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的现代与当代理论(ii)解析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9959372 上传时间:2019-01-15 格式:PPT 页数:102 大小: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的现代与当代理论(ii)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国际贸易的现代与当代理论(ii)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国际贸易的现代与当代理论(ii)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国际贸易的现代与当代理论(ii)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国际贸易的现代与当代理论(ii)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的现代与当代理论(ii)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的现代与当代理论(ii)解析(10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国际贸易的现代与当代理论(II),陈丽娜,SWUST MianYang,国际贸易的主要理论模型,重点问题,产品的同质性 产品异质性 产业内与产业间贸易 扩大的HO模型 新张伯伦模型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主要内容,第一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二节 政策贸易理论 第三节 贸易扭曲理论,Intra-Industry Trade,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实际是一种部门间或产业间贸易理论。 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领域出现部门内或产业内贸易。,案例,欧共体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其宗旨是消除成员国之间贸易壁垒,推进经济一体化。如果欧共体贸易壁垒逐步取消,那么依据标准的比较优势理论,人们

2、有理由预期,汽车,电冰箱,时装等不同行业产品,应在不同国家通过专业化方式生产出来,不同成员国生产同类产品现象应不断减少并趋于消失。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几十年后,欧盟主要国家仍在生产功能类似但品牌不同的汽车;人们仍在伦敦,巴黎,波恩,罗马超市中购买来自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不同款式时装和生活用具;满载瑞典家具驶向伦敦的轮船与满载英国家具运往斯德戈尔摩的轮船在海上相遇。,问题的提出,本国的厂商可以生产这类产品,满足本国的需求,为什么还要从国外进口相同或相似的产品呢?,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1)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2)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3

3、)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 以上现象在古典和新古典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框架内难以得到解释,这迫使经济学家寻求新的贸易理论来解释这些现象,经济学家的这种努力促成了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形成。,对传统国际国际贸易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新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挑战之一同类产品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根源在于各国在产品生产方面的差异,包括技术差异(比较优势理论)、资源禀赋和产品要素密集度的差异(H-O模型),按照这些理论,各国之间的贸易主要是不同产品之间的贸易,即“产业间贸易( inter-industry trade )”,但二战后,国家间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即“产业内贸易( int

4、ra-industry trade )”大大增加,这种现象突破了传统贸易理论框架下的贸易模式,因此是对传统贸易理论一个挑战。,产业间贸易是不同产业产品之间的贸易,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的主要区别,挑战之二 发达工业国家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资源禀赋论认为,国家间的资源禀赋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据此,国际贸易应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资本丰裕国)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裕国)之间(即“南北贸易”),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国际贸易的确大部分是属于“南北贸易”,但是60年代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北北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率逐步上升,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部分。那么国际贸易为什么

5、会在相似的资源禀赋国家(即同类国家)之间进行呢?这一现象显然是资源禀赋论所不能解释的。,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占其总贸易的份额,数据来源:根据IMF贸易方向统计季报(2002年3月)计算。,挑战之三 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当代世界贸易的发展中,有许多产品曾经由少数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然而,战后这些产业的领先地位不断发生变化,一些原来进口的发展中国家开始生产并出口这类产品,而最初的出口的发达国家反而需要进口。为什么在资源禀赋的模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而某些制成品的比较优势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呢?这一问题也是在传统贸易理论的框架内难以找到答案的。,日美韩三国轿车产量相对比重趋势图,数据来源:

6、海闻、P.林德特,王新奎:国际贸易,P163,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提出,人们从已有的产业内国际贸易的事实出发,发现当代禀赋相似国家间的双向国际贸易似乎并没有引发大规模的资源的国内、国际的重新配置和收入的再分配。 产业内贸易理论有很多的模型,其中格林纳威(D.Greenaway)、格鲁贝尔(Grubel)、劳埃德(Lloyd)、迪克西特(A.Dixit)和克鲁格曼(P.Krugman)理论观点都颇具代表性。,产业内贸易在经济全球化的新格局下日渐发展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导模式 。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简写为IIT)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

7、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因此,产业内贸易又称“双向贸易” (Two-way Trade)或“贸易重叠”(Trade Overlap) 。美国向芬兰出口移动电话的同时又从芬兰进口无线电话,日本向欧盟出口汽车同时又从欧盟进口汽车,瑞典向英国出口家具同时又从英国进口家具。,产品流向具有双向性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相似性,消费具有可替代性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相似的要素投入,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提出,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HGGrubel)等人在研究共同市场成员国之间贸易量的增长时,发现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并不是按H-O原理进行,即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之间的贸易,而是产业内同类产

8、品的相互交换。1975年格鲁贝尔和劳埃德(Lloyd)合著了一本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 Theory),系统地论述了这一理论,提出了产业内贸易增长特点和原因。,产业内贸易是同一产业内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产业内贸易的产生完全是为了利用生产的规模经济。,H-O理论中的国际贸易是基于各国比较优势或要素禀赋的差异,而产业内贸易是基于产品差别和规模经济; 国家间要素禀赋的差异越大,产业间贸易量就越大,而产业内贸易的量则在具有相同要素禀赋的发达国家之间较大;,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提出,新国际贸易理论,建立在相对价格差基础上的贸易理论,大都强调国家间技术、资源及偏好方面的差异在国际贸

9、易中的决定作用。依据这些理论,国际贸易应主要发生在供给或需求条件不同的国家之间,而且国家间的差异越大,他们之间的贸易基础越雄厚,其贸易形态属产业间贸易。 20世纪70年末,以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克曼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所谓的“新贸易理论”,该理论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的起因和利益来源,对国际贸易基础作出了一种新的解释。,规模收益不变和市场完全竞争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两个最基本的假定前提。 国际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是新国际贸易理论探索的代表人物,认为对规模经济效益的追求也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主要代表人物:,克鲁格曼于1953年出生在纽约市,1974年在耶鲁大学获学士学位。他天资

10、聪颖,年仅24岁于1977年便在著名经济学家巴格瓦蒂的指导下,获得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现任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教授。1983年他与麻省理工学院的访问学者赫尔普曼(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教授)合著出版了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该书比较完整的体现了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新理论,被理论界普遍认为是产业组织应用于国际贸易理论的序曲。他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经济学家其因新锐的学术观点、流畅犀利的散文以及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准确预言在学术界与社会建立了不同凡响的影响力。,Paul R.Krugman,亚洲奇迹的迷思,Paul Krugman 亚洲奇迹不是建立在它们有效运用资源的能力之上这种重视要素总量却忽

11、视脑力的经济投入,最后终将招致失败。 所谓东亚之虎其实不过是纸老虎而已。,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理论分析基本是从静态出发进行的,简化的模型分析只侧重于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结果而非强调过程。 分析以不完全竞争市场,而非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 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并将其分析为国际贸易发生后的重要利益来源之一。 比较其他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更加重视需求方面的影响,基于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假设的 国际贸易理论,无论是古典还是新古典的贸易理论,在分析国际贸易时都有两个重要的假定:其一,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其二,规模收益不变,即不存在规模经济。正是通过修正传统贸易理论这两个假设前提,当代国际贸易理论解

12、释了在古典贸易理论框架内难以解释的产业内贸易和同类国家间贸易的现象。,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互为条件,一方面,规模经济的实现与一个产业和行业内的厂商数量呈反比,另一方面,大厂商与小厂商相比,在追求规模经济中具有更大的优势,完全竞争市场,如:农产品市场,又称纯粹竞争,是一种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条件: 市场上有许多生产者和消费者。 他们都只是价格的接受者,竞争地位平等 商品同质,不存在产品差别。 资源自由流动。 市场信息畅通、完全。,完全竞争 市场的条件,利润最大化的原则:MR=MC,案例 二战后以来,美国小厂商数平均每年递增1.9%,相当于人口的增长水平,1993年以后新就业人员

13、中,三分之二依靠小厂商。法国、德国、英国和日本的机械工业中,小厂商所占的比重均达到75%以上。意大利被人称为“小厂商王国”,90%的工业公司是小厂商,小厂商中从业人员占就业总人口的84%,小厂商生产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总数的60%以上。小厂商之所以能在有规模经济优势的大厂商的发展缝隙中生存和兴旺,原因很多。首先,小厂商构组的市场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竞争市场,但无疑更趋于接近完全竞争市场,因而生产效率较高。其次,社会消费的多样性、多变性为小厂商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市场基础,不少产品或服务更适宜于由小厂商来生产和经营。,国际贸易中的不完全竞争,二战后,差异产品、垄断势力和价格歧视的存在使国际贸易

14、的现实远离完全竞争假设: 差异产品:产品具有相同的功能,但有差异不能完全替代; 垄断势力和价格歧视:,垄断势力:市场中只有少数几家巨型企业(如美国汽车市场上的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对产品的价格具有很大的影响力,面对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可以实施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具有垄断势力的企业虽然出售同样的产品,但在不同的市场或对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基于差异产品的国际贸易,在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基本上是同质的(如铁矿),国际贸易中产业间贸易大多是初级产品之间的贸易(如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同时向澳大利亚出口玉米)。但是,大多数制造产品都是差异产品(如汽车),这些产品相互间不能完全替代,

15、消费者把其视为不同的产品,大量差异产品的存在是产业内贸易出现的重要原因(美国既向日本出口汽车,又从日本进口汽车)。,国际竞争迫使工业化国家的企业只生产某类产品的一种或几种款式,而不是生产所有的品种;这样企业可以使用更专业化和快捷的机器设备,以取得规模经济利益。 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使各国对同种产品产生相互需求,从而产生国际贸易。 与产业内贸易有关的是产品零部件贸易的增长,为了降低成本,一种产品的不同部分往往通过国际合作形式在不同国家生产,追求多国籍化的比较优势。,产品的同质性与异质性,产品同质性或相同产品:产品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即商品需求的交叉弹性极高,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消费偏好完全一样。一

16、般情况下大多属于产业间贸易的对象。 产品的异质性或差异产品:产品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样,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产品彼此之间不能完全替代但尚可进行一定程度的替代,交叉弹性小于同质性产品,在生产中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大多数产业内贸易的产品都属于这类产品。,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不同国家间大宗产品的交叉型产业内贸易。 经济合作或因经济技术因素而产生产业内贸易。 大量的转口贸易。 政府干预产生的价格扭曲。 季节性产品贸易。 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标准 化产 品的 产业 内贸 易,地 域 性,季 节 性,一个国家处于运输成本的原因即出口有进口某种产品,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无法储存的产品如电力,产业内贸易的动因,一是水平差异。商品相同属性的不同组合而产生的差异性。从水平差异分析,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消费者偏好,即消费者的需求是多样化的。 澳大利亚与台湾在鲍鱼养殖上成本差别不大,然而,不少澳大利亚人觉得“吃鲍鱼象是在啃橡胶”,台湾人却认为鲍鱼不仅美味可口,而且具有滋补营养价值,因此澳大利亚与台湾之间能够进行互利互惠的鲍鱼交易。 美国人不吃鸡鸭等家禽的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