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A文】《寡人之于国也》

上传人:Jerm****014 文档编号:69924991 上传时间:2019-01-15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8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8A文】《寡人之于国也》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8A文】《寡人之于国也》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8A文】《寡人之于国也》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8A文】《寡人之于国也》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8A文】《寡人之于国也》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8A文】《寡人之于国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A文】《寡人之于国也》(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教 学 目 标,1、了解孟子基本思想,体会孟子散文特点。 2、理解本文寡人之于国也基本内容。 3、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句式。,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被尊为儒家的第二号圣人“亚圣”。他在哲学上提出“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政”主张,还提出“性善论”。他是继孔子之后最著名的一位儒学大师。,孟子简介,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弟子编成。 孟子共七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

2、,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荀子的浑厚和韩非子的峻峭,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背景,战国中期,诸侯争城夺地,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所谓“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加上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增殖人口。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而忧心忡忡。,易读错的字,粟s 好ho 弃甲曳y兵 胜shn

3、g 数c罟g不入洿w池 养生丧sng死 鸡豚tn狗彘zh之畜x 衣y帛 孝悌t 不王wng者 饿莩pio,异读字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y,动词,穿)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wng,为王),第一部分重点词语讲解,凶,察,词类活用,移 使动用法,之,实词,虚词,寡人之于国也,察临国之政,衬字,的,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取独,凶,(1) 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 (2) 凶兆、凶信,(3) 攘除奸凶(出师表) (4) 敌入而凶(国语) (由于敌人入侵恐惧而喧嚷骚动),庄稼收成不好,凶残的人,不吉祥,不幸,恐惧而喧嚷 骚动,察,(1) 察临国之政(寡人之于国也) (2) 明察秋毫,(3) 察臣孝廉(陈情表

4、) (4)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 ),考察,观察、仔细看,考察后推荐,明智、精明,译文,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北。如果河东发生灾荒,我也是这样做的。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可是,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加减少,而我的百姓没有更加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内容鉴赏,梁惠王,于国尽心,移民移粟,结果,民不加多,邻国之君,不用心,民不加少,疑问:何也?,提出问题,第二部分重点词、句讲解,喻 兵 直 成语:五十步笑百步 句式:或或,喻,(1) 王好战,请以战喻 (寡人之于国也) (

5、2) 成语 “家喻户晓”,(3) 成语“不可理喻”,明白、知道,比喻,告诉,告知,兵,(1) 兵刃既接(寡人之于国也)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2) 兵者,国之大事(孙子兵法),(3) 质于齐,齐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4) 可汗大点兵(木兰辞),兵器、武器,军队,士兵,军事、战争,直,(1) 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2)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3)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4) 系向牛头充炭直,不弯曲,伸,伸直,仅,只是,不过,同“值”,价值,成语,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6、句式,或或 译为: “有的(人)有的(人)”,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 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译文,五 十 步 笑 百 步,短,长,兵败逃跑,移民 移粟,邻国之政,未施仁政,梁惠王,民不加多的根本原因,分析问题,“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

7、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人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孟子仁政具体内容,措施 效果 , 不可胜食也。 , 不可胜食也。 , 不可胜用也。,不违农时, 谷,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养生丧 死无憾,养民政策,王道之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8、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孟子仁政具体内容,措施 效果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鸡豚

9、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养民,教民,王道之成,“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

10、胜食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王道之始,王道之成,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如今君王的态度,对比 狗彘食人食(诸侯贵族) 涂有饿莩(下层百姓) 比喻 涂有饿莩归罪于岁 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 施仁政 除虐政(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解决问题,全篇一共4个自然段,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自然段)梁惠王提出问题。,第二部分(23)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部分(4)阐述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分 析 结 构,总结全文,孟子

11、的思想与主张: 首先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他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第二孟子又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 第三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 最后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善用比喻。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

12、。如“五十步笑百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三、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 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叙述王道之始时的三组排偶句、王道之成时的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写作特色,用现代观念评价孟子的主张,1、王道精神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1)首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 (2)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精神修养 (3)统治者严以律己,不推卸责任 2、注意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不能滥砍滥伐,滥捕滥杀,更不能涸泽而渔。,孟母三迁(翻译练习),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躃bi踊痛哭之事。母曰:“

13、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官之旁。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躃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

14、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勿”,通假字,知识归纳,特殊句式,宾语前置,未之有也 之,在否定句中,“之”作动词“有”的宾语,放在了“有”的前面。,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1、,2 凶 (1)不吉祥、不幸:逢凶化吉 (2)庄稼收成不好: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3)凶恶、残暴:汉初遭冒顿凶黠,3兵 (1)兵器:弃甲曳兵而走 (2)军队:上使外将兵 (3)士兵:可汗大点兵 (3)军事、战争:兵旱相乘,4胜 . shng (1)能承担,能承受:沛公不胜桮杓 (2)尽:

15、谷不可胜食也 . Shng (3)胜利:二败而三胜 (4)战胜、超过: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5)优美的:予观夫巴陵胜状,5树 (1)种植、栽培: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2)竖立:独树一帜 (3)树木:鸟宿池边树,6数 . Sh(1)计算:身所奉饭者以十数 (2)列举: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3)责备、数落:数之曰 . Sh(4) 数目、数量:众数虽多 (5)几、几个: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6)命运、定数: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 shu (7)多次、屡次:扶苏以数谏故 . c (8)密:数罟不入污池,7时 1.季节:四时之间,无日休息 2.时候,时辰:脱我战时袍 3.时代: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4.时机、机会: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5.按时:斧斤以时入山林 6.当时:时韩吏部权京兆 7.常常、经常、不时:时鸣春涧中 8.时俗、时尚:不拘于时,学于余,8直 1.笔直、平直:中通外直 2.正直、正确:君好法,则端直之士在前 3.价值、代价,通“值”:系向牛头充炭直 4.径直、一直: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5.简直、竟然:直可惊天地,泣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