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期信访与突发性群体事件--马建川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70093174 上传时间:2019-01-15 格式:PPT 页数:12 大小:244.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时期信访与突发性群体事件--马建川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时期信访与突发性群体事件--马建川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时期信访与突发性群体事件--马建川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时期信访与突发性群体事件--马建川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时期信访与突发性群体事件--马建川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时期信访与突发性群体事件--马建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时期信访与突发性群体事件--马建川(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时期信访与突发性群体事件,第一讲 中国信访的历史回顾,信访工作的历史回顾: 中国古代: 汉代以后的“直诉”即“告御状”(上访)、 唐朝以后的“上书”(来信)、 拦轿喊冤与青天文化构成中国信访文化的基础 明朝对门槛及考绩的规定“笞五十”、将越诉量列入官吏政绩考核,罚俸禄,建国前后,建国前: 安源工人来信、延安伤兵要说法、四方面军将领事件 改革开放以前: 运动式信访 改革开放以后: 信访条例制定与修改 信访洪峰与“四个下降一个好转”: 即信访总量、集体上访量、非常上访量、群体性事件发生量下降,信访秩序明显好转,第二讲 新时期信访工作的热点问题,一、企业改制、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问题 二、“三农问题

2、”即农民、农村、农业问题 三、涉法涉诉问题 四、城镇拆迁安置和物业管理问题 五、干部腐败和违反乱纪问题 六、人事和基层机构改革问题 七、军转干部的安置和待遇问题 八、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九、金融领域的危机和风险问题,第三讲 信访的难点问题探析,一、体制上:部门林立、互不统属导致多头信访、重复信访 二、机制上:只转不办导致信访效率低下 三、职能上:“职大权小”和“职能越位” 四、目前的处理信访模式导致中央和地方关系紧张 五、责任制导致“花钱买太平”与“打击报复”交替进行,六、加强信访与信访和群体性事件居高不下的矛盾 七、人治和法治的冲突 八、保护人权和加强信访秩序的失衡 出路探析: 中远期:

3、职能分离和职能归位 建立信访法院或公民投诉中心 近期:加强信访,建立和谐社会 重在预防,做好初访 领导包案,消化积访,第四讲 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理,一、性质与特点 总体上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特点: 1、发生起数、参与人数、事件规模呈上升、扩大态势 2、涉及领域广泛、参与主体多元化 3、行为激烈、对抗性加剧、危害日趋严重 4、组织程度明显提高 5、发生地区、行业相对集中,具有反复性 6、多种矛盾交织,处理难度加大 7、网络加剧了群体性事件的激烈程度、复杂程度和规模,二、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 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脱节 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失衡 人和自然的关系失调,三、群体性事件的预防,1、加大政策调节力

4、度 加强社会保障、充分就业等 2、进行决策评估,从根源进行防范 3、建立信息综合分析评估制度 4、进行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 5、下访和摸底排查化解 6、完善各种社会调节制度,四、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理,1、基本原则: 公安部早就总结了一些解决的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 “三可三不可”: 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可顺不可激 “三个高举”: 高举维护法制的旗帜、高举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旗帜、高举社会稳定的旗帜 “三个慎用”: 慎用警力、慎用警械武器、慎用强制措施 “四个早”: 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 区分性质、讲究策略、把握时机、严格执法、冷静稳妥,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理的基本原则,按照人民内部矛盾处理 立足尽早化解 依法处理 慎用警力 领导负责 妥当善后,2、主要方法 迅速控制事态 提出整体对策方案 统一行动 直接对话 主导舆论导向 组织纪律约束 法律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