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卫生会》ppt课件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70102240 上传时间:2019-01-15 格式:PPT 页数:125 大小:531.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营卫生会》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25页
《营卫生会》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25页
《营卫生会》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25页
《营卫生会》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25页
《营卫生会》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营卫生会》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营卫生会》ppt课件(1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营卫生会 黄帝内经中的圆运动 (上),自从会得环中意,胸中闲气一点无。 邵雍,一、营与卫 一对特殊关系,两个重要的系统;,1、营的本义: 一般我们会想当然的认为,营是营养的意思。实际上是这样吗?我们来看一下,关于那些与内经时代最接近的文献中营的解释。,(1)四周围筑的土墙。 (订正六书通): 形声。从宫,荧( yng)省声。 宫,房子,与居住有关。 本义:四周垒土而居。,“营,币居也”说文。段玉裁注:“币居,谓围绕而居。” 桂馥义证:“营谓周垣。” “冬则居营窟”礼记礼运。按,四围拥土也。,(2)度量: 营,度也。广雅; 圜测九重,孰营度之?楚辞天问 (3)迷惑的意思。 淮南子本经:“目不营于

2、色;” 汉书刘向传:“所以营或耳目。”,所以,营的意思里,更加侧重于: 一是,一个环状的围墙般的结构,(一种有形的实体结构脉), 或者可以引申为拥固的意思,这正和营气拥固着精血而行相一致, 另一个是有度量的术数含义在其中。 所以,“营”名称是与所行的“脉”和“五十营”的度量周期是很有关系的。,那么和营养有关系的是哪个词?是荣。,荣: (1)梧桐木。 形声。从木,荧省声。本义:梧桐。金文字形,象两支如火把相互照耀的花朵或穗头形。 有时候还写成这样: “荣,桐木也”。说文, “荣,桐木。”尔雅。注:“即梧桐。”,(2)花的通称。“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尔雅”。 (

3、3)引申为繁荣:“室宫荣与”。荀子大略。注:“盛也。” (4)引申为迷惑。在金文中营和荣是同一个字。由于字形的原因,“荣”常常与“营”通用。“以荣其意而乱其政”。韩非子内储说下,这里的荣就有迷惑的意思,所以淮南子中营用于迷惑,是从荣这里来的。,荣有繁茂的意思。引申为营养,是可以的。 总之, 营首先具有环的结构,依托的是脉(经髓); 其次,它有拥护营血的功能。 并按一定的运行规律(度),输送到全身去,从而实现营养的功能,并使身体得到生长,繁盛。,2、卫的本义: 衛 就是防护的意思。,(甲骨文)就是在大道上站岗保卫的意思。,我们再来看金文的一个写法, 四个脚丫围在一个方块的周围。,3、在内经的设计

4、中,营和卫构成了一对特殊的关系,同时也分别是两个重要的系统: (1)一者在内为养,一者在外为卫。从而实现了联络脏腑与体表,沟通脏腑之间,和充身、荣肤、温煦、灌溉的功能。 (2)营与卫一为扶助虚弱的根本,一为驱除病邪的力量;所以补虚当考虑营,而攻邪则着眼于卫; (3)仅仅如此简单吗?,显然不是,营与卫之间有着异常微妙的关系,首先他们有着共同的来源,谷与气。其次,他们交互影响,如同阴与阳。第三,他们相互杂处,互为影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谐共处,则亭亭淳淳,永享安康,不能和谐,则变生内乱,祸起萧墙。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深入的去看一下,营和卫各自起自何处,即所谓“生”;又是如何相合的,即所

5、谓“会”。,“会,合也”。东汉许慎说文。,(甲骨文),就是器物的盖子。象盖子盖在器物上一样,相合在一起。,这就是营卫生会。 在讲述营卫的问题时,我们必须借助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式,分别去说,但在最终,又必须懂得“兵合一处,将打一家”的道理,综合了来思考,再不能硬是分了开来。,所以我们惯常说的,都是调和营卫,总是很少营啊卫的去琢磨,离开了营,其实就无所谓卫,没了卫,也就弄不清楚营。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在病理的角度,我们都必须记住,“杂之毫毛,浑束为一”,(灵枢外揣)不仅是内经叙事之要法,同样也是医道之真谛。 “非道,何可小大深浅,杂合而为一乎?” (灵枢外揣),二、营卫的终始;,灵枢营卫生会:,对文

6、本的分析: 1、营卫生会是所谓岐伯的观点。 (读内经要关注论述者是谁。此为一法) 2、营卫生会主要谈了两个问题,完全可以相互分开,各自成文。,为什么? 理由有三: (1)上下文意。上文是“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阴阳异位,愿闻其会。”下文是“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下文重点讲的是三焦。 (读内经要关注提问的人和他的问题。) (2)皇甫谧也认为是两篇,所以在针灸甲乙经中本篇名为营卫三焦,虽然放在一起,但名称很明确的是两个内容。 (读内经要关注三个版本,皇甫谧本甲乙经、杨上善本太素、王冰本素问) (3)杨上善的太素,本篇

7、同样一分为二,中间别入了营气一章。 (读内经要关注不同本子目录。因为事类相从是历代注家非常重视的一个方法。),放在一起有没有道理? 有道理。因为三焦实在是一个弄清楚“营卫之道”的关键性问题。为什么说它关键,就在于它说清楚了营卫终始的具体位置。,终始,是内经所反复强调的。 “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藏六府,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 治病之道,气内为宝,循求其理,求之不得,过在表里。守数据治,无失俞理,能行此术,终身不殆。不知俞理,五藏菀熟,痈发六府。 诊病不审,是谓失常,谨

8、守此治,与经相明,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五中,决以明堂,审于终始,可以横行。”(素问疏五过论),审,写作“ ”,就是凭借屋里的兽足印去辨别是什么动物光临了。类篇中说,“审,知也”。那么,在黄帝学派中是认为,所有疾病最后要通过终始来做出最终的判断。,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以终始作为篇名的文章。 灵枢终始开篇就说:“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 灵枢根结中也说,“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咸绝。” 终始的地位由此可知。那么终始究竟是本什么样的书呢?在灵枢终始篇中有最直接的回答:“谨奉天道,请言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

9、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 “人迎寸口”为什么可以作为终始的依据,这就需要我们营卫的原理中去寻找答案了。,“凡刺之道,必通于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灵枢本枢),好了,我们知道,终始最开始是用来描述十二经络的起始的。上次我们提到,内经从人依靠“天饲地给”而生长。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六节脏象论),从探讨五味入胃开始,人们逐渐有了以胃为水谷之海营养全身的认识。那么这个营养究竟是怎样从胃出发,并最终实现营养全身的呢?,甲、谷气三髓:,在灵枢经五味篇里有段黄帝与伯高谈“营卫之行”的对话: 黄帝曰:“营卫之行奈何?” 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

10、。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这段文字,是问营卫之行,但与营卫相关的其实就只有一句,叫做“别出两行营卫之道。”谷进入胃后变化为谷气,并分别为五脏所享用。在这样格局里,其中的变化却非常繁多。要一一解释,就要明白,谷气实际上仍然是要分成两种的,一种为清,一种为浊,于是分别行走。这就是营和卫了。 当然这段文字虽然的确是伯高与黄帝的对答,在类比上应该是属于伯高这个学派的观点的。但放在伯高与黄帝探讨五味的这段文字中,还是很突兀的。本篇之后,有同样是以形法入医学的少俞与黄帝继续阐发五味观点的五

11、味论,但其中与营卫之行并无关系。,有更直接关系的则是另一篇,同样是伯高与黄帝的对话,同样收在灵枢中,叫做邪客。这段开首,黄帝问的是,邪气客人,或令人失眠的问题,而伯高的回答,则显然更接近前所引营卫之行的答案。 文字为: 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同样被标为伯高观点的两段文字,后者,在营卫之行的回答上,要比前者更为详细。而在宗气

12、行呼吸的问题上,却略于前者。显然,这两段文字是密切相关的,但所指有各有不同的。后者更近于回答营卫之行的问题。 (相关的文字,比较来看,这就是所谓“事类相从”,是读内经的一个很关键的方法。),毕竟本章所关注的不是这一方面。需要关注的是,这里对几个问题进行了阐述: 一是,五谷入于胃,其所走隧道有三,糟粕、津液、宗气; 二是,宗气(大气),积于胸中“气海”,出于肺,通过喉咙,与大气交通; 三是,心脉宗气呼吸(肺)之间有连动的关系; 四是,营气与津液的关系。 泌,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侠流也。”根据钱玄同记录章太炎讲授的记录:“侠流者,夹流也。夹之使沮(俗作渣)剩而流清也。”营气通过夹“津液”,在注

13、入脉(血管)的同时,而化生成为“血”,从而营养全身(四末),向内注入五脏六腑。也就是说,营气不仅仅是推动血液流行的原因,还是津液转化为血液的原因,这就是“泌”的过程。 五是,卫气,是一种“慓疾”的悍气。它“先”行于四末、皮肤和分肉之间,而不停息。白天行走在阳分,晚上,行走在阴分。行走阴分的时候,往往是从足少阴肾经开始,转入五脏六腑。 谷气三髓,一为宗气,一为营道,一为卫道。那么营卫的运行,究竟又是怎样一个面貌呢?,乙、营卫之行:,(1)五十营 “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 灵枢.邪客 人吃五谷,在胃里发生了第一次变化,其中一部分转化为津液,进入

14、体内,被营气“泌”为血液,进入脉道,周行流布全身,于是营养“四末”,内注五脏。 这是我们从前面的文字中获得的基本印象。在说明这一过程之后,经文做了一个终结,叫做“以应刻数焉。” 而应刻数具体情况,是在五十营一篇中,由岐伯描述的。 这段文字,依靠所谓周天二十八宿时刻来应人体营气一昼夜的运行规律。,作为试验者,采用的计算模型是“周天二十八宿人气图”; 记录时间的方式是,用铜壶滴漏,统计的另一个重要依据是呼吸:一呼一吸,为一定息。 一周天,按照28宿位置进行划分,每宿36分,一周就是1008分; 人体上下、前后、左右,也对应于天周,一共28脉,以应二十八宿;全身脉周长是16丈2尺; 用铜壶滴漏来计算

15、时间:一昼夜是100刻;,然后开始记录: 1呼,脉再动,就是脉动两次,营气行3寸; 1吸,脉再动,营气行3寸; 1息,一呼一息,脉动4次,气行6寸。 10息,气行6尺,日行2分; 270息,气行1620寸,也就是16丈2尺;于是,营气一周于身,交通于中。水下2刻,日行25分; 540息,气行2周于身,交通于中。水下4刻,日行40分; 2700息,气行10周于身,交通于中。水下20刻,日行5宿20分; 13500息,气行50营于身,交通于中。漏水滴尽,日行28宿。,这里的问题有三: 一、一昼夜呼吸的次数是13500次,比现代医学所谓的呼吸频率足足少了差不多一半,原因,我以为,现代人统计呼吸,是以正常人静卧呼吸频率来计算,呼吸应是比较浅的;而古代中国人多半是盘膝而坐,深呼吸为主,因此,次数少了一半; 二、其次铜壶滴漏计量一昼夜是水下100刻,因此测得,270息是2刻,2700息,下20刻,13500息,刚好是100刻; 三、日行28宿是按照测得10息日行2分,270息是却是25分,540息40分,2700息则是5宿20分,13500息,日行28宿,却是越走越慢。“28宿日巡行”看来有自己特殊的规律。我们需要了解。,值得关注的结论是: 脉中营气,一昼夜,恰好是50营; 每巡行一周,则营气交于中;这里“中”,当然是指胃口了; 一息是脉动4次,呼气时2次,吸气时又2次,脉动,则气行。 可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