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拯救的心灵炼狱《野草》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9926487 上传时间:2019-01-15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1.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我拯救的心灵炼狱《野草》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自我拯救的心灵炼狱《野草》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自我拯救的心灵炼狱《野草》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自我拯救的心灵炼狱《野草》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自我拯救的心灵炼狱《野草》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我拯救的心灵炼狱《野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我拯救的心灵炼狱《野草》(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赵 林 西北大学文学院,推荐书目,卫俊秀:鲁迅野草探索,上海泥土出版社,1954年版。 李何林:鲁迅野草注解,陕西人民出版社,1975年修订版。 孙玉石:野草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日丸尾常喜:耻辱与恢复:呐喊与野草,秦弓,孙丽华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主要内容,野草篇目概述和文本细读举例。 野草的意象及其发展过程和意象叙事。 野草文体的雏形和写作背景的说明。 野草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写于1924年9月15日1926年4月10日,23篇加一篇题辞(1927年4月26日写成)。 中国现代散文诗的经典之作。 鲁迅对形式试验和心理剖析的两种冲动的结合,形成了象征主义

2、艺术(黯淡的情绪和受苦的感情所组成的潜意识超现实世界的文学结晶)的一次巨大的收获。这种试验性的写作,鲁迅到了晚年已不能再做,到现在为止也没有任何一个中国现代作家能做到这样。,导语,鲁迅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说:,这二十多篇小品。如每篇末尾所注,是一九二四至二六年在北京所作,陆续发表于期刊语丝上的。大抵仅仅是随时的小感想。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就很含糊了。现在举几个例罢。因为讽刺当时盛行的失恋诗,作我的失恋,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又因为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这样的战士,是有感于文人学士们帮助军阀而作。腊叶,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段祺瑞政府枪击徒手民众后,作淡淡的血

3、痕中,其时我已避居别处;奉天派和直隶派军阀战争的时候,作一觉,此后我就不能住在北京了。,1、野草篇目(23篇+题辞),题辞 、秋夜 ;第一组: 影的告别、求乞者、我的失恋、复仇、复仇(二)、希望、雪、风筝、好的故事、过客; 第二组:死火、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墓碣文、颓败线的颤动、立论、死后; 第三组:这样的战士、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腊叶、淡淡的血痕中、一觉,A、三组分类,第一组文章:追问的意向固执地指向了死亡和绝望。 第二组文章:七篇都是以“我梦见”开头,上穷碧落下黄泉似的追问,深入到梦境当中,开始了更深沉的求索。 颓败线的颤动是野草的顶峰,再以死揭穿自我的真相后,获得新生的野草主体又在新

4、生中对以前的种种矛盾和问题进行了总结式的回顾和整合。 第三组文章:转入生存主题,艰难的自我追寻终于落实到绝望的抗战的“这样的战士”、“真的猛士”、被爱人呵护的“腊叶”和具有顽强生命力的“野蓟”身上。,举例:颓败线的颤动(十六),全篇由“我”连续看到的两个梦组成: 1、年轻寡妇在破屋中出卖肉体的情景,在强悍的肉体之下,其瘦小的身体因难耐的饥饿、被蹂躏的痛苦、对自己行为的惊异、那行为所唤起的羞耻、因女儿将得以养育的欢欣而颤动,这种颤动成为空中的波涛,与先前的波涛相撞,回旋成激烈的漩涡。 2、十年后,在整齐一新的屋里,已经年老了的寡妇受着女儿女婿的指责。对孩子的眷恋、养育和祝福的心所选择的“自我牺牲

5、”,竟成为眼前孩子们诅咒与怨恨的对象。,原文,“我们没有脸见人,就只因为你,”男人气忿地说。“你还以为养大了她,其实正是害苦了她,倒不如小时候饿死的好!” “使我委屈一世的就是你!”女的说。 “还要带累了我!”男的说。 “还要带累他们哩!”女的说,指着孩子们。 最小的一个正玩着一片干芦叶,这时便向空中一挥,仿佛一柄钢刀,大声说道: “杀!” 那垂老的女人口角正在痉挛,登时一怔,接着便都平静,不多时候,她冷静地,骨立的石像似的站起来了。她开开板门,迈步在深夜中走出,遗弃了背后一切的冷骂和毒笑。,颓败线的颤动(十六),写于1925年6月29日。同日写给许广平的信(两地书三十三)中,对25日端午节的

6、“醉酒”有过解释,该文与立论一起刊载于语丝第35期(1925年7月13日)上。 鲁迅在1924年前后,“人道主义”与“个性主义”的矛盾逐渐尖锐起来,“进化论”的思想正濒临着崩溃。“牺牲”与“背叛”精神的怀疑。 因此,这篇散文诗可以看做是鲁迅将其解体的“进化论”的全身心的痛苦挣扎结晶为诗歌的作品(丸尾常喜 语)。,这位老女人的遭遇所象征、展示的是现实人间的真实关系:带着极大的屈辱,竭诚奉献了一切,却被为之牺牲的年轻一代(甚至是天真的孩子),以至整个社会无情地抛弃和放逐。这样的命运对于鲁迅具有格外的意义,本身即构成了对他“肩住黑暗的闸门”,放年轻人“到光明地方去”的历史选择的质疑。 此时的鲁迅为了

7、治愈自己受伤的心,经常沉湎于酒中,青年的“背叛”使得他的进化论开始崩溃,让他痛苦不堪。 “今之青年,似乎比我们青年时代的青年精明,而有些也更重目前之益,为了一点小利,而反噬构陷,真有大出于意料之外者,历来所身受之事,真是一言难尽,但我是总如野兽一样,受了伤,就回头钻入草莽,舐掉血迹,至多也不过呻吟几声的。”致曹聚仁,1933年6月18日。,B、野草的意象把握,意象把握上,明白三种层次,即召唤的,意象的,隐喻的,这里需要注意一些相对的形象和观念: 第一,空虚和充实,沉默和开口,生成和朽腐,生和死,明和暗,过去和未来,希望和失望。 矛盾的逻辑:朽腐促进生长,但生成又造成了朽腐;死肯定了生,但生也走

8、向了死;充实让位于空虚,但空虚也会变成充实。 第二,爱与憎,友与仇,大欢喜与痛苦,静止与放纵。 感情色彩的词汇。 悖论似的存在感:希望与失望之间的一种心理的绝境,反映了联系这一历史时期的内心情绪和思想状态。,举例:野草题辞 原文,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野草的题辞,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

9、,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野草的题辞,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已,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C、野草意象的发展过程,从开

10、始的“无地”、“黑暗”、“虚无”、“绝望”、“坟”、“墓碣”和“荒原”,到最后的“腊叶”和“野蓟”,终于把艰难的自我追寻,凝定在坚强的生的意象上。当写下野草题辞的时候,重获新生,发出了欢快的呐喊: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D、李欧梵:野草的意象叙事,诗人的内心自我,陷于一系列难于解决的矛盾的绝路上,开始进行一种荒诞的对意义的求索。他认识到,在他长久求索的终点,并无什么至高的目的,只有死。当他在过去与未来的时间框架中寻求确定存在的意义时,发现“现在

11、”也并无其他重大意义,只是一个不断的时间之流,一个变化的过程。因此,诗人痛苦的情绪,可视为在希望和失望之间的不断的挣扎。当他到达最黑暗的底层时,他在每一极找到的都是虚空;就在这最虚空的时刻,他决定依靠着从身内看向身外,依靠着确定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而走出这绝境。,但是在这关系中又有另一种矛盾。在独异个人与庸众的相对中,前者的行动除非和后者相关便没有意义,而后者并不了解他的意图。于是出现了奇怪的“复仇”逻辑。这是一种爱与恨、轻蔑与怜悯之间的紧张的矛盾,惟一的解决方法是牺牲:独异个人只能成为某种“烈士”,对“庸众”实行“复仇”,或是拒绝他们以观赏自己的牺牲而取得虐待狂的快感;或者作为一个固执的战士,

12、对庸众进行无休止的战斗直至死亡。不管他选择的是战斗还是沉默,孤独者总要为那迫害他的庸众而死。,2、野草的雏形:自言自语,1918年至1919年间,鲁迅在新青年“随感录”栏目发表短小的社会评论文字的时候,已经开始了短小的抒情散文的写作,这便是1919年8月19日至9月9日分五次连载于国民公报副刊“新文艺”栏上的自言自语。包括序言在内,共有七篇:序、火的冰、古城、螃蟹、波儿、我的父亲、我的兄弟。 这两种创作形态展示了鲁迅在散文艺术领域的两个分支的探索:散文诗与杂文。应当说,自言自语就文体而言,是散文诗集野草的雏形,其中,火的冰、我的兄弟在死火、风筝中都能找到相应的关联。,火的冰原文,火在燃烧,一堆

13、很炽热的火。 是在寒夜,还是在春晨? 火烧了整个村庄,漫延在村庄的领空。 火烧地热烈,却静寞、孤独,没有呐喊声,没有支离破碎的声音,声音被烧熟了,色彩被烧焦了,留下了什么?温和的草灰,暖和的余温,还有扼杀的痕迹。哦,还有一只鹰的翅膀,蠢蠢欲飞。 在这个多情多雨多黑暗的季节,火的激情雨打风吹愈浓烈。黑暗中,舞动的渴望是那么热烈,映红了寒夜季节的冰。 冰,很冷,才显得火的热情洋溢。火却烧地很冷,这种孤寂的火,看不到力量,失去了力气。是的,变得弱小与冷落。 那一种微弱的时刻,又是一种吃惊的力量。,这个季节,多灾多难多幻想,这种灾难幻想,犹是火与冰的力量,幻想的力量掩盖了灾与难。为什么?一个激情的季节

14、需要点滴的幻想,也许澎湃的仍是一种冷漠的孤寂。 梦想在追溯火焰,在向力量增强奔发的那一刻,在促成燃烧的那一瞬间,灾难的碎片纷纷坠落,渗入泥土,寻找孤独的余温,让春天的野草生机疯狂滋长、蔓延,每一个春天的少年痴醉一个梦想。 火与冰的梦想,折腾着熟谙的幻想各占一方,接住了散落的烟火,溶入了那份属于自己的历史。抖落了烟尘,奔进了火的燃烧,要把渗入大地的余温都找回,留给一个空间,慢慢地成熟。 火的冰,让年轻追求轻舞飞扬,让梦想缭绕着滋长,也让同是灾难的季节有了一双眼睛寻找光明。那儿有追寻折叠的脚迹,有镶嵌着飞天的梦想。,解读,一、作者超越传统文学想像的资源,创造出“火的冰”这样崭新的意象,以珊瑚来描写

15、火和火的冰,这个比喻十分新奇。 二、作者在他创造意象时注意赋予它一种深层的象征性的品格,它是想像中的一种并不存在的东西,同时它的象征又指向人的精神世界。 三、全诗放弃了常见的说理或教化的功能,极大限度地模糊了隐含的意义本身,给人更多的隐藏美。,3、野草的写作背景,第一,“五四”运动的高潮已经低落,新青年同仁分裂以后,所谓的“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鲁迅在自选集自序中说: 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作随便谈谈。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接见下页,得到较整齐的材料,则还是做短篇小说,只因为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了,所以技术虽然比先前好一些,思路也似乎较无拘束,而战斗的意气却冷得不少。新的战友在那里呢?我想,这是很不好的。于是集印了这时期的十一篇作品,谓之彷徨,愿以后不再这模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料这大口竟夸得无影无踪。逃出北京,躲进厦门,只在荒凉的大楼上写了几则故事新编和十篇朝花夕拾。前者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后者则只是回忆的记事罢了。此后就一无所作,“空空如也”。可以勉强称为创作的,在我至今只有这五种,本可以顷刻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