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科技文化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70071557 上传时间:2019-01-15 格式:PPT 页数:127 大小:6.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科技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27页
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科技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27页
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科技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27页
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科技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127页
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科技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1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科技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科技文化(1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三 现代中外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第16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科技文化,1953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规定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 (2)成就 “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2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19561966年) (1)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确定了党的任务是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2)“左”倾错误 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规律。 1958年的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3)经济调整 1960

2、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962年,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3国民经济的劫难:文革十年,国民经济建设遭到严重干扰和破坏。,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概况:安徽、四川等省率先实行以包产到户为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然后在全国推行。 (3)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3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1)概况 首先是增加企业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 十四大以后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2)意义: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 (1)提出: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发展: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4)1990年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 (5)1990年后在各地建立了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 (6)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国际市场。 (7)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3意义:适应了全球化的趋势,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2)内容 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推翻清政府统治。 民权主义: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3)影响:推动了资

4、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2新三民主义 (1)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2)内容 民族主义:对外反帝,对内反对民族压迫。 民权主义:授予一切反帝和反封建军阀的个人和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3)作用: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3毛泽东思想 (1)诞生 国民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撰写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阐明了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十年对峙时期: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2)成熟:抗日战争时期 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概

5、念。 1945年,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发展:新中国成立后 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辟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三大改造完成后,提出了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 阐述了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发展: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十三大上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走向成熟并形成体系:1992年“南方讲话”,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十四大上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2)地位: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

6、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 2“三个代表”,4计算机技术: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居世界前列。 5生物技术: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3实施过程 (1)提出:1956年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2)曲折:“文革”时期文学艺术问题被当做政治问题。 (3)恢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双百”方针。 4意义:是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和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基本方针。,2教育发展的成就:基本扫除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持续发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巨大变化。,(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取

7、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2特点 (1)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是在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3)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4)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3影响 (1)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2)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也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3)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

8、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2经验教训 (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2)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4)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从基本国情出发。 (5)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解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简称“双百”方针,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A、B、C均“各执一端”,与“双百”方针不符。D项的本意是有听进不同意见的雅量,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这类错,误的防范重在运用

9、一定的阅读技巧和能力,逐个解读并取其选项与题干的“交集”。 答案:D,上表反映了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 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 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解析:本题错选A、B、C的情况都较普遍,主要是对表格型材料选择题的信息获取不准确。从图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从1978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1997年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防范此类错误应从此类题的解法上着手。一般情况下,表格型材料选择题的解题首先要进行知识定位,即推断知识的时间断限;其,次要结合表格所列项目看数字的起伏变化所蕴

10、含的信息;最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推论。 答案:D,A.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B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 C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D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解析:本题易错选为D。主要由于D项本身的表述符合表格实际。工业生产增长率连续多年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说明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而单纯从工业生产的增长率无法说明工业基础是否雄厚,也不可能说明是否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所以B、C错误。D选项只是看到了最高和最低,没有全部利用数据。克服此类错误应立足材料信息整体推论,同时要注意将你准,备选择的一项置于材料信息的宏观上验证。如果是文字性材料不可据片言只语下结论;如果是数据表

11、格材料,不可仅以其中的个别数据来推理。做到不仅“要见树木,更要看到森林”。 答案:A,解析:本题错选成A、B、D的情况都较多。主要是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一历史专题的整体感知不够。题中四个阶段分别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18751895)、初步发展(18961911)、进一步发展(19121913)、短暂的春天(19141918),在上述四个阶段民族工业是持续发展的,所以对应的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应该是由少到多的排列,所以选C。,克服此类错误要求在平时学习中把主干知识进行有机地整合,以小专题形式从知识梳理到整体感知逐步务实;将零散的相关知识点串联成“知识树”。 答案:C,C内景:考

12、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析:此题隐性考察历史时间。由于平时学习中对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记忆不准确或疏于记忆,因此出错的情况是常见的。1977年12月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于1995年宣布,决定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始于1978年5月1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光明日报的公开发表。时间是,历史事件的重要要素,不掌握时间就难以理解其背景和发生的原因;不把握时间也无以推断事件的前因后果和知识间的密切联系。防范

13、此类错误就要树立牢固记忆重大史实时间的信心,可采用自制历史小年表的方法加强识记。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了解决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题目材料即反映了中共中央对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纠正,符合当时农村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因此选择A项。B项错误,生产队仍然是集体所有制,,所有制成分没有改变;C项不正确,“左”倾错误只是暂时得到了纠正而非消除;D项与题意无关。 答案:A,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14、 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对题目信息的分析可知,国有企业的上缴税利增长了,工资可以随之增长,有利于提高企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上缴税利的增长自然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故选择C项。题目强调上缴税利增长才能使工资增长,所以A项不正确;B、D两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C,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 A1946、1949 B1952、1956 C1966、1976 D1978、1982,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数据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15、是我国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主要成分,其比重的逐步增加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逐步建立;公私合营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主要形式,其比重的增加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深入,由此可知B符合题意;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不存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文化大革命”时期不存在公私合营企业,改革开放以来个体手工业得到了较大发展,A、C、D不符合题意,均可排除。 答案:B,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理解以及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邓小平的话可知D符合题意。 答案:D,

16、A旧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C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D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后期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依据题目信息可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即将建立的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形态包括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即集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故选,B项。A项明显错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在1956年,排除C项;D项仅指合作社经济,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 答案:B,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的改革开放,意在考查考生的读图、识图及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目信息可知,示意图强调了1980198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