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的现场急救 引言 近几十年,世界上各类突发事故不断发生,使得创伤已成为“世界的第一公害” 全球每年创伤的死伤人数在数千万人以上,其中大部分死于多发伤 车祸、 地震、 自杀、 溺水、 坠落、 ······ 世界范围 • 每年车祸受伤约 5000 万(1.6人 /秒 ) • 死亡 120 万( 1人/25秒) • 车祸死亡人数和万车死亡率以中国为最高 • 中国车祸所致的重度创伤伤员中,约有 2/3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助而在伤后 30 min内死于现场或运输途中 • 交通事故引发的创伤正在成为危及人类生存的“第一杀手” 我国上报的道路交通事故 • 1951年: 5922起 • 1995年: 271843起,死亡 71494人,伤 159308人 • 1998年: 78067人死亡, 222721人重伤 • 2003年: 77万多起,死亡 109381人,56多万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超过 33亿元 地震 • 1976年唐山大地震 重伤 70多万人,死亡 24.2万人,高位截瘫 16万人 • 2008年汶川地震 69227人遇难, 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
• 玉树地震 ······· 约 42%的自杀死亡发生在中国 共同特点 • 高速、高能 • 群伤多、多发伤多 • 并发症高、残废率高、死亡率高 研究显示 • 创伤死亡大多发生在事故现场或院前(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院前创伤死亡率高于发达国家) • 创伤死亡的时间大多数发生于伤后 1h内,主要取决于事故本身特性和院前急救状况 • 及时、高效地进行现场急救是减少死亡率、减轻和避免残疾的关键! 创伤定义 • 机械性损伤 • 即机械性致伤因子造成的人体组织结构连续性破坏 • 一般是外界机械性物质接触人体所造成 创伤常见病因 • 交通事故 • 高空坠落 • 物体倒塌 • 运动过度 • 碰撞 • 自杀 • 遭遇暴力 • 跌倒等 创伤分类 • 开放性创伤:擦伤、撕裂伤、刺伤、切伤和砍伤、火器伤及其导致的器官组织与外界相通的损伤等; • 闭合性创伤:挫伤、挤压伤、扭伤、压砸伤及其导致的关节脱位、闭合骨折、闭合性内部组织器官损伤等 几个概念 • 多发伤 :单一致伤因素造成的 2个或 2个以上解剖部位的损伤 • 复合伤 :两个或两个以上致伤因素同时或相继作用,使机体造成的损伤,解剖部位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部位、多脏器的。
如原子弹爆炸所致的热压伤、烧冲伤、放冲伤、爆炸伤) • 多处伤 :同一解剖部位或脏器有两处以上的损伤如股骨多处骨折) 创伤现场急救的目的 • 减少死亡率 • 减轻和避免残疾 创伤急救的基本原则 • 先抢救,后固定,再搬运 • 注意采取措施,防止伤情加重或伤口的污染 基本程序 • 先救命后治伤、先重伤后轻伤、先抢后救、抢中有救现场环境不安全时:尽快脱离事故现场 如 火灾现场人员应用拧干的 湿毛巾 蒙住口、鼻,匍匐前进迅速离开现场 • 医护人员以救为主,其他人员以抢为主 立即解除持续损伤因素 • 烧伤(包括化学烧伤) 大量清水冲洗 • 电击 首先断电 • 煤气中毒 开窗通风、关闭煤气、脱离现场 创伤后的三个死亡高峰 • 第一高峰 :伤后数分钟内 死亡原因 :脑干损伤、高位颈髓的严重损伤、心脏和大血管的损伤 • 第二高峰 :伤后 6~8小时之内 死亡原因 :颅内血肿、血气胸、肝脾破裂,骨盆及四肢骨折所致的大出血 • 第三高峰 :伤后数天到数周内 死亡原因 :严重创伤后引发的重症感染和器官功能衰竭 创伤救护的基本任务之一 就是通过早期正确的止血、包扎、固定、搬运,避免和降低第二、第三个死亡高峰。
创伤急救的五项基本技术 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通气 止血 判断动脉出血和静脉出血 • 动脉出血 颜色鲜红,可呈涌泉状或随心跳节律性喷射;大动脉损伤出血可快速导致循环血容量下降;肢体大动脉损伤出血伤口较小引流不畅时,可快速形成肢体肿胀和搏动性血肿 • 静脉出血 呈暗红色,压力比动脉低,但静脉壁宽大并可能曲张当曲张或大的静脉损伤,血液也会大量涌出 • 毛细血管出血 可发生在任何伤口开始出血活跃,呈鲜红色,但出血量不大撞击可引起皮下毛细血管破裂,导致皮下瘀血 常用止血法 1、加压包扎止血法 最常用 的止血方法 适用于大部分外出血 伤口覆盖较厚敷料后 再用绷带或三角巾等 加压包扎 常用止血法 2、指压止血法 • 抢救者用手指将出血部位近端的动脉血管按压在骨骼上,使血管闭塞、血流中断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 适用于 动脉破裂出血的 临时 止血 • 优点 立竿见影 • 缺点 不宜持久采用 指压止血法 常用止血法 3、止血带止血法 • 四肢大动脉破裂大出血,而加压包扎止血法无效时的重要救命方法 • 气囊止血带 • 橡皮管止血带 • 布带止血带 其它止血法 • 填塞止血法 • 钳夹止血法 等等 • 抬高患肢 包 扎 包扎的目的 • 固定敷料或夹板 • 压迫控制出血 • 稳定、保护患肢,减轻疼痛和二次损伤 绷带包扎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原则 • 松紧适宜,既达到止血、固定的目的而又不影响肢体的血液循环 注意事项 • 伤口部位需先覆盖无菌敷料(可用干净软布、手绢、纸巾代替),再用绷带包扎 • 尽量露出指肢末端,以观察血液循环 • 打结时要用平结 • 每隔 10分钟检查一次末端的血液循环 常用绷带的种类 • 卷轴绷带(绷带卷) • 管套状弹性绷带(弹力网套) • 三角绷带(三角巾) • 其它(如四头带、多头带等) 绷带卷包扎法 • 环形包扎法 基本方法。
用于四肢、额部等粗细相近的部位较小伤口 • 螺 旋包扎法 较常用用于直径变化幅度较小的肢体部位包扎 • 螺旋反折包扎法 较少用用于直径变化幅度较大的肢体部位包扎 • 8字形包扎法 多用于肘膝等关节部位 • 人字形包扎法 利于关节背侧凸起部位的加压 • 回返式包扎法 用于指趾末端和断肢残端的包扎 三角巾包扎法 可用于头、肩、胸、腹、手足等几乎所有部位的包扎 • 前臂悬挂 :适用于上臂、肩部骨折及手部损伤 • 大手挂 :主要用于前臂或肘关节损伤等 • 小手挂(三角手挂) :适用于肩肘关节脱位复位后制动、胸壁骨折的辅助固定等 三角巾包扎法 替代品临时悬挂 固定(创伤部位的制动) • 目的:减轻疼痛刺激、防止避免再出血和二次损伤,便于搬运 • 肢体制动可用夹板、树枝,上肢可固定于躯干,下肢可固定于对侧肢体 • 头颈部两侧可用衣服抵紧 • 躯干制动可借助于担架和束带 固 定 骨折的现场判断 • 外伤史以及伤员的症状体征 • 一旦怀疑,应尽量减少患处的活动,采取适当的固定措施,转送时尽量用硬板床 骨折的专有体征(确诊) • 畸形:成角、旋转、肢体缩短等 • 异常活动:避免刻意检查! • 骨擦音及骨擦感:避免刻意检查! 骨折的其它症状体征 • 疼痛:局部剧痛、明显压痛、间接压痛 • 肿胀瘀血:骨折刺破周围血管、软组织及骨髓腔出血 • 功能障碍:支撑、运动、保护功能受到影响 • 休克:可见于严重骨折出血较多者 骨折的现场处理原则 抢救生命 • 创伤现场急救的首要原则是抢救生命 • 如发现伤员心跳、呼吸已经停止或濒于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 昏迷病人应保持其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其口咽部异物 • 开放性骨折伤口大量出血者应立即加压包扎止血。
• 有生命危险的骨折病人,应优先快速运往医院救治 骨折的现场处理原则 伤口处理 • 开放性伤口应立即用消毒纱布或干净布加压包扎,以止血并防止伤口继续被污染 • 外露的骨折端 切勿推入伤口,以免污染深层组织 骨折的现场处理原则 简单固定 目的 • 减少伤员的疼痛及周围组织二次损伤 • 便于伤员的搬运和转送 注意 • 力求简单而有效,不要求准确复位 • 就地取材:木棍、板条、树枝、手杖或硬纸板 • 长短以固定住骨折处上下两个关节为准 • 可用布带直接将伤肢绑在身上:上肢可固定在胸壁或悬于胸前;下肢可同健肢固定在一起 骨折的现场处理原则 必要止痛 • 严重外伤后,强烈的疼痛刺激可引起休克,如有可能和必要,可注射止痛剂,如吗啡或杜冷丁等 • 有脑、胸部损伤者不可注射吗啡,以免抑制呼吸中枢 • 需要麻醉手术者不宜使用口服止痛药,以免影响麻醉 骨折的现场处理原则 安全转运 • 经以上现场救护后,如条件具备,应将伤员迅速、安全地转运到医院救治 • 转运途中要注意动作轻稳,防止震动和碰坏伤肢,以减少伤员的疼痛;注意其保暖和适当的活动 骨折固定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 • 先救命、后治伤 • 开放性骨折,先止血、再包扎、最后固定 • 下肢或脊柱骨折,应就地固定 • 夹板长度应超过骨折两端的关节 • 夹板等固定材料不要直接与皮肤接触 • 上肢固定 一般 肘关节屈曲;下肢固定应伸直 • 严禁 将外露的骨折断端送回伤口内 • 不要试图复位 • 适当抬高伤肢 • 松紧度要适宜 • 捆绑带不得捆绑在骨折的部位 • 四肢骨折固定时,应露出指(趾)端 搬运与转送 • 在维持好呼吸、循环功能后妥善处理好伤区,适当的镇痛,镇静治疗,快速综合评估病情相对稳定后,尽快转送医院进一步救治。
• 合适的搬运方式:保证伤肢的固定,受伤部位不被挤压、不负重、不悬空,勿使伤处移位、扭曲、震动 • 转运途中:严密观察病情,特别是病人神志、生命体征变化、伤肢的出血及血供情况,并做好急救治疗记录,通知医院相关科室做好急救准备 徒手搬运法 1、一位救护员搬运: • 扶行法:适用 清醒,没有骨折,伤势不重,有人帮助下能自己行走的伤员 • 背负法:适用老幼、体轻、清醒,没有或仅足踝骨折,距离较远的伤员 • 爬行法:适用在狭窄空间或 浓烟的环境 下 • 抱持法:适于体轻者 没有或仅有手足部骨折 、伤势不重,短距离搬运的最佳方法 • 拖行法 :适用于 现场环境危险,必须迅速将伤员移到安全区域而不能用其他更好的方法时 徒手搬运法 2、两位救护员 • 四手坐抬法(轿杠式) : 清醒,无脊柱、骨盆及大腿骨折,至少一侧上肢功能正常的伤员 • 两手坐抬法 ( 椅托式 ) :清醒 , 无脊柱 、 骨盆及大腿骨折 , 但体弱的伤员 • 前后扶持法 ( 拉车式 ) : 将伤员移上椅子 、 担架或在狭窄地方搬运伤者 3、三人或四人搬运 • 三人或四人平托式:适用于 短距离搬运 脊柱骨折伤员(如上下担架等) 。
搬运与转送 代用品临时担架 各部位开放或闭合伤的 现场处理 • 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 头部伤口 • 头皮伤口加压包扎或钳夹止血 • 怀疑颈椎损伤者须妥善固定 • 昏迷伤员需清除口腔内的呕吐物和血块,头偏向一侧,牵拉出舌头,以防舌头后坠和呕吐物返流到气管,造成窒息 • 脑脊液鼻漏耳漏:消毒纱布轻擦流出的血液,保持局部清洁,将病人送往具备开颅手术的医院 切勿堵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