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0060921 上传时间:2019-01-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析《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析《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析《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析《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摘 要 三国时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无数卓越人物在这个舞台上逞才驰智,创功立业。其中的刘备以仁义著于天下,这与作者罗贯中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拥刘贬曹立场密不可分.作者笔下的他计谋过人,骁勇善战;仁德待人,士民归心;为人正直,重德尚义;能屈能伸,待机而起。为了“兴复汉室”的理想而奋斗终生。本文对刘备的这些性格特点加以分析论证。 关键词: 枭雄 仁德 礼贤下士 前言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它所讲述的历史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它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 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这段历史

2、中,政治风云变幻莫测,战争场面惊心动魄,谋士如云、猛将如雨。由于三国历史的独特魅力及它所具有的特殊政治内涵,三国人物一向是封建文人以及政治家所关注的对象。他们依据自己的喜好和政治的需要对三国人物加以大量的重塑和修改,导致了那些原本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褒有贬的三国人物丧失了应有的本色,使其逐渐偏离了历史的真实。其中,当以蜀汉的刘备最受后世争议。有学者认为刘备以诚待人、善于用人;有学者认为刘备假仁假义、残酷无情;甚至有学者认为刘备能得到江山全在于脸皮厚。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作者也极力将刘备塑造成了一位仁德爱民、宽厚待人、知人善任的明君典型。其思想、性格等方面颇值得我们去探讨,我认为刘备的人物形象

3、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分析。一、计谋过人,骁勇善战 刘备作为“枭雄”,史书记载也不少。所谓“枭雄”,意思是“骁悍雄杰的人物”。刘备出身于早已败落的远支皇族之后,家境清寒,既没有曹操、袁绍那样显赫的家庭背景,也没有孙权那样继承自父兄的大片地盘,几乎是白手起家,要想在天下大乱、群雄并立之时,如果不具有枭雄所有的种种狡猾、伪诈与雄图大略,如果不具有出众的军事、政治才能,不具有一套收买人才、消灭异己的韬略、权术,别说扩张地盘、统一天下了,恐怕连立足之地也不会有。那样,他也就不配充当一个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立、三分天下、开创基业的蜀方之主了。刘备长于权谋又喜怒不形于色,城府很深,含而不露,他的计谋常使人既意

4、料不到,又不易识破。刘备投靠曹操时,曹一时兴起,曾邀刘备煮青梅酒以论当世英雄。当曹一再请刘备指出当世英雄时,刘备先后指出过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等人,这里,刘备没有说出三个人,一是马腾,二是刘备,三是曹操。按说,马腾与韩遂曾结为兄弟,当时为西凉太守,兵强马壮,一提到韩遂必然会想到马腾。刘备为什么不提马腾呢?原来刘备当时已和董承、王子服、马腾等人私下结成了反曹联盟,有了患难关系,提出马腾,怕引起曹操注意马腾,挖出马腾,连带出自己。刘备为什么不提自己呢?因为按曹操的观点,凡英雄都是“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第二十一回)英雄当是不甘屈居人下者。刘

5、备若自称英雄,就等于表明自己不甘久居曹操之下,必然引起曹操对他的警惕,自己非但永无出头之日,还将有性命危险。事实上,刘备当时学圃种菜,作韬晦之计,正是有意向曹操表明自己胸无大志,让其放松对自己的警惕。刘备曾献媚于曹操,为什么此时不指曹操为英雄呢?原来,曹操作了汉丞相之后,朝廷大权在握,皇帝徒有虚名。虽则如此,曹操却最忌别人议论自己有篡逆之心,刘备若指曹操为英雄就等于指出曹不甘久居相位,就会触痛曹操,必遭曹操嫉恨,这是刘备绝不愿干的。不提曹操为英雄,等于向曹操表明,刘备眼中的曹操是安守本分,忠于职守的。曹操打败袁绍后,刘备联络黄巾残部刘辟等从汝南进攻曹操的许都,被曹分兵击败,当时关羽、张飞、赵云

6、均不在身边,刘备与刘辟引千余人逃跑,不想刘备被曹操大将张颌、高览前后拦截,两头无路。这时,刘备仰天大呼道:“天何使我受此窘极耶!事势至此,不如就死!”(第三十一回)就欲拔剑自刎,刘辟慌了手脚,表示他将死战相救。刘辟前与高览交锋,却被高览砍死,刘备正要自战,亏得赵云冲阵而来,刺死高览,救了刘备。为什么没有刘辟时刘备准备自战,而刘辟在时刘备反自杀?难道与刘辟合力作战不比自己一人自战更有把握么?原来,刘备要自杀是假,他本想让刘辟出战迎敌怎奈刘辟不是自己部下,此话不好说出,同时也不知刘辟是否愿意为自己解救危难,于是他佯作自杀之状,请刘辟或逼刘辟出战。刘辟作为一员武将,若让刘备自刎于自己面前,实在太不光

7、彩,于是表示拼死相救。刘备临阵没有让刘辟出战之言,却比任何言语的鼓动作用大得多。顺便应提到,刘备的思想虽以儒家为主,但在他的性格中渗透着许多道家的思想。道家主张人应该柔弱处下,认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八章、第二十二章)刘备在创江山的过程中,常常显得甘居人下,不与人争,而且动不动就泪如雨下,在和赵云、徐庶、孔明及张松等联络感情的时候流过泪,在鲁肃索要荆州的时候流过泪,并且往往十分奏效。他常常柔弱处下,但能以柔克刚。让我们再看看刘备勇猛的一面。第一回,刘备奉命在青州阻击黄巾军,开始寡不敌众,刘备下令后退三十里下寨,对关羽、张飞说:“贼众我寡,必出

8、奇兵,方可取胜。”于是刘备派关羽、张飞各率一支伏兵,自己亲自带兵出击,佯装兵败退却,诱敌进入伏击圈,取得大胜。这是写刘备的军事指挥才能,那么武艺怎么样呢?第二回写到,刘备等人与张宝的军队大战,张宝“落荒而走,玄德发箭,中其左臂”。双方都在马上,在运动中作战,射的是移动靶,刘备能够射中他的左臂,可见他的箭术不错。不久以后与孙坚一起作战,刘备又“张弓一箭,正中孙仲,(孙)翻身落马”。第五回,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先是张飞出场,连斗五十余回合,不分胜负;关羽加入,又打了三十回合,还是“战不倒吕布”。这时刘备掣着双股剑策马助战,吕布才终于招架不住,败退回营。看来刘备的剑术也不错。值得注意的是,十二回“曹孟

9、德大战吕布”,是曹操手下的六员大将围攻吕布一人,他们是许褚、典韦、夏侯惇、夏侯渊、李典、乐进,都是历来独当一面的曹营名将,吕布这才“遮拦不住,拨马回城”。刘、关、张三个顶六个,由此可见,刘备在武艺方面还是有两下子的。事实上,“枭雄”恰恰是刘备的一大特色,成为当时许多人对他的定评。例如:建安十三年(208),刘表刚去世,鲁肃建议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便称刘备为“天下枭雄”。建安十四年(209),当刘备至南徐见孙权时,周瑜曾上书孙权,亦称刘备为“枭雄”,主张将其扣留于吴。次年,周瑜卒,临终前上书孙权,又称“刘备寄寓,有似养虎”。这种骁悍之气,最典型的是杀张裕之事。张裕原为刘璋从事,刘备入蜀与刘璋相会

10、时,曾与张裕互相嘲弄,裕因刘备无须,戏称其为“潞涿君”(谐“露啄君”之音)。刘备因其不逊,积怒在心。后因张裕私下对人说:“主公得益州,九年之后寅卯之间当失之。”这确是大为犯忌之言,刘备乃以“漏言”之罪,下令诛之。诸葛亮上表询问为何要将张裕处死,刘备答曰:“芳兰生门,不得不锄”,这就有些强词夺理了。尽管这种霸道行径不多,但足以使人看到,刘备毕竟不可能彻底祛除封建君主固有的专制性。二、仁德待人,士民归心在三国群雄中,刘备不仅勇猛过人,而且是一流的谋略家,他还深谙以德谋取民心这一真谛,在人们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正如人所说“刘皇叔仁义著于四海”。以仁德待人,这是刘备从起兵到称帝一直恪守的原则。他管理

11、过的地方,政治廉明;率军所过之处,秋毫无犯。他继陶谦之后,接管了徐州,虽为吕布所夺,在曹操破吕布之后,徐州百姓感其恩德“焚香庶道,请留刘使君为牧”。曹操南征,实力悬殊,樊城、新野之民明知跟随刘备将会大难临头,仍齐声大呼曰“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连襄阳城中百姓,也“多有乘乱逃出城来,跟玄德而去”。当刘备在船上望见百姓渡河时两岸哭声不绝的凄惨景象,大声哭着说:“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竟欲投江而死。还是手下的人扯住了他。听到此事的人都感动得哭起来。即使曹兵即至,众人劝他:“暂弃百姓,先行为上”。他却哭着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百姓闻刘备此言,莫不伤感。后人曾

12、写诗称赞刘备:“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至今凭吊襄江口,父老犹然忆使君。”即使祸在眉睫,简雍劝刘备:“此大凶之兆也。应在今夜,主公可速弃百姓而走。”刘备还是说:“百姓从新野相随至此,吾安忍弃之?”仍然坚持与老百姓患难与共。即使遭了大难,刘备还心存百姓,大哭着说:“上数万百姓,遭此大难,诸将及老小皆不知存亡,虽土木之人,宁不悲乎!”这种待民置安危而不顾的仁慈之心,又怎不教在战乱中寻求英主的老百姓真心归附呢?曹操以计捉了徐庶老母,徐庶因此向刘备辞行。孙乾劝刘备留住徐庶,让曹操杀了徐母,这样徐庶必定尽力抗曹。刘备严辞拒绝:“不可,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其母子之道,不

13、义也。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事”,众人 为之感叹。刘备设宴为徐庶饯行,伤感地说:“备闻公将去,如失左右手,虽龙肝凤髓,亦不甘味”,其送别情景,尤其感人。玄德不忍分离,送了一程,又送一程,玄德执庶之手曰:“先生此去,天各一方,未知相会却在何日。”说罢,泪如雨下,庶亦涕泣而别。玄德立马于林畔,看徐庶乘马与从者匆匆离去。玄德哭曰:“吾欲尽伐此处树木。”众问何故,玄德曰:“因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每读此处,深为刘备待人之诚而感叹。徐庶感其之德,“走马荐诸葛”,到了曹操那里,终生不设一谋,留下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刘备投奔刘表,刘表待之甚重,并对刘备说:“吾今年老多病,不能理事,贤弟可来助我。我死之

14、后,弟便为荆州之主也。”刘备又推辞了。后诸葛亮问他:“景升欲以荆州付主公,奈何却之?”刘备回答:“景升待我,恩礼交至。安忍乘其危而夺之?”诸葛亮为之感叹:“真仁慈之主也!”后诸葛亮又向刘备献计:“新野小县,不可久居,近闻刘景升病在危笃,可乘此机会,取得荆州为安身之地,庶可拒曹操也。”刘备说:“公言甚善。但备受景升之恩,安忍图之!”孔明又劝他:“今若不取,后悔何及!”刘备回答:“吾宁死,不忍作负义之事。”后刘表死,其之刘琮举荆州以降曹操,伊籍献计:“使君不如以吊丧为名,前赴襄阳,诱刘琮出迎,就便擒下,诛其党类,则荆州属使君矣。”刘备仍是不肯,哭着说:“吾兄临危托孤于我,今若执其子而夺其地,异日于

15、九泉之下,何面目见吾兄乎?”荆州“北据汉、沔,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是战略要地,也是“隆中对”中孔明提出的“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计划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刘备以“仁”为本,义不取荆州,以至后来花很大功夫,付出了重大的代价。当然,这个代价刘备付出也值得,他为刘备的形象更添了光彩,为他赢得了更多的民心、士心。但是曹操却有不同的观点“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他屠杀百姓最凶,死于他手的无辜性命将以万计。所以他在和人这个方面就比刘备逊色多了。正如人所说: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利,刘备占人和。事实证明,刘备取王道,示天下以仁,终于三分天下,他采取的策略确实高

16、明。三、礼贤下士,善用人才. “中兴以人才为本”,成就大业,人才永远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在古代历史上,留下了很多思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美谈。周文王遇姜子牙于渭水之滨,秦穆公拔百里奚于奴隶之中;齐恒公得管仲于囚徒之列;燕昭王筑黄金台,招四方贤士;汉高祖拜籍籍无名的韩信为大将.这些古老而动人的故事,无不召示着人才的重要性。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曹操、刘备、孙权都深刻认识到人才乃创业之本,都无一例外地非常重视人才的作用,都把招揽英才作为头等大事。曹操“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一统北方;孙权“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刘备思贤若渴,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虽出身最贫贱,首先势力也最弱,终也取得荆、蜀之地,三分天下。刘备是尊贤的典型,其“三顾茅庐”的故事,使其尊贤之名流传千古,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他那种思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历春经冬,被暑冒寒,屡访不遇而毫不灰心的那份至诚,久待廊下,不敢惊孔明睡觉的那份耐心;孔明醒后,谦辞卑礼,热情相待的那种殷勤;听了孔明“隆中对,说三分”之后,那种“顿开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