴盛,气血不畅。 舌青紫深绛,苔少而干热毒炽盛,深入营血。 舌青紫而暗,有瘀斑点瘀血内阻,络脉瘀滞。,望舌形,(1)老嫩舌 苍老舌 多属实证。 娇嫩舌 多属虚证。 (2)胖瘦舌 胖大舌多属气虚、阳虚,水湿内停。 瘦薄舌舌色淡白者 多属气血两虚。 瘦薄舌舌色红绛,舌干少苔者阴虚火旺。,望舌形,胖大舌多为水湿痰饮内停 若色淡白,舌体胖大者为气虚、阳虚 兼苔水滑,为脾肾阳虚,津液不化; 若色红,舌体胖大,苔黄腻,为脾胃湿热与痰浊相搏,湿

14、热痰浊上逆 瘦薄舌主虚证 若瘦薄而色淡白为气血虚; 若瘦薄而色红绛为阴虚火旺; 若瘦薄而无津、干瘪,或晦暗为肾阴枯竭,望舌形,此外,邪热的轻重与点刺的数量成正比;根据芒刺出现的部位,还可分辨热在何脏。如舌尖芒刺为心火亢盛;舌中芒刺为胃肠热盛。,望舌形,(4)裂纹舌热盛、阴虚、血虚 (5)齿痕舌脾虚、水湿内盛,舌态变化,强硬舌:高热伤津;痰浊内阻;中风或中风先兆。 歪斜舌:中风、或中风先兆 吐弄舌:心脾二经有热 痿软舌:气血俱虚;热灼津伤;阴亏已极。 颤动舌:虚损、动风 短缩舌病情危重,望舌苔,厚薄邪气的盛衰和邪气的深浅 润燥津液的盈亏和输布 腐腻痰湿、食积 剥落胃气不足、胃阴虚、气血两虚 真假

15、表明病情的轻重及预后,望舌苔,(1)厚薄 (以是否见底为划分标准) 薄苔主外感表证判断疾病的深浅, 厚苔主里证病情的轻重 由厚苔转薄苔正气渐复; 由薄苔转厚苔病势渐增。,(2)润燥:反映体内津液盈亏和输布情况 (1)润苔:舌苔干湿适中,不滑不燥,为正常舌苔或虽病而津液未伤 (2)滑苔:舌面水分过多,伸舌欲滴,扪之湿而滑,见于阳虚而痰湿内停者 (3)燥苔:舌苔干燥,扪之无津,甚至舌苔干裂 提示体内津液已伤或阳气为阴邪所阻,不能输布津液 (4)糙苔:苔质干燥粗糙如砂石,摸之刺手,为热盛伤津之重症 若苔质粗糙而不干者,为浊邪中阻,润苔健康人或病人津液未伤 滑苔主寒主湿 燥苔热盛伤津,阴津亏耗 糙苔:多属津伤已极。 舌苔由润燥病情加重; 舌苔由燥润病情好转,(3)腐腻 以舌苔表面颗粒的粗细、性状区分。 腐苔:苔质厚、颗粒粗大、疏松,如豆腐渣,擦之即去主食积胃肠,或痰热内蕴 腻苔:苔质紧贴在舌面上,颗粒细小致密,粘腻,擦之不去主湿证、痰饮。 主要测知阳气与湿浊的消长,腻苔 薄腻或腻而不板滞主食积或脾虚湿困; 滑腻主痰浊、寒湿内阻; 厚腻如积粉者主时邪夹湿,自里而发; 厚而粘腻主脾胃湿浊上泛 腐苔 腐苔食积胃肠,痰浊内蕴; 腐苔脱落,不能续生胃气衰败,(4)剥脱苔 主胃气不足,胃阴枯竭,或气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