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粤教版语文必修五第6课《喜看稻菽千重浪》word导学案.doc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69926257 上传时间:2019-01-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粤教版语文必修五第6课《喜看稻菽千重浪》word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6粤教版语文必修五第6课《喜看稻菽千重浪》word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6粤教版语文必修五第6课《喜看稻菽千重浪》word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6粤教版语文必修五第6课《喜看稻菽千重浪》word导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6粤教版语文必修五第6课《喜看稻菽千重浪》word导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粤教版语文必修五第6课《喜看稻菽千重浪》word导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粤教版语文必修五第6课《喜看稻菽千重浪》word导学案.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导学目标: 1.了解学习杰出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2.进一步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3.学习本课选材和立小标题的特点。学习重点、难点:了解学习杰出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导学流程第一课时主要内容:自主探究1、 自主预习篇七律到韶山毛泽东b5E2RGbCAP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毛泽东同志1925年1月从上海回到韶山,直至解放以后1959年6月才回到韶山,在家乡住了两天,这首七

2、律就是25日深夜写成。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韶山地区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是一首在中国革命斗争性史上和中国文学史上永放光芒的不朽的史诗。这首诗不仅写了历史,还写了现实,写了韶山人民在革命时期出生入死的斗争,以及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韶山人民改天换地的英勇的斗争精神,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展现了新中国一派欣欣向荣的大好的景象。p1EanqFDPw诗一开头就说:“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逝川,是化用孔子的话,是说过去的日月。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主席离开家乡三十二年了,今天才回到韶山,看到的景象与以前大不相同了。韶山也像全国各地一样,在党的领导下,正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

3、社会主义建设。面对当前的大好形势,不禁回想起过去,在那如火如荼的革命时期,韶山的人民真是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韶山人民高举着革命的红旗,武装起来与反动派进行斗争,从此经历了十年土地革命,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韶山的人民从来没有畏惧过,在他们的心里坚信一个真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韶山的先烈们牺牲了,但是他们的血没有白流,他们的鲜血换来了革命的胜利,换来了社会主义的新天地,“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理想变成了现实。主席在这里提出,就是要人民不要忘记,永远不要忘记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是有着伟大的雄心壮志的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

4、下夕烟。”这是太阳快要落山时的景象,韶山的人民从清早起就在田地里紧张地劳动着,现在是在夕阳之下,万物都将休息了,鸟儿也要归巢了,这时候主席看到了什么呢?他欢喜地看到韶山的水稻和豆类作物,被风一吹,掀起了重重的波浪,就在这种非常优美的景象下,遍地的英雄也就是在农田里劳动的人民公社的社员们,他们正趁着夕阳的美景在一天紧张的劳动之后收工回家了。DXDiTa9E3d这首诗虽然写的是韶山,但实际上概括了全国,事实上全国各地的情况都和韶山一样,全国的人民都经历过血和火的考验,现在都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全国形势一片大好。RTCrpUDGiT二、基础知识积累:刻骨铭心:比喻牢记心上,永远不忘。也说

5、镂骨铭心,铭心刻骨。 掖y:塞进衣袋或夹缝里 蔸du:相当于“丛” 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顾 淤y泥 贬bin斥ch:贬低斥责 籼xin稻 分蘖 ni :泛指植物由茎的根部长出的分支 三、走近人物: 袁隆平(1930-),大学文化,1954年4月参加工作。历任湖南省安江农校教师,省农科院讲师,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现在,我国大江南北的农田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袁隆平

6、的努力,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 六十年代以来,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使中国在矮杆水稻、杂交水稻育种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上三次领先世界水平。前两阶段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推广后,中国的水稻单产从四百公斤左右提高到六百公斤左右,近二十年内为全国增产粮食三千多亿公斤。 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发表了水稻有杂交优势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国际上的同行们称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5PCzVD7HxA4、 课文研讨: 如果要为这样一位获得了如此多的殊荣,做出了如此大的贡献的优秀科学家撰写通讯,该从何下笔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俗话说:外

7、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人物通讯的基本常识,作为一名高中生,从读者的角度我们应该知道一篇通讯它“写了什么”,培养自己的筛选信息归纳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从作者的角度我们应该明白一篇通讯它“怎么写的”,从中学习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等,学会写作通讯。下面,我们就从“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来分析这篇人物通讯。 1、这篇人物通讯“写了什么”?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

8、题都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也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 2、问:一篇好的人物通讯,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人物仿佛“立”在我们面前,会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本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活生生得“立”在了我们面前,请同学们自主合作探究,作者是怎样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的。 提示:(1)细节描写人物描写(一位老人眯起双眼走下了稻田),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

9、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1964年7月5日,-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提示:(2)具体、典型的事例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勇于实践,敢于探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1992年袁隆平发

10、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坚持真理,实事求是)1993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坚持真理,实事求是)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搜集占有大量的资料之后,可选的事例很多,但是作者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选材精,不庞杂。问:作者用什么样的结构和手法将这些具体、典型事例贯穿起来的?提示:(1)导语小标题(布局谋篇精细、巧妙)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是导语中:“这位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

11、上实现“超级稻”的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接着作者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而导语与后文是总分关系。导语点明人物、时间、事件,及人物的工作成果、意义。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工作态度、方法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学术精神、品格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道德操守、准则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个人理想、志向特点: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 语句精妙、结构工整。内容(深刻、突出主题)、形式(灵动、赋予文采)提示:(2)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多种灵活的表达方式: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的,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那是1960年7月的一

12、天发起了挑战):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 总结:在当今高速、快捷的生活节奏下,网络媒体、电视媒体以其高效的发射速度、广阔的传播面积、新颖的视觉艺术、多级的听觉传导将新闻市场把持,作为处于略势的纸质媒体,如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那就要发扬自己的优点,如通讯,生动性、完整性、深刻性以及尽量的时效性等特点,处于竞争的不败之地。 3、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尤其是新闻类文章,它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中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请分析本文题目的特点。 正题,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

13、突出贡献的赞叹。副题,实题,点明所报道的人物。jLBHrnAILg第二课时课外迁移内容【识记与理解】1下列词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饥馑(jn) 捍卫 (hn) 稻菽(jio) 刻骨铭心(mng)B挽起(wn) 茎秆(jng) 屏气(png) 无与伦比(ln)C掖着(y) 分蘖(ni) 一蔸(du) 如鲠在喉(gng)D田埂(gng) 缅怀(min) 花蕊(x) 罄竹难书(qng)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摇篮 漫山遍野 遴选 遐思迩想B蔽塞 计日程功 料峭 轻手摄脚C丰姿 孽根祸种 稗益 功亏一篑D消受 精疲力尽 凛冽 娇揉造作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

14、恰当的一项是( ) 科学家是真理的 者,是事实的追随者。 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 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 自然界客观存在“天然杂交稻”, ,只要探索出其中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A捍卫 埋伏 既然/那么B捍卫 笼罩 既然/那么C保卫 笼罩 只有/那么D保卫 埋伏 只有/那么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场上的中国女排攻势凌厉,扣杀凶猛,打得对方前仰后合,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B著名画家李可染,画艺高超,着手成春,堪称力透纸背的一代大师,令人敬仰。C我们要采取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儒家学说进行挖掘、整理,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既不抱

15、残守旧照搬照抄,也不数典忘祖全盘否定。xHAQX74J0XD在前进的道路上,一定会碰到困难,有志气的青年在困难面前一定十分沉着,而不会诚惶诚恐。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如果现在大学校园这股游乐成风,恋爱成风,奢侈、攀比成风等不良的消费习惯再得不到改善,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就成为一句空话。LDAYtRyKfEB 在印度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诞生出多少优秀人物!但是,对中国人最熟悉的恐怕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甘地,一个是泰戈尔。而泰戈尔仿佛对我们更有独特的魅力。Zzz6ZB2LtkC 随着入世和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作为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城市,上海在一段时间内,不仅会受到世界经济的挑战,而且在文化领域也会受到一定的冲击。dvzfvkwMI1D 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