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13.dna病毒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9869263 上传时间:2019-01-15 格式:PPT 页数:88 大小:5.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13.dna病毒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13.dna病毒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13.dna病毒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13.dna病毒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13.dna病毒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13.dna病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13.dna病毒(8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7章 双股DNA病毒,痘病毒科 疱疹病毒科 非洲猪瘟病毒科,第一节 痘病毒科(Poxviridae),本科为病毒粒子最大的一类DNA病毒,结构复杂。病毒粒呈砖形或椭圆形 ,大小400nm300nm100nm, 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到,本科病毒可引起人和许多动物的痘病,由持续较长时间的轻症至严重症状的致死性感染。(“Pox”来自英语,意“痘”或“脓疱”),重要意义,牛痘病毒防天花:病毒免疫里程碑 基因工程疫苗作为载体:痘苗病毒及禽痘病毒 鸡痘、羊痘等较为严重,天花病人,根据病毒的特征、自然宿主和特异性抗原,痘病毒科可分为2个亚科:,分 类,主要特征,砖形,副痘病毒为纺锤形,核衣壳为复合对称 病

2、毒粒子外层结构由管状物组成,之内是哑铃样的芯髓,凹陷为侧体;芯髓内含病毒DNA及若干蛋白质;有囊膜。,单分子的线状双股DNA 200多种蛋白质,100种结构蛋白 痘病毒在胞浆复制(DNA病毒中独特) 对热抵抗力不强,冷及干燥有抵抗力;光线、化学消毒剂敏感 病灶脱落的干痘痂中,毒力可保持几个月,痘病毒的结构及基因组,痘病毒的复制,培 养,1012日龄鸡胚绒尿膜接种;多数在膜上可形成痘斑,痘病毒的种类不同,痘斑的形态、颜色、大小以及形成时间也不同。 鸡胚成纤维细胞培养,产生CPE,并形成空斑。,鸡痘病毒,(1)禽痘病毒属成员。 (2)某些毒株具有血凝素:鸡、其它禽类、绵羊等的红细胞。 (3)主要以

3、吸血昆虫为机械传播媒介,也可经皮肤伤口感染。 (4)致病性:可分为三种病型,即皮肤型、白喉型和混合型。 皮肤型:在鸡冠、肉髯和眼皮等处,产生一种特殊的痘疱。 白喉型:主要在口腔和咽喉部分,先在粘膜上生成一种黄白色小结节,后逐渐融合形成一层黄白色干酪样的假膜。,防 制,目前主要采用鸡痘疫苗进行预防: 鸡痘活疫苗:用于35日龄以上的幼鸡,对雏鸡有一定的毒力。 鸽痘活疫苗:毒力比鸡痘疫苗弱,用于1日龄雏鸡和产蛋母鸡,一般采用毛囊接种法。 鸡痘鹌鹑化活疫苗:毒力很低,雏鸡使用安全,效果良好。,平时做好卫生消毒、保持禽舍通风换气、尽量消灭禽群中的外寄生虫和环境中的蚊蝇等对控制该病具有重要作用。 新引进的

4、家禽,要经过隔离观察,证明无病方可合群,一旦发生本病,应隔离病禽,病重者淘汰,死者深埋或焚烧。 治疗: 用镊子除去痘痂,涂上碘甘油,一日二次。此外口服或肌注一些抗菌药,抑制继发感染。,非洲猪瘟病毒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猪与野猪对本病毒都系自然易感性,其它动物不易感;以急性高热为特征,全身出血,病程短,死亡率可达100%; ASFV可经过口和上呼吸道系统进入猪体,在鼻咽部或是扁桃体发生感染,病毒迅速蔓延到下颌淋巴结,通过淋巴和血液遍布全身。强毒感染时细胞变化很快,在呈现明显的刺激反应前,细胞都已死亡。弱毒感染时,刺激反应很容易观察到,细胞核变大。,传

5、播媒介,非洲和西班牙半岛有几种软蜱是ASFV的贮藏宿主和媒介。一般认为,ASFV传入无病地区都与来自国际机场和港口的未经煮过的感染猪制品或残羹喂猪有关,或由于接触了感染的家猪的污染物,胎儿,粪便,病猪组织,并喂了污染饲料而发生。,是唯一已知的核酸为DNA的虫媒病毒,血细胞吸附现象:,白细胞感染ASFV后,表面有一种病毒特异抗原,能吸附正常猪的红细胞,这种可被抗本病毒的免疫血清所抑制。,细胞培养,(1)初始分离的ASFV仅在猪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中复制; (2)适应后可在猪肾细胞(PK15)、Vero细胞等生长。,OIE推荐的诊断方法,(1)病毒分离和鉴定; (2)血细胞吸附实验:可区别非洲猪瘟与

6、猪瘟; (3)直接荧光抗体试验检测抗原; (4)病毒基因的PCR检测,免疫,本病毒各个毒株之间免疫原性很低,对同株的免疫力也是短暂的,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可用。 注意:我国目前没有非洲猪瘟,必须严加防范!,第二节 疱疹病毒科 (Herpesviridae),一组具有包膜的DNA病毒。 现有70多种。因代表种单纯疱疹病毒能引起匐行性疱疹而得名。 疱疹病毒可引起多种动物的疾病,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昆虫以及软体动物。,线状双股DNA,直径150nm,162个壳粒组成的二十面体对称,有囊膜,囊膜上有糖蛋白的纤突。,与养殖业密切相关的几个疱疹病毒,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

7、s) 禽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Avian 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 virus) 马立克病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 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1)分类地位:为疱疹病毒甲亚科成员,又名猪疱疹病毒1型。 (2)致病性 猪为原始宿主,也可感染马、牛、绵羊、山羊及多种野生动物。, 主要症状,成年猪多为隐性感染,少数出现轻微发热和神经症状; 幼猪感染后呈发热、麻痹、昏迷等症状,死亡率很高,无母源抗体的新生仔猪死亡率可达100% 怀孕母猪流产、死胎或木乃伊胎; 特征症状

8、为体躯某部奇痒。,病毒分布与动物排毒情况, 病毒分布:最初位于扁桃体,感染24hr内可从头部神经节、脊髓及桥脑中分离到病毒 排毒:康复猪可通过鼻腔分泌物及唾液持续排毒,但粪、尿不带毒。 最主要传播途径是食入污染病毒的饲料或死猪肉,舔咬、气雾为可能传播途径。,病毒培养, 易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生长,接种后3-4d能形成大小不一的隆起的白色痘斑 可在细胞培养中生长: 兔、猪和仓鼠的肾细胞(可产生CPE和空斑,形成包涵体);兔和豚鼠睾丸细胞;鸡胚成纤维细胞。,微生物学诊断, 动物试验:12mL适当稀释的病脑组织悬液皮下接种兔;25d后于接种部位出现奇痒症状,最后麻痹致死。, 病毒分离:常用猪肾细胞系(

9、PK-15),病毒接种后2472h,出现CPE 病毒鉴定: 可用特异性抗血清做中和试验、免疫荧光试验鉴定病毒; ELISA(国际贸易指定试验):能迅速检测大量样品; PCR技术:鉴定伪狂犬病毒,多用于隐性感染。,预 防,灭活苗弱毒苗基因缺失苗 基因工程疫苗用于猪伪狂犬病的预防是一个成功的典范,该疫苗为毒力基因TK的天然缺失株,再去除不影响免疫原性的某个糖蛋白基因(gE),作为分子标记区别于野毒株的感染,已商品化普遍应用。,禽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分类地位:为疱疹病毒甲亚科成员,又名禽疱疹病毒1型,仅1个血清型。 致病性 自然感染对象为鸡;各种年龄鸡均可被感染,仅以成年鸡的症状最典型。康复鸡可部分

10、成为带毒鸡,成为传染的来源。 主要症状:病鸡呈现呼吸困难、流涕、咳出血性渗出物;产蛋下降,蛋壳褪色,产软壳蛋。,主要病变:主要发生在喉头和气管部分,气管黏膜肿胀、出血、坏死和形成糜烂,气管内的血样或黄白色渗出物,病毒培养, 能在鸡胚复制:绒尿膜接种,在绒毛尿囊膜上形成大小不等的灰白色痘斑 能在鸡胚肝、肾和肺细胞上繁殖,并引起CPE,防治,疫苗接种(从未发生过本病的地区,不宜进行疫苗接种): 中等毒力疫苗:泄殖腔黏膜涂擦 弱毒疫苗:滴鼻或滴眼 油乳剂灭活苗,80-100日龄接种1次即可,马立克病病毒 ( Mareks disease virus,MDV ),疱疹病毒甲亚科成员,又名禽疱疹病毒2型

11、。 主要侵害鸡的外周神经系统及脏器,致组织增生和肿瘤形成 靶细胞为T淋巴细胞,毒株分类:分为血清1、2、3型 血清1型:包括所有致瘤强弱不同的致瘤毒株 致弱株荷兰CVI988/Rispens株、英国HRPS-16/att株、美国Md11/75C株、我国的“814”株等。 低毒力株Cu-2株、K株等; 中等毒力株B14株等; 高毒力株JM株、GA株、HPRS-16株、北京-1株等; 超强毒株Md/5株、RB1/B株等; 特超强毒株如584A株等。 血清2型:包括所有的不致瘤毒株,SB1,301 B/1,Z4 血清3型:包括所有的火鸡疱疹病毒,如:FC-126,LS等。,致病性, MDV的靶细胞T

12、淋巴细胞。 主要感染鸡和火鸡,鹌鹑、稚鸡、鹧鸪也能感染。以淋巴细胞增生和肿瘤形成为特征,潜伏期较长。一般以23月龄的鸡发病最为严重。 隐性感染鸡可终生带毒并排毒,其羽囊角化层上皮细胞含病毒,为传染源。,根据病变发生的主要部位和临诊症状,可分为4种致病类型:,神经型 内脏型 眼型 皮肤型,坐骨神经受损,一侧腿麻痹,内脏多种器官出现结节性肿瘤,病鸡瞳孔缩小,虹膜边缘不 整齐,呈环状或斑点状。,毛囊肿大或皮肤出现结节,微生物学诊断, 采集病料与病毒分离:用病鸡的肿瘤组织或抗凝血作为接种材料;细胞培养病毒。 血清学试验:常用琼扩试验;流行期,常用高免血清检测病鸡羽囊上皮中的病毒,流行后期,可用已知病毒

13、抗原检查病鸡血清中的抗体。 荧光抗体试验,鸭瘟病毒 (Duck plague virus),疱疹病毒甲亚科成员,又名鸭疱疹病毒1型,仅1个血清型,引致鸭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 致病性 以消化道感染为主。主要引起1月龄以上成年鸭的鸭瘟;也可感染鹅和其他雁形目禽类。 病鸭肝、脾、脑、食道和泄殖腔等组织含毒量高。 主要症状:高热,两脚麻痹,腹泻,排出绿色稀粪,流泪和头颈部肿大,俗称“大头瘟”;病鸭表现为肠炎、脉管炎、广泛的局灶性坏死,产蛋率下降2540%,发病率5100%,死亡率很高(病鸭多数死亡)。,第28章 单股DNA病毒,细小病毒科 圆环病毒科,第1节 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

14、概述,共同的形态结构特征是:无囊膜,直径约1826 nm,二十面体对称 ,基因组为单分子线状单股DNA,大小约5200 nt。病毒颗粒每个5重对称轴上有一中空圆柱体,每个3重对称轴上有突起(spike),,每个2重对称轴上有一凹窝(dimple),突起决定了宿主嗜性。猫细小病毒和犬细小病毒二者在突起的两个氨基酸有差异。,本科病毒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外界因素具有强大的抵抗力,能耐受脂溶剂和较高温度的处理,而不丧失其感染性。,病毒在细胞核内增殖。某些细小病毒需要有辅助病毒的协助才能增殖,另一些细小病毒虽能自行复制,但需依赖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某些功能。,根据病毒的宿主不同,该科分成两个亚科: 即细小

15、病毒亚科(Parvovirinae)和浓核病毒亚科(Densovirinae) 前者的宿主是脊椎动物,后者的是节肢动物。,结构蛋白,由60个VP2及少量VP1蛋白组成。VP1和VP2是由相同的mRNA经不同剪接的编码产物,VP2序列完全包括在VP1内。结构蛋白VP3只存在于含DNA核心的衣壳中,是VP2的N端降解15-20个氨基酸的产物。VP2形成8股与折叠反向平行的结构,每股折叠转角与4个大环连接,构成病毒颗粒的外缘框架,决定了细小病毒对环境的高度稳定性。,致病性,病毒在细胞核内复制,需要细胞分裂周期的S期或G2期的功能。 病毒感染新生崽时遍及全身,破坏脑组织或引起心肌的损伤。 病毒感染持续

16、分裂的淋巴组织及肠上皮细胞,导致泛白细胞减少及肠炎,动物细小病毒及所致疾病,犬细小病毒,Canine Parvovirus (CPV),犬细小病毒病是由犬细小病毒感染幼犬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上有两种表现型,出血性肠炎型以剧烈的呕吐、出血性肠炎和白细胞显著减少为主要特征;心肌炎型则以突然死亡为特征。无论那种类型的临床表现,均以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传染性强为特点 病毒具有高度稳定性,可经粪-口途径有效地传播,同时存在着大量易感犬群。,1977年,美国学者Eugster和Nairn最先从患出血性肠炎的犬粪便中分离得到该病毒 随后在全世界流行,所有的犬科动物(犬、狼等)均易感,并具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CPV-2发现20多年来,出现了抗原性漂移,目前有a、 b、c三个亚型。,CPV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对酒精、乙醚、氯仿有抵抗性。 37 存活2周,56 存活24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