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马原考点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0093247 上传时间:2019-01-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75.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年马原考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7-2018年马原考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7-2018年马原考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7-2018年马原考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7-2018年马原考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年马原考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年马原考点(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点整理考试时间: 2018年1月9日 9:00-11:00 考试说明:本次期末考试的成绩占该门课程总成绩的40%,平时成绩占30%,网络成绩30% 因此要求阅卷教师严格按教材和教学大纲要求评卷,同时要做好平时成绩的记载与整理。题型分为辨析、简答、论述。1、 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1)从它的 创造者继承者 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及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

2、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4)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鲜明特征: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2)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

3、界的理论。(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是统一的三、马克思主义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突出地表现为它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服务的。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指的是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彻底性,以及实事求是的客观性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是辨证统一的。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源于对工人革命实践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是以客观实际为依据的,因而具有科学性。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行动指南,因而具有阶级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四、实践的概念、特征和基本形式概念

4、:(主观见之于客观)实践是人类特有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切活动,特别是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基本特征:a、(物质性)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心主义实践观的区别;b、(直接现实性)实践与认识的区别;c、(主观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与生物消极适应活动的区别;d、(社会历史性)实践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基本形式:物质生产;社会关系;科学实验及精神生产实践。五、如何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 实基础。 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

5、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 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 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6、。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 成百上千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 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征。六、怎样看待人类社会生产发展与保护自然、环境的关系(+论述)可以从矛盾的同一性、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对立统一等角度解读矛盾的同一性1. 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2. 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3. 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7、的辩证关系及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1)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和能力。 (2)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是对立的统一。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3)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严肃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热情结合起来。既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盲目蛮干、急于求成;又要发扬大胆创新精神,反对因循守旧、不求进取。 7、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坚持用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看问题1

8、.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实质和核心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的规律2.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食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坚持联系的 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3.发

9、展观点: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在时间上的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8、 事物发展的三大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

10、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2.量变质变规律: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3.否定之否定规律: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

11、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九、坚持辩证否定观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都顶,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想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十、尊重客观规律性与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及其意义*十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并不否认可以从他人和书本获得知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认识的新课题;实践给解决新课题提供经验资料

12、,提供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推动人们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十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如何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生物的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必须以理性认识为基础。(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

13、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要求。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思考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十三、真理绝对性、相对性的关系及其意义*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含义:(l)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承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2)就人

14、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3)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l)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2)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3)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

15、真理的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一切科学理论。14、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其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十五、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多方面的创新。创新是对旧事物辩证的否定,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发展的过程,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而创新又以实践为基础,所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十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