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征文七篇

上传人:冇种爱&****;兂可... 文档编号:69735701 上传时间:2019-01-1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征文七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征文七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征文七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征文七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征文七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征文七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征文七篇(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征文七篇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征文七篇【篇一】前不久,微信朋友圈里被一篇“【国考】xx海事局招人啦!”的推送文章刷屏了,点开一看,今年xx海事局再招12个人。在感慨于我局又有新鲜“血液”注入、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我的思绪也被拉到了2000年的那个夏天,因为就在那个夏天,我幸运地成为了xx海事局的一员。“免考”成为历史回到难忘的2000年。那一年,我进入了xx海事局,正式成为这个大家庭的一份子。那一年我们总共进来4个人,清一色都是男的,也都是应届毕业生。那会儿我们无须考试,由用人单位到学校去“双向选择”招人,而第二年就需要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即所谓的“国考”才能进入海事,因此,我们

2、4个人就成了最后一届“免考”进海事的幸运儿。海事系统招人的历史,大抵经历了两个分水岭。2001年是第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基本上是通过“双向选择”进人,除了1990年前后大规模进了一批人之后,一般每年最多三到四人。而自2001年开始实行“国考”,当年首批考进2人,之后随着编制的空出,考进人数逐年增加,到2010年前后进入一个高峰期,印象中最多的一年考进来23个人,简直不敢想象,而随着编制的紧张直至满编,也曾出现三年“零”招录的局面。第二个分水岭则是在2012年。自2001年至2012年8月,海事系统有一段参加“国考”却不是公务员的尴尬时期。所以,那几年国家人事部发布的招考公告里面有一个特别奇怪的

3、类别,即除了“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以外,还有一个“其他”类,里面独此一家交通运输部所属直属海事机构。通过“国考”进来不是行政编制而是事业编制的局面延续了12年之久,直到2012年8月随着核编转制工作的开展和公务员登记的完成,海事系统职工才真正实现了“公务员”身份的转变。2001年往后的这些年,海事系统进人均实行“逢进必考”的政策。不管是之前的事业身份还是公务员身份,也不管是船长轮机长特殊人才引进,还是以公务船艇“船员”名义招进来的驾驶轮机专业的学生,抑或现在一个单位内的公务员编制岗位和事业编制岗位,均须通过“国考”或事业单位考试才能进来。所以,当“免考”成为历史

4、之后,海事系统在人员招录和人才引进方面应该算是迈出了最为坚实的一步。难忘的集体生活再次回到2000年。那会儿进单位的基本都是应届毕业生,且绝大部分都是单身,所以一栋楼十几个房间里住满了“单身汉”。当时的住宿条件相对比较简陋,每个房间里住两个人,因为房间紧张,当时我们宿舍住了三个人,都是我们一年来的。房间里每个人“标配”一张1.2米的单人床、一床凉席、一个床头柜和一张四角木凳子,房间里唯一的电器是两盏日光灯,至于空调、彩电、冰箱、洗衣机、热水器啥的统统都没有。一层楼共用一个卫生间和洗漱间,所以最热闹的是一早起床,七八十来个人或排队等候刷牙洗脸,或站在走廊上对着镜子刮胡须,或大声放着刘德华、王杰、

5、崔健的老歌催促其他“懒虫”起床,一派其乐融融的温馨景象。那时候的新进人员基本上都是从大连、武汉、上海、集美等几所航海院校毕业的学生,前后都是师兄弟,大家在一起相互都很熟悉。那时候的集体生活很单调,过的都是群居生活。每天早上各自跟车去所在单位上班,下班后到机关食堂简单吃点饭后全部到宿舍前的篮球场上集合,一起踢足球、打篮球,或者三五成群相约着去老海滨浴场(即现在的在海一方公园)去游泳,或者打扑克、捣台球。每年的中秋节是我们最快乐的日子,因为那天下午会放半天假,组织单身职工座谈或者开展户外活动,晚上局领导请所有不回家的“单身汉”聚餐,陪我们一起过中秋、话团圆,为我们改善伙食,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组织的

6、关心和集体的温暖。相比于之前的单身生活,近些年的新进人员与当年的我们有很大的差异。首先是生活条件有了天翻地覆地改善。现在基本上都是一个人一个房间,有的还住在单位租赁的商品房里,生活条件的优渥与当年的简陋不可同日而语。其次是消磨时间的方式有很多种选择。除了参加体育活动外,现在的他们可以选择在宿舍里看电视、玩电脑、打手游,还可以选择去健身房健身、到量贩式KTV唱歌等等,总之形式时尚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而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索居生活占据了他们绝大部分的业余时间,只要有网有手机,一个人可以在宿舍里猫一天。单身职工生活方式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完全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在肯定其进步的同时,唯一让人感觉

7、困惑的是,现在的新进人员之间的交流不再像我们那样天天猫在一起,而更多的是依赖在彼此“朋友圈”下的留言或点赞。仔细想想,改革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这种方式与我们当年相比到底孰优孰劣谁也说不清楚,最能够说清楚的就是我们70年代的这一批人已经变老了。回不去的旗台山还是回到2000年。根据组织处的安排,我们四个人分别被安排到了墟沟监督站、庙岭监督站、连云监督站和交管台见习,我去的是交管台。当时的交管台是独立建制的单位,职责和现在的交管中心一样。记得当时到交管台报到的第一天,就有老大哥跟我说:兄弟,你怎么到这边来见习啦?来到这里没有个十年八年是下不去的。后来才知道,从学校毕业后到交管工作十年八年没挪窝的老

8、大哥比比皆是,难怪他们会有此一问,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交管工作是多么的枯燥和辛苦。交管台是坐落在旗台山半山腰上的一栋七层小楼,依山傍海,环境优美。从交管台往山上走能到大桅尖,上边有一个海军的雷达站,属于军事禁区,只能从外围远观一下。往山下走,可进凰窝风景区,景区内怪石嶙峋、曲径通幽,景观鬼斧神工、得天独厚。再往下就到了凰窝海滨浴场,海水很干净,沙滩很细腻,一到夏天,很多游人在那边爬山、游海、吃海鲜。所以说,交管台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这种优越感在值夜班的时候会有更深的体会。在交管值班之前,我主要是跟着师傅爬上爬下地检修雷达,后因为工作调整,我转到了交管值班岗位。当时的班次是2个人一班四

9、班倒,上24小时休息72小时。白天正常上班人还蛮多的,到了晚上偌大的一栋大楼里面就只有3个人,除了1名柴油机应急值班员以外,就剩2个交管值班员在值守。我们2个人分别值上下半夜,大家轮着休息。夜幕降临,站在值班室的窗前远眺山下的港口,码头上塔吊林立、车来车往、灯火辉煌。山脚下的一片海域,很多小渔船亮着灯,映照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如星星点灯,无比地静谧和安详。在天气晴好的清晨,远处的海面逐渐泛起鱼肚白,一轮红日慢慢地跃出海面,海面上洒满了金色的晨光,数百艘渔船乘风破浪扬帆出港,场面蔚为壮观。每天守着这片美丽的大海成了我们值班的一种“福利”,所以,这种“福利”成了常人渴望而不可求的优越感。我在这美丽的

10、旗台山上渡过了700多个日日夜夜。日复一日地听着头顶雷达不知疲倦的嗡鸣声,两眼通红地盯着屏幕上船舶进出港的雷达回波,一丝不苟地听写记录和回复高频里的船舶呼叫,成了日常工作中的重要一部分。两年后,我离开了交管我工作生涯中的第一站,这个让我终身难忘的地方。现如今的交管,已经从旗台山上搬到了局办公楼,VTS设备从原先的挪康公司的初代产品变成了先进的国产化设备,班次也从原先的8人四班四运转变成了现在的16人五班三运转。值班的工作生活条件均有了很大的改善,并引了先进的值班辅助系统,值班员们再也不用天天听着那嗡嗡嗡的雷达声、盯着那不断频闪的显像管显示器,更不用担心发生大雪封山时的断粮断炊和徒步上下山的尴尬

11、。这些年现代化的交管中心不知去了多少次,但再回旗台山的次数却屈指可数,每当回想起在交管的这段经历,很多场景历历在目,让人难以忘怀、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时光流逝,转眼间我已进入海事18年、离开交管16年、脱离单身14年。这十几年的光景,除了见证我自己的变化以外,我也亲眼见证了xx海事局日新月异的发展:水监体制改革顺利完成,外埠单位全部挂牌组建、七千多平米的办公楼拔地而起,监管基地和溢油应急设备库投入使用、交管由一站一中心发展成为五站一中心、车辆船艇等执法装备不断更新换代,执法手段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多位领导步入更高级别行列,多名优秀同志进入交通运输部和部海事局工作等等,凡此总总不胜枚举。改革的浪潮

12、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海事的改革自其诞生以来也一直向着理想的目标孜孜以求,丝毫未曾倦怠。在普天同庆祖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期待着xx海事局能够继续乘着改革的东风,锐意进取求发展、革故鼎新建新功,各项事业发展再创历史新辉煌。【篇二】上世纪70年代我上小学时,经常可以看到连队的文教把一封封书信送到职工群众门口,而收到书信的人大都喜形于色,像吃了蜜一般。我觉得很好奇,一封封信里到底有什么喜事值得大家那么兴奋呢?随着年龄的增长,读书识字也越来越多,语文老师开始在课堂上教我们学习怎样写信、怎样填写信封、贴邮票、寄信等,然后我就煞有介事地试着写信。渐渐地,我懂得了书信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没过几年,妈妈就

13、放心地把给远在老家的姥爷、外婆以及几个姨妈写信的任务交给了我。熟能生巧,就这样,一封封书信成了问候亲人、交代家里一些重要事情的媒介。上初中以后,我慢慢懂得了书信的艺术。那时,老家三姨夫的行书、在外地当兵的二哥的楷书,成了我的最爱,甚至被我当成范本临摹了好一阵子。伴随这书信的还有让我迷恋不已的一枚枚精美的邮票,至今仍然被我收藏着。一封好书信不仅是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也是一篇好的散文作品,让我眼界开阔不少。上高中时,我也试着通过写信给报纸和广播电台投过稿。尽管稚嫩,但也有收获。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首府乌鲁木齐工作的时候,看到身边同事腰间别着汉显传呼机,很羡慕。传呼机流行的时候,团场的电话还不多。当

14、时为给家里的母亲打电话,我都要到邮局去打,都是把电话打到当时为数不多却已装上电话的邻居家里,或者打到连队小卖部的柜台上,然后叫母亲来接听。在别人家里,母亲不好意思多讲话,每次都是说不了几句话,她就会嫌电话费贵挂断电话。虽然只说几句话,但能听到母亲的言语也就心满意足了。平时,家里有事,都是母亲在别人家里或商店里打电话到我工作的单位,也是赶时间说不上多少话。再后来,兴起了磁卡电话。遇上家事,我就去路边的电话亭用磁卡打电话,这样可以和家人多聊一阵子。这时,母亲还是挑重要的话说说。当时,磁卡电话遍布团场,父母也用磁卡给我打过电话。90年代末的一天,母亲突然打来电话,说家里装上电话了,这个消息着实让我兴

15、奋激动了一阵子。从那时起,我一有时间就会给父母打电话聊天。后来,连队许多人家都装上了电话,这样通话就方便多了。当我用上手机的时候,已是2000年以后的事了。那时,我买了一部西门子手机,就这样,手机成了我亲密的伙伴。到现在,我用过的手机已有十几部。现在,我的母亲已是70多岁的老人。近日,她换掉了老年机,拿上了智能手机,慢慢学会了给我发微信聊天。看着她开心的样子,我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曾几何时,人们的通信方式从书信、传呼机,去商店、邮局打电话、磁卡电话,到家里装上电话和个人拥有手机微信;从消息闭塞到手机网络普及,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在不断地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今,手机也即将进入5G时

16、代,这一切都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进步。【篇三】“若要富先修路”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古往今来,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道路可以影响一处族群的进化进程;道路可以影响一个地区的发展速度;道路可以影响一方人民的生活质量。千百年来,人们期盼有条方便快捷的道路而翘首以待,又有多少人为修路而付出惨重代价。唐代诗人李白的蜀道难发出了蜀道难行的千古感叹。有条好路一直是人们心中的期盼。我出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我的记忆里,那时的道路,晴天坑坑洼洼,尘土飞扬,雨天拖泥带水,寸步难行。人们因难行的道路吃尽了苦头。尤其是山区,因崇山峻岭的阻隔,交通闭塞,生活、生产资料运不进来,土特产品运不出去,路一直制约着人们生产、生活的发展进程。人们想路、盼路、望眼欲穿。到了七十年代,路况比五六十年代有了明显好转,城际之间有了沙石公路,乡村道路也有所拓宽。但仍然没有彻底解决行路难的问题。那时,我是一名拖拉机驾驶员,对难行的道路深有体会。那时候,社会上的汽车保有量很少,薄弱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述职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