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章复习重点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70077323 上传时间:2019-01-15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2.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章复习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章复习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章复习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章复习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章复习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章复习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章复习重点(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第一节中国民族民俗语概况 一、 中国的民族 民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具有同共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我国现在有56个民族。我国现在有人口十二亿九千五百多万人,其中汉族人口最多,约有11。87亿多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1。6%。(以下务必记住)。 少数民族是:人口比汉族少的民族的泛称,我国共有少数民族55个。少数民族约有1。09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4%。依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和哈尼族,其中蒙古

2、、回、藏、壮和维吾尔建立有民族自治区。(记住)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有:保安、塔塔尔、独龙、鄂伦春、赫哲和俄罗斯等六个民族。(务必记住),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聚居的格局。(务必记住) 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已的族称,有自已本民族的语言,它们分属: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马业。波利尼西亚语系和印欧语系。我国汉藏语系的发源地。(务必记住) (阅读)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地区却占全国总面积的5060%。在分布上和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交错聚居的格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幅员辽阔,物产资源丰富,自然地环境复杂。纯朴勤劳的少数民族人民。世世代代在 块土地上开垦耕耘,按照本民族的习

3、惯和传统生活,保留了浓郁的民族特点。为创造和发展祖国的以济文化事业作出了贡献。,(阅读)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已的族称,它包含有一定的意义和社会文化内容,反映了他们的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特点。语言是我国各民族之间进行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我国50多个民族有自已本民族的语言,它们分属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和印欧语系。我国是汉藏语系的发源地,使用汉藏语系语言的人绝大部分在中国。汉语不仅是人口最多的汉族的共同语言,而且回族及大部分满族和畲族也使用汉语。由于各民族之间自古以来迁徙频繁,交错杂居,经济文化及语言上不断交流,所以各民族之间利用汉语作为共同语言的情况与日俱增。,二、中国的民

4、俗 民俗: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习的传承性事象,它以有规律的活动约束人们的行为和意识。(务必记住) 民俗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经济、政治、民族、宗教及语言等诸因素关系密切。民俗在人民群众中具有历史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 民俗的内容:主要有经济民俗(包括居住、服饰、饮食、生产、交通和交易等)、社会民俗(包括家族和亲族、乡里及都市社会、人生礼仪及岁时节日等)、精神民俗(包括信仰、迷信、巫术、宗教、禁忌、道德和礼仪等)、和游艺民俗(包括民间旅行、民间宗教、民间文学、民间文化娱乐、民间传统竞技和民间杂艺等)。,(阅读)中国民俗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应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需要而产生,在中国独特

5、的自然与文化环境中淀积,它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史前、古代和近现代等三个历史阶段。由于经济的需要和文化的刺激,弘扬和开发传统民俗文化的活动也蓬勃发展起来,有许多民俗事象成为旅游产品的组成部分,例如,居住、服饰、饮食及岁时节日、宗教、礼仪和游艺民俗等,来自异地的游客都很感兴趣,其中,尤其是节日习俗,对游客的吸引力很大。 (阅读)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节日,大多可追溯久远,绝大多数是民间长期生活中约定俗成的,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其最初的产生一般与生产、祭祀、宗教、习俗等多种因素相关,往往是民间感情、愿望和理想的载体。反映了我国的传统习惯、道德风貌、宗教观念和物质生活状况,是我国各族人

6、民团结的象征与标志,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节日的内容日益丰富多彩,从而反映出古代人民社会生活习俗的延续与变异,以及生产力水平的改善。有些节日是某一个或一些民族的共同节日,而有些节日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及重阳等传统节日,原为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的共同节日,但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这些民俗的广泛传布,使我国绝大多数民族都过这些节日,从而它们几乎成为全中华民族的共同节日。,(一) 春节 汉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务必记住) 春节:俗称“新年”,是中华民共同的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确定夏历(农历)以正月初一为“岁首”。

7、(务必记住) 因此称为新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并一直延续两千多年至今。春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前后有扫尘、剪窗花、挂年画、贴春联、办年货及放鞭炮、守岁、拜年等,多具生活情趣。 1、 挂年画 新年挂年画的习俗起源很早,为求喜庆吉祥;同时,相传神荼、郁垒是传说中的门神,唐代以前多以桃李符画门神贴于大门,用来驱灾避邪。 2、 贴春联 五代时开始在桃符上用题诗或联语来代替门神称“门联”。明代以后,门联改名春联,且题写春联之俗更盛。 3、 守岁 除夕之夜,家家围炉团坐,通宵不寐,叙旧话新,迎接年,俗称守岁。 4、 拜年 新年期间,亲友相互庆贺送礼,旧称拜年。相传此俗源于远古,拜年之

8、风至宋代已十分盛行。,5、 放鞭炮 春节放鞭炮,汉代已见记载,宋代更加普遍。宋代由于火药发明,改用“纸卷裹火药,燃之发声”,声尤震惊,故称“爆仗”。 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跑汉船及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二)元宵节 元宵节:又名上元节,指正月十五,即农历新的一年里第一个月圆之意,古代称夜为“宵”,故称“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因元宵节的主要节俗活动有施放花炮烟火、张灯、赏灯等,故称“灯节”。此外还有耍狮子、舞龙灯、猜灯谜、吃元宵等习俗。 1、 张灯 元宵节张灯习俗起源于汉代,在南北朝时蔚然成

9、风。当时已有油灯、漆灯、燃香、点蜡等,灯明如昼,如有月色,灯月交辉,观灯则更具乐趣。 2、 猜灯谜 谜语在我国早已流行,秦汉时期已较普遍。宋代开始把谜语贴在花灯上,成为灯谜,让人猜测,增加节日的雅趣。 3、 吃元宵 元宵在南方多叫水团、汤团、成为民间重要节日食品与点心,今民间认为吃汤团有家人团圆、幸福吉利、新一年圆满顺遂之意。,(三)清明节 清明节:属我国二十四个节气之一,也是传统节日,节期在公历每年4月5日。约于春秋时期,在清明节前一、二天还有寒食节,至唐代,两节日益并在一起,清明节融合了寒食节。、上已节的风俗,主要有禁火寒食、祭扫坟墓、踏青郊游、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及插柳。 1、 扫墓

10、扫墓拜祖:先秦已有,秦汉时多在寒食节进行。明清以来扫墓活动增多,不仅扫自已先祖的坟墓,且拜祭历代功臣,皇帝派大臣祭黄帝墓。今清明节则为革命烈士扫墓,举行纪念活动。 2、 荡秋千 :秋千,古代叫千秋,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的娱乐活动。约始于春秋时期北方民族,传说汉武帝引进后廷,常作祈祷千秋之寿的祝愿活动,因此本名千秋,后世才称为秋千。 3、 打马球 :古代清明节还举行打马球和踢足球等活动,称为蹴鞠。宫廷多由宫女踢球;军队也举行蹴鞠以此习武娱乐。,(四)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夏季最重要的节日。因古代“端”与“初”同义,午与五同音,故称五月初五为端午。此外,端午节还有女儿节、诗人节、天中节、沐兰

11、节、端阳节等名称。端午节的起源历来诸说并存,但认为端午起源于纪念屈原的说法影响广泛而深远,今之竞渡即源于此。端午节期间,民间有划龙舟、吃粽子、饮黄酒、采菖蒲等习俗 1、 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主要在汩罗江,每年都举行竞渡仪式。人们抬龙舟到屈原庙朝祭,再下水竞渡。竞渡习俗在南方普遍。 2、 吃粽子 粽子古称粮、角黍、筒粽等,起源于古时投五花粽于汩罗江,是为了赶开蛟龙,唐宋以来,粽子是端午节时人们喜吃的节令食品。 3、 饮雄黄酒 雄黄又名鸡冠,是一种矿物,旧多作中药。民间谚语说“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饮雄黄酒庆贺端午,驱毒杀虫,有驱除邪恶之意。 4、 悬白艾 艾,又名医草、冰台、黄草。医家用灸百病

12、,故曰灸草。插艾叶于门旁,以除毒气。春月采嫩叶作菜食之,治一切恶气,长服止冷痢。,(五)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这一天正是农历秋季正中,故名。民间俗称八月节,是一个象征团圆的传统佳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个大节。中秋节的起源与古代秋祀、拜月习俗有关,主要活动有祭拜月神、赏月、赏桂、观潮和吃月饼等习俗。 1、 赏月 早在汉晋时民间已有赏月之举,当时人们认为,秋天空气清爽,是赏月的佳节。 2、 吃月饼 月饼原为我国南方市民的点心食品,后流传全国。月饼原为祭奉月神的供品,吃月饼有团圆之意,亲友之间还以月饼相赠。,第二节 汉族 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在中国辽阔的国土

13、上,汉族人分布最广。(务必记住) 汉族的历史:可远溯到旧石器初期,有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民族之一。(务必记住) 汉族的先民:是古代的华夏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华夏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汉朝时,华夏族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从汉代开始称为汉族,并沿袭至今。(务必记住) 汉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汉族的语言通称汉语,属汉藏语系,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的语言之一。汉语分为北方、吴、湘、赣、客家、闽北、闽南、粤等八大方言。现代汉语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务必记住),(阅读)汉族自古对多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

14、是汉族的主要传统观念。道教是汉族历史上形成的宗教。汉代以后,佛教传入,一部分人开始信仰佛教。后来天主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又陆续传入中国,一些人开始分别信仰这些宗教。同时,几千年来,汉族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孟思想体系开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影响。 汉族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和保暧;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记住) 居住在华北地区的汉族人:其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记住) 东北地区汉族人的传统住房:与华北地区基本相似,但其墙壁和屋顶都很厚实,主要是为了保暧。(

15、记住) 居住在陕北的汉族人:则根据黄土高原土层的特点挖窑洞作为住房。(记住) 居住在南方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以木结构为主。讲究飞檐重阁。(记住) 因南方各地习俗和自然条件不同,在住房建筑布局上也有差异。如丘陵山地的楼房依山而建,江浙水乡则注重前街后河,福建的土楼庞大而美观,苏州的楼阁小巧而秀丽。,(阅读)汉族的服饰:比较复杂,从古到今,变化很大。古代服装有裙装、袍服、襦裤服等。到近现代,东西方多民族服饰文化相融合,汉族服饰开始改变。古代服装几乎被完全淘汰。代之而起的是:男子穿简化了的长衫和马褂,也有穿西式礼服,头戴呢帽或皮帽;城市男子穿中山装、戴呢帽。乡村居民穿对襟或大襟式的衣服。城市女子最初穿

16、简化了的上衣下裙,以后流行穿改良的旗袍,也有的以连衣裙作礼服。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发展,无伦城乡,各行各业都流行起了穿西装、夹克、风衣、休闲服、运动衫、羽绒服等。特别是女青年的服装更是款式新颖多样,追逐着服装时尚的新潮流。 汉族人:的主食以小麦、玉米、稻米、等为主,辅以蔬菜、豆制品和猪、牛、羊、肉及鸡、鸭、鱼肉等副食,茶和酒是传统饮料。(务心记住),第三节 中国北方部分少数民族民俗 一、 满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以辽宁省为最多,其余散居于河北、内蒙古及北京、天津、上海等省、自治区和直辖区市。(记住) 一、 满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创制于十六世纪末,后因满族人大量入关,受环境影响,普遍开始习用汉语文。(记住) 满族的先世曾笃信萨满教,“萨满”为通古斯语,意为巫师。满族崇拜祖先,现在,也有部分满族人信仰佛教等其他宗教。 (以下内容多阅读)满族民居的传统建筑形式:院落围以木障,院内有影壁,院中立“索罗杆”,大门朝南。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西间设西、南、北三面炕,以西炕为尊,俗称“弯子炕”,供有祖宗神位,西墙上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