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中的学生分层评价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9740008 上传时间:2019-01-14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89.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班级中的学生分层评价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班级中的学生分层评价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班级中的学生分层评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班级中的学生分层评价(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评价包括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教学评价、 课程评价等等。在这些评 价中学生评价居于学校教育评价的 核心地位, 通过学生评价, 教育工作 者可以获取对教育工作的反馈, 检查 自己的教育质量, 诊断学生在学习中 存在的问题, 并做相应的改变。而受 教育者则可以从评价中了解自己所 取得的进步以及存在的不足, 进一步 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并从成功中获 得自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学生评价的不协调性逐渐凸显出来, 突出反映在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 忽视改进和激励的功能; 注重学习成 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 关注结果而忽视进程,评价方法单 一; 尚未形成健全的评价制度等。而 改革评价方式

2、,对学生进行多元化、 全方位的评价是促进学生进步与成 长的根本途径。 一、评价主体分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也是评价的 主体, 然而现在许多学生的学习主要 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学生间的心理 发展、 智商水平、 学习习惯、 生活习惯 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如果学生总是 被动地学习, 时间过长, 知识理解不 透, 加之再没有好的学习方法, 就一 定会在学习上产生障碍。心理学、 教 育学研究表明, 好的同伴关系可以为 学生提供相互尊重、 相互学习、 相互 参与、 相互理解、 社会支持的机会, 从 而提高学习动机水平。 然而我们往往 在课堂教学中忽略学生学习的过程, 以及学生间合作产生的效果。 所以

3、采 取既分层, 又融为一体的方法, 互相 取长补短, 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 神。 把整个班的学生按照学习成绩、 自我概念水平、 性格、 性别等综合因 素, 分成 A、 B、 C、 D 四层, 其中 A 层学 生综合素质较高, B 层次之,下面依 次是 C、 D 层, 分好学生后, 组建学习 小组, 每组四人, A、 B、 C、 D 层学生各 一人。 教师在讲授时应多为学生创造 合作学习、 共同探讨的机会, 从而帮 助学生开展小组学习、小组讨论, 为 学生创造相互帮助、 相互了解、 取长 补短的和谐、 宽松的学习环境, 消除 学生的自我封闭意识, 为将来进一步 发挥他们的潜能提供锻炼的舞台。

4、利用不同层次的练习, 以及不同 层次的提问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也 就是要求 A 层学生能够自创语言学 习情境,运用知识; B 层能够在 A 层 的帮助下, 完成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C 层学生则是在 A、 B 层学生的帮助下 或独立完成重点知识的学习; 而 D 层 学生要在同组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学 习最基础的知识。 此时教师的作用是 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类 指导, 从而达到共同学习、 共同进步、 分层达标的目的。 当然,在教学中我们要及时鼓 励、 表扬低层次的学生, 给予他们精 神和物质上的支持; 我们也可利用学 生的求知、 好奇、 好胜、 表现欲等来引 导他们参与教学活动, 运用加分评

5、价 手段,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参与中品 尝到成功的喜悦。 二、评价内容分层 1.思考问题情况的分层评价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往往存在着 自卑心理, 上课不敢举手发言, 怕讲 错了被同学笑, 被老师批评。而学生 只有主动进入学习情境,才能学好。 因此, 可以对学生如此分层评价:(1 ) 以举手次数的多少为进步、 退步的标 志, 进步的当及时表扬。 (2 ) 简单的问 题由中低层同学回答, 让他们尝到成 功的喜悦。 (3 ) 肯定答对的部分, 指出 不足及努力的方向。 2.课堂练习后的分层评价 课堂练习是教学效果的反馈, 评 价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能否及时矫 正、 调整、 提高, 不留 “隐患” 。

6、 因此, 学 生分层练习后, 应注意具体题目的分 层评价, 当发现问题时, 要引导其找 出出错的地方、分析出错的原因、 以 后要吸取的教训。 对中低层同学的练 习, 按 “按步给分的原则” , 对一步打 一个 “” , 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和 存在的不足。 3.作业评价反馈的分层 评价反馈的分层, 实际是对学生 作业的 “辨证诊治” 。设计、 布置的分 层必然会要求评价反馈的分层, 作业 的最终完成是以批改讲评结束为标 志, 否则, 作业过程就是不完整的。 应 班级中的学生分层评价 教学与管理2011 年 5 月 15 日 广东省揭阳职业技术学院李汉潮 班级管理班级管理 14 该看到, 不是所

7、有作业都可以用对与 错严格判断。所以, 对不同水平的学 生要从实际出发, 用不同的标准来进 行评价, 提出不同的改进与提高的目 标。 每个层次的学生只要发挥了自己 的最好水平, 就可以得到最高分。分 层评价反馈是因材施教原则在作业 评价上的体现。 4.测验后的分层评价 测试的作用在于诊断学生的学 习情况, 激励学生的争先欲望, 改进 教师的教学方法, 鉴定学生的掌握程 度。但是大多数教师只重视鉴定作 用, 忽略了激励、 改进、 诊断的作用。 测试方式的正确与否, 直接影响着学 生的身心发展与健康。 美国著名的教 育家斯塔弗尔比姆创立了 CIPP 评价 模式,即 Context 背景评价, In

8、put 投 入评价, Process 过程评价, Product 结 果评价,从而指出一个真正评价过 程。 测验后, 把各自的成绩结合试卷 的难度与全班进行横向比的同时, 更 侧重与自己的纵向比。在评价中, 对 中低层的学生, 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 握情况; 对高层次的学生, 侧重于 “跳 一跳摘果子” 的技能如何。 三、评价形式分层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 可采用不 同的评价方法: A 层: 采用竞争评价, 坚持高标 准、 严要求, 同时促使他们更加乐于 助人。 B、 C 层: 采用激励评价, 既揭示 不足, 指明努力方向, 又使他们不甘 落后, 积极向上。 D 层: 采用表扬评价, 寻找并肯

9、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看到希 望, 消除自卑。 具体评价方式如下。 1.家长评, 评学习态度 低年级学生刚入学时, 各种良好 的学习习惯还未养成, 还需要家长的 督促与配合。家长作为一种教育资 源, 将其开发、 利用好是教师的职责。 让家长给自己的孩子做出恰如其分 的评价, 需要教师用自己的教育艺术 去引导。建议每周一次进行分层评 价, 可使家长了解教学的进度及孩子 掌握的程度, 通过观察孩子的知识掌 握程度、 在家的学习表现, 来评定孩 子的学习态度。 我们让家长做出分层 评价:“好” 、“很好” 或者 “非常好” 。 不 仅如此, 家长还可以把困惑或问题形 成书面材料, 帮助教师获得更多

10、的信 息, 促进家校交流。 2.教师评, 评参与程度 小学生特别在意教师的评价。 评 价分层, 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时的 某些心理障碍, 激发学习欲望, 逐步 形成学习活动时的最佳心理, 提高不 同层次的学生课堂教学的有效参与 度, 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教师可采用语言评价、体态评 价、 形象评价、 模糊评价等手段对学 生做出积极的评价, 不要吝啬对学生 的赞扬, 要走近学生, 参与到学生的 活动之中, 打破以往用 “一次测验, 一 个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传统做法, 更 多地从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与结果, 多侧面、 多角度地去评价学生。 3.生互评, 评合作情况 让学生在评一评、 说一说的过

11、程 中自我提高, 学会合作、 学会关心、 学 会以团队的力量去竞争。 如课堂教学 中造句, 先在组内交流, 有个 C 层的 小朋友一口气造了五个句子, 回答十 分出色, 赢得了老师的称赞和同学的 掌声。原来, 小组交流前, 她只会两 句, 通过小组交流、 评价知道了五句, 这样的交流、 评价, 使这位同学得到 了提高, 达到了 B 层水平, 体验到了 互勉、 互助、 互爱的情感, 增强了小组 的凝聚力, 培养了集体荣誉感。 4.生自评, 评努力程度 分层评价十分注重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主体作用的发挥, 评价作为教 学过程中重要的环节, 要求学生参与 到评价的过程中来, 学生既是自我学 习的主体,

12、 又是自我评价的主体。让 学生十分准确、 恰当地评价自己是比 较困难的, 但应该从小教给他们一些 自我评价的方法, 促进他们自我意识 的形成和发展。 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 年龄特点, 我们力求让学生在教师指 导下, 对照自己的努力目标, 了解自 己达到的水平, 做出形象而恰如其分 的评价, 使教与学在评价的环节中得 到和谐的统一。 分层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 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一是被评价的对 象学习热情高、 学习困难生学习积极 性有所改善,他们课前自主预习, 课 后自行复习的习惯以及主动复习、 查 阅资料、 研究探索的学习能力开始得 到培养。 二是实施分层评价能减轻学 生心理负担, 使过重的学

13、习压力降为 适度的学习压力。 由于学生获得成功 的机会多, 这使他们学习的信心也有 所增强。三是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 展。 评价为各层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 间, 为学生创造了发挥特长、 发展个 性的有利环境, 因而特长生有了更多 的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 他们的个性 得以彰显。 参 考 文 献 1 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 革.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3. 2 美霍华德 加德纳著.多元智能. 沈致隆译.北京: 新华出版社, 1999. 3 王孝玲. 教育评价的理论与技术.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4 蒋漫云, 雷鸣强.构建素质教育的 教育评价观.上海教育科研, 1998 (5 ) . 责任编辑: 白文军笠 李汉潮: 班级中的学生分层评价 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