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北岸景观规划及城市设计(pptminimizer)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9700293 上传时间:2019-01-14 格式:PPT 页数:127 大小:9.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波北岸景观规划及城市设计(pptminimizer)_第1页
第1页 / 共127页
宁波北岸景观规划及城市设计(pptminimizer)_第2页
第2页 / 共127页
宁波北岸景观规划及城市设计(pptminimizer)_第3页
第3页 / 共127页
宁波北岸景观规划及城市设计(pptminimizer)_第4页
第4页 / 共127页
宁波北岸景观规划及城市设计(pptminimizer)_第5页
第5页 / 共1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宁波北岸景观规划及城市设计(pptminimizer)》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波北岸景观规划及城市设计(pptminimizer)(1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甬江北岸景观规划及城市设计,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年7月,设计任务,规划范围:城市设计范围为滨江大道以北200米,景观规划范围为滨江大道以南至甬江。北外环以东作为设计与研究重点。由于滨江腹地对滨江大道选线及滨江用地调整存在重要影响,在工作中我们将规划研究范围北拓至宁镇路。,设计任务,成果框架,规划设计成果包括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内容:,1.现状背景 详细分析基地现状用地、交通、滨江立面、岸线开发利用等问题,解读相关规划,提出规划关键。,2.城市设计 通过规划概念与多方案比较,完成滨江路北侧地块城市设计工作。,3.滨江景观规划 对滨江区域景观绿地与岸线进行规划设计。,4.附录 包括上位

2、规划解读、滨江开发案例与生态带研究等三个部分,作为规划文本的补充。,1.现状背景,从基地现状与上位规划中认识与了解甬江北岸 现状分析 上位规划解读 问题与任务,现状分析,规划范围及现状区段,本规划所指甬江北岸,东至镇海聪园路,西至常洪隧道,南至甬江,北至宁镇路,总长约12.76公里,总面积约12.08平方公里。其中,城市设计范围为沿江大道以北约200米,具体界线根据总体布局结构作适当调整;景观规划范围为沿江大道以南至甬江。北外环以东作为设计与研究重点。根据规划任务书,区段现状可以分为四段。,1. 老城段:从聪园路至隧道路,长约0.68 公里,现状有企业、码头、部队等;,2.临江组团段:从隧道路

3、至绕城高速,长约3.32 公里,现状为电厂等大工业企业;,3.城市生态带段:从绕城高速至东外环,长约3.06 公里,主要是村庄、零星企业;,4.高教园区段:从东外环至常洪隧道,长约5.7 公里,主要有宁波大学、国家粮油储备库、路林市场、三官堂油库等。,现状分析,现状用地,高教园区段 从东外环至规划梅墟路延伸段仍呈现几分自然风光,该区块有国家粮油储备库和一些零星企业。绕过秀丽的湾头,便是宁波大学用地。再往西土地使用较为混杂,有工业用地(现代瓷砖)、仓储用地(三官堂油库)、部队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公交公司停车场)、市场用地(路林市场)、村庄建设用地等。,东 外 环 路,常 洪 隧 道,宁波大学

4、,路林市场,公交停车场,现状分析,现状用地,生态带段 该区段是宁波市区与镇海区的生态隔离带,广阔的田野里点缀着零星的村庄,另有一些工业用地和教育科研用地(万里国际学校)。,万里国际学校,绕 城 高 速 路,东 外 环 路,现状分析,现状用地,老城段:聪园路以西沿途分布有部队用地、工业用地等。聪园路以东的沿江景观带经过几年的建设,现已成为镇海城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再往东靠近入海口处是仓储用地和港口用地。,临江组团段:该区段现状土地使用高度混杂,有居住小区、大工业企业(电厂、晴纶厂)、仓库、码头、市场、村庄等,由于历史原因,该片区用地可调整的范围非常有限,电厂实施油改气工程后予以保留,晴纶厂规划远

5、期进行搬迁。,老城段,临江组团段,隧 道 路,绕 城 高 速 路,临江社区,晴纶厂,电厂,军事用地,聪 园 路,现状分析,现状用地分析与评价,结合现状土地使用和现有规划,整合规划研究范围内的 地块使用情况,归结形成土地使用可变性分析,分为三个 等级: 1、完全保留用地:完全保留现状或者已经有较明确的规划但 还未实施的用地 2、建议保留用地:现状条件复杂或拆迁实施有难度的地块 3、可调整用地: 容易进行规划调整的地块(约310ha),公交停车场,宁波大学,临江住宅小区,已改造工业地块,新规划商业地块,现状分析,滨水岸线及景观分析,高教园区段中,宁波大学外修筑了斜坡式驳岸,往西岸线多被企业、市场所

6、占据,护岸为直立式驳岸。 湾头区域斜坡式驳岸外侧芦苇荡漾,白鹭嬉戏,呈现出具有一定原生态特征的滨水地带。,生态带段中,较多堤岸内侧设置人工石砌护岸,堤岸外侧呈现大片自然湿地。沿清水浦村庄,设置了 内外两层堤岸,人工痕迹较为明显。,临江组团段中,沿企业岸线多为人工石砌护岸,靠近生态带区域有大片的江漫滩、芦苇,形成景观较好的自然驳岸。,老城段江堤为人工石砌护岸兼有防洪堤功能,功能与景观有机结合。,现状分析,滨水岸线及景观分析,滨江岸线现状使用功能分析,1、甬江北岸规划范围内的岸线利用以工业生产岸线为主,生活岸线为辅; 2、规划范围内尚存在未利用的原生态岸线; 3、除原生自然岸线外,人工堤岸的环境有

7、待整治。,现状分析,直立式石砌护岸,尚未建筑防洪堤,大部分岸线为工业企业码头、堆场。 退台式斜坡护岸,已建防洪堤,江湾头江滩呈现自然湿地景观。 直立式石砌护岸,为清水浦村外围护岸,景观生硬。 原生态景观护岸,部分地段尚未建筑防洪堤,岸线未利用,滨水为原生态的自然江滩景观。 直立式石砌护岸,大部分岸线已建防洪堤,多为工业企业码头、堆场。 直立式石砌护岸,位于镇海老城区,已建防洪堤,现状岸线主要为居住区滨水绿地及企业、军事用地码头等。,滨水岸线及景观分析,现状分析,滨江建筑空间分析,高教园区段建筑整体高度较为平缓,宁波大学展现现代教育园区景观,布局建筑呈现较强的秩序感。,沿江界面示意图,高教园区段

8、,城市生态段,临江组团段,老城段,现状分析,滨江建筑空间分析,生态带段建筑全部为低层和多层,无高层建筑,景观不突出,空间形态平淡,缺少韵律感。,沿江界面示意图,高教园区段,城市生态段,临江组团段,老城段,现状分析,滨江建筑空间分析,临江组团段建筑体量大小不一,以低、多层为主,景观较为混乱。电厂建(构)筑物气势雄伟,目前为整个镇海甬江北岸的制高点。,沿江界面示意图,高教园区段,城市生态段,临江组团段,老城段,现状分析,滨江建筑空间分析,老城段沿江建筑以低、多层为主,局部高层,空间形态富有节奏感,基本形成连续、整体的线性景观界面。,现状照片,沿江界面示意图,高教园区段,城市生态段,临江组团段,老城

9、段,现状评述,1.粗放型用地模式影响用地效率及城市风貌; 2.滨江道路尚未成型,滨江区域可达性差,现状用地对规划路网组织与实施造成难度; 3.滨江区域岸线功能单一,基本以产业岸线、原生岸线为主,缺少公共活动内容; 4.滨江堤岸建设需要完善,防洪设施需要加强; 5.绿化景观系统尚未架构,现状缺少联系滨江与城市腹地的绿化景观通廊,滨江环境需待整治与更新。,上位规划解读,本次规划依据与解读对象,经济 社会,城市空间,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其它规划与研究,规划依据: 宁波市“十一五”规划纲要 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 宁波市镇海区分区规划 宁波市三江六岸控制规划 其他相关规划 其中,宁波市三江

10、六岸控制规划对本次规划具有直接指导意义。,“十一五”规划纲要,上位规划解读,上位规划土地使用比较,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三江六岸控规,分区规划对总体规划的土地使用有了调整,主要是从两个方面着手,即强化利用滨江资源的重要性以及贴近现实状况、增强可操作性。具体体现在,依据现状细化用地布局,尊重电厂发展现状与需要,强化滨江资源,利用原有商业基础,保留市政基础设施布点等。 三江六岸规划对以上规划有进一步的调整,主要是强调建设滨江服务功能,对居住组团的不同定位会引导不同方案,以及市场调整为居住与滨江发展服务产业而产生的不同导向等。具体表现在强化滨江的生活服务功能,服务向中心聚拢,建设滨江居住组团,市场调整

11、为居住用地等。,上位规划解读,上位规划区段发展解读,A,B,C,D,A高教园区段,以大学为主体,发展以科教为基础的集居住、休闲、科研等多种职能于一体的生态型现代化综合区;路林市场用地性质存在差异、过江道路过密 B生态带段,生态绿化带既是片区之间的隔离,同时也是联系,可以成为市民近郊的休闲度假教育基地; C临江组团段,整合工业用地,除保留的电厂外,沿江发展居住用地作为腹地工业的配套;沿江岸线功能表述不明确、居住定位模糊、滨江道路实施存在难度 D镇海老城段,完善居住及沿江服务功能,打造具有历史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滨海小镇。军事用地调整存在难度,上位规划解读,上位规划道路交通解读,综合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

12、、宁波市镇海区分区规划、宁波市镇海区综合交通规划等,确定规划范围内的骨干路网 规划中的轨道交通线路从本区经过,并沿宁镇路设置多个轨交站点 结合现实情况,规划的滨江大道穿越军事用地、镇海电厂等,实施存在难度,对其具体线型、线位应予以分析论证 滨江跨线桥梁过多,对滨江景观造成影响。,滨江大道,上位规划解读,上位规划道路交通解读,考虑到未来海河联运的可能性,委托单位要求东外环路以东(除绕城高速外)所有跨甬江通道均采用隧道方式,以西则保留跨江桥梁设计,同时桥下净空高度应控制在30米以上。,滨江大道,桥梁,隧道,上位规划解读,上位规划控制策略解读,功能布局 高教科研、生态观光、滨江公共空间 利用高校文化

13、资源,设置教育展示设施;和滨江路的底层公建布置休闲商业设施;开发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建设野趣公园,建设成为城市生态区,公共设施结合滨江绿地向甬江靠近并沿江展开。 交通联系 景观道路、南北通廊、滨江步行、水上游览 弱化滨江道路的交通功能,加强垂直于岸线的交通联系,增强滨江岸线的可达性;沿江改造保留的码头可作为对工业码头进行选择性保留并改造水上游览交通的停靠点等。 公共领域 两条城市公建发展轴 西侧的发展轴北连高教园区北区中心,向南与片区节点、科技园区中心相对;东侧的发展轴线由老城中心延伸至江边。以甬江作为自然景观轴,沿世纪大道、分区绿化隔离带、绕城高速公路、骆霞路和雄镇路布置五条防护性绿色廊道,

14、老城以北布置了古城公园和招宝山公园两座城市级公园 。,对道路交通系统的控制要求:,对公共领域的控制要求:,上位规划解读,上位规划控制策略解读,景观绿化 弯头公园、生态景观 弯头处宜留出大面积绿地;加强生态带内自然生态景观的塑造。 滨江界面及岸线 商业、休闲、娱乐 大学城滨江界面宜相对平缓舒展;加强镇海老城沿江公共建筑区段的滨江岸线的建设,呈现商业、休闲、娱乐的界面特征等。 地块开发 高教园区地块应形成具有秩序的空间序列感;教育科研用地整体开发容积率不宜过高;滨江居住地块内建筑高度要有一定的变化;弯头绿地内可适当进行低容积率开发;严格控制生态带内的建设开发。 两岸关系 用地划分和用地性质各有特点

15、;功能关系基本能够相对应;高度关系则是各有主次。,对绿化系统的控制要求:,对两岸关系的控制要求:,问题与任务,如何对规划区段进行明确的定位,协调工业与生活共存的矛盾?,如何对区段用地进行调整与整合,使其服务于未来甬江发展的需要?,如何在兼顾各方利益的前提下,实现滨江道路的全线贯通?,如何打造具有标识性与地域性的甬江景观,并突出鲜明的区段特色?,如何控制和引导甬江北岸区域的建设,对上位规划的控制要求进行细化和落实?,必须对甬江北岸的功能定位、区域结构进行剖析与论证,兼顾现状与发展,建立全新的城市意向,满足宁波市域、三江六岸、镇海城区发展的需要,为区域居民塑造一条景观优美、服务公众的崭新甬江。,限制条件与工作重点,城市道路基本网络骨架,区域用地整体框架,城市主要公共领域轴线与滨江公共节点,甬江两岸整体控制条件,现状需要保留或动迁存在难度的地块,适度调整、具体落实,确定滨江道路线形,整体架构、细化落实,分析空间、落实地块,因地制宜、合理分期,2.过程方案,滨江道路、用地、开发策略的比较,方案比较,甬江滨水区域发展阶段,滨水区的再开发是由于滨水区面临衰败的危险。滨水区的衰败又常常与旧城衰败相关联;本规划的特点在于,甬江北岸的开发主要是基于宁波城市空间战略的推进,是对原有粗放式开发的梳理与战略重组,而不仅仅是大规模的推倒重来;应是“去伪存真”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