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理论》ppt课件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70077298 上传时间:2019-01-15 格式:PPT 页数:127 大小:2.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贸易理论》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27页
《贸易理论》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27页
《贸易理论》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27页
《贸易理论》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27页
《贸易理论》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贸易理论》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贸易理论》ppt课件(1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新贸易理论,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出现了许多在古典和新古典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框架内难以解释的新现象: 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在20世纪前半期,以新古典模型为表达形式的要素禀赋论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 20世纪60年代,林德和维农等人从动态的角度提出了不同于比较优势的新的贸易基础,但要素禀赋论并未受到真正的挑战。 70年代以来,围绕战后国际贸易的新特点,经济学家们提出一些新的理论,逐渐形成了与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不同的新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出现了重大突破。,New Development o

2、f IT (after world war II),二战以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和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贸易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国际贸易的产品和地理结构发生了改变,各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有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Rise of Intra-industry Trade Increase in Trade among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Rise of Intra-industry Trade,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根源在于国家之间的差异。按照这些理论,国家之间的差异越大,它们之间的贸易量也应该越大,

3、如果两个国家的差异很小,它们之间的贸易量就会比较小。也就是说,各国之间的贸易主要是“行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但战后以来,工业国家传统的“进口初级产品出口工业产品”的模式逐渐改变,出现了许多同一行业既出口又进口的现象。例如,美国每年要出口大量的汽车,但同时又从日本、德国、韩国等地大量进口汽车。这种既进口,又出口同一类产品的贸易模式被称之为“行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Share of Intra-Industry Trade(%),美国和加拿大的贸易,According to classical trade theory, th

4、e difference of countries lead to IT; the bigger the difference, the more trade possibility. However, after 60s, the “North-North Trade” exceeded the “North-South Trade”. (资源禀赋相同的国家间的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 到20世纪末,发达国家之间的进口占全球总进口的48.4%,出口占全球总出口的46.9%,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部分。如果把全部工业化国家考虑在内,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出口占工业化国家总出口的70%,而进口占70%,即工业

5、化国家之间的贸易占它们总贸易的2/3以上。,Trade among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1999),国际贸易实践中发生的这些现象,需要用新的理论来做出解释。在20世纪前半期,以新古典模型为表达形式的要素禀赋论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20世纪60年代,林德和维农等人从动态的角度提出了不同于比较优势的新的贸易基础,但要素禀赋论并未受到真正的挑战。七十年代以来,围绕战后国际贸易的新特点,经济学家们提出一些新的学说,并逐渐形成了与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不同的新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才真正出现了重大的突破。,国际贸易为什么会在相似的要素密集型产品和相似的要

6、素充裕国家之间进行呢? 为什么资源禀赋的模式基本没有变化,而某些制造品的比较优势会从发达国家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一、国际贸易的技术差距理论 也称创新与模仿理论,用国家间技术上的模仿时滞及产品的需求时滞来说明贸易原因。只要模仿滞后的时间比需求滞后长,这时的技术创新就会导致贸易的产生。 技术差距理论是以科学发明、技术创新的推广过程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发生和发展。,第一节 动态国际贸易理论,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1961年在牛津经济论丛上发表国际贸易和技术变化提出。,技术差距理论认为,各国对技术的投资和技术革新的进展情况很不一致。技术革新领先的国家发展出一种新技术或新的生产流程时,这项技术国外尚未掌握

7、,因而产生了国家间的技术差距。技术革新领先的国家就有可能享有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但是,其他国家迟早会掌握这种技术,从而消灭了(这项技术的)技术差距。 正是一国的技术优势使其在获得出口市场方面占有优势,当一国创新某种产品成功后,在国外掌握该项技术之前产生了技术领先差距,可出口技术领先产品,贸易持续到技术模仿国能够生产出满足其对该产品的全部需求为止。在现代的经济社会,科技发达的国家是不断会有再创新、再出口出现的。,假设前提 技术变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一国创造发明出新产品后,其他国家生产者对新技术进行模仿,学习到这种新技术有一个时间滞后,这种其他国家所需的学习时间就是模仿时滞。可分为:

8、反应时滞:从新产品问世到进口国开始仿制;取决于规模经济、关税、运输成本、市场大小和收入水平等要素。 掌握时滞:从仿制开始到进口变为零,到仿制生产充分满足国内的需求并转向出口为止。 一国创新产品后,其他国家消费者对该产品也产生出市场需求所需要的时间就是需求时滞。,时滞的长短与“新”产品与老产品的差异有关:差异性越大,时滞越长。 两种时滞之间的关系导致即使在H-O模型下不贸易的国家之间也可能产生贸易。 贸易的产生 如果需求时滞长于模仿时滞,就不会有贸易; 但是如果模仿时滞较长,贸易就会展开; 持续的创新会使贸易不断进行下去。,国为技术领先国,发明新产品并暂时垄断新产品的生产,国从t0到t1需求时滞

9、,t1开始进口,t2开始仿制产品, t3停止进口转向出口,t0到t2为反应时滞,t2到t3为掌握时滞,t0到t3为模仿时滞。t1到t3为国从国进口的贸易时间,模仿滞后各阶段时间长短取决因素,需求滞后(T0-T1):取决于模仿国消费者对新产品的认识,两国的收入水平和市场容量差距。创新国新产品问世后进国没有意识到它是国内产品的替代品认识到其价格,有需求。 反应滞后(T0-T2):创新国生产、出口新产品后进国感到其对本国产品的威胁决定开始模仿生产该产品。若后进国自行生产效益不大,反应时滞就长,创新国可以长期保持出口优势。因此,反应时滞取决于:企业家精神、规模经济、贸易壁垒、运输成本、后进国收入水平和

10、市场大小等。,掌握滞后(T2-T3):后进国开始模仿该产品达到与创新国同一水平而停止进口。取决于模仿国取得新技术的渠道是否畅通、消化技术的能力是否较强、创新国的技术转移意愿、后进国的国内需求强度、R&D经费、技术基础、生产条件。 模仿滞后:反应滞后掌握时滞 结论 即使在要素禀赋和需求偏好相似的国家间,技术领先也会形成比较优势,从而产生国际贸易。 模仿国的优势在于低工资水平。,由技术差距引发的蛙跳模型 领先国在旧技术上有学习效应,旧技术的生产率比新技术初始时高,故领先国会选择继续沿用旧技术,而后起国由于劳动力成本较低,可以选择新技术,从而在未来取得技术优势。 前提:领先国与后起国之间的工资成本差

11、异足够大;新技术比旧技术有显著的生产率增进;旧技术的经验对新技术并不重要;新技术最终比旧技术有显著的效率增进。 思考题:需求滞后和模仿滞后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关系会对贸易产生什么影响?,一个国家发生技术创新,开发出新产品后,会不会向其他国家出口,取决于其他国家生产者对新技术的模仿速度及消费者对新产品的接受速度。 如果生产者的模仿速度较快,即模仿滞后较短,而消费者的接受速度较慢,即需求滞后较长,则贸易不会发生,因为在创新国向其他国家出口之前,他们已经能自己生产这种产品了。 如果模仿滞后长于需求滞后,贸易就会发生:在其他国家生产者还没有模仿出新产品之前,创新国就能向其他国家出口。也就是说,其他国家

12、需求滞后越短,模仿滞后越长,则创新国依靠技术差距获得的比较利益越大。,理论的评价 技术差距理论证明了即使在要素禀赋和需求偏好相似的国家间,技术领先也会形成比较优势,从而产生国际贸易。这也较好地解释了实践中常见的技术先进国与落后国之间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周期。 但是技术差距理论没有说明技术差距的大小及形成的原因,也就没有解释技术差距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因而无法解释贸易量和贸易结构的变动。,案例 国际汽车进出口格局的变化 最早美国是汽车最重要的生产国和出口国,后来大量进口日本汽车。最近几年韩国和马来西亚又成为了重要的汽车出口国。 国际纺织品贸易格局的变化 最早欧美国家向其他国家大量出口纺织品

13、。如今纺织品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国变成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纺织品,充满了欧美市场,欧美反而成了纺织品的净进口市场。,二、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提出者:美国经济学家弗农,1966年弗农在经济学季刊发表国际投资与生命周期中的国际贸易,分析了技术变化及其对贸易格局的影响,首次提出了国际贸易的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而使贸易理论变得高度动态化。后经威尔斯、赫希哲等人完善。,产品生命周期指新产品从创新,不断改进;到逐步标准化生产,市场不断扩大,再到完全成熟,市场基本饱和,以至最后被新创新产品淘汰的整个过程,以及伴随着这一过程,各阶段的技术扩散和传播,比较优势在国际间进行转移,从而引起国际贸易中商品流

14、向的变化。 。其假设有: 产品不同阶段的生产所需要的要素及需求环境是不同的; 各国的要素禀赋及需求环境也是不同的; 产品在不同的阶段会在不同国家生产,从而会产生贸易。,在产品周期的不同阶段所需要的要素投入在成本中的相对重要性决定了该国是否拥有比较优势。 弗农将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划分为五个阶段,即新产品创新阶段、产品成长阶段、产品成熟阶段、产品标准化阶段、产品衰落阶段。 其中最重要的是新产品创新阶段、产品成熟阶段、产品标准化阶段,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产品要素密集度特性、生产格局、成本价格特征、进出口格局各不相同。,产品创新阶段和成长阶段 技术特性:创新国企业垄断新技术,但技术尚需改进 生产地特性:创

15、新国 产品要素特性:技术密集型 成本特性:无竞争者,还不是企业最关注的问题 产品的价格特性:生产商数目少,没有相近的替代品,产品价格较高 产品的进出口特性:制造新产品的企业垄断世界市场,国外富有者和在创新国的外国人开始购买该产品,出口量从涓涓细流开始。,产品成熟阶段 技术特性:技术已定型,技术诀窍扩散到国外,技术垄断优势开始丧失。 生产地特性:开始在东道国设立子公司进行生产。 产品要素特性:资本密集型。 成本特性:东道国的制造成本要比创新国的进口产品低 产品的价格特性:产品有了广泛的市场,厂商只有降价才能扩大销路。 产品的进出口特性:创新国对东道国的出口有所下降,但由于有规模经济效应,对其他绝

16、大多数市场的出口仍可继续,当然出口增长率要减慢。,产品标准化阶段 技术特性:产品完全标准化 生产地特性:已逐渐开始向一般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转移,范围在不断扩大 产品要素特性:劳动密集型 成本特性:成本在竞争中的作用十分突出 产品的价格特性:较低 产品的进出口特性:其他国家产品在一些第三国市场上和创新国产品竞争,并逐渐取代,创新国开始由出口转变为进口。,产品衰退阶段 从要素特性看:产品为劳动密集型的产品。 从产地特性看: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同时,一般发达国家凭借生产规模也能使生产成本大幅下降,仍能从事生产。 从进出口特性看:创新国出口极度萎缩。创新国要挽救颓势,就要提高和改进技术,使产品升级换代,但与其这样做,不如将这些标准化产品转移到技术水平低、劳动力便宜的发展国生产,自已放弃生产。这样创新国变为产品的净进口国,产品的生命周期在创新国结束。,T0,T1,T2,T3,T4,产量Q,时间T,阶段1,阶段2,阶段3,阶段4,阶段5,消费,生产,生产,消费,模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