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9699763 上传时间:2019-01-14 格式:PPT 页数:118 大小:3.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1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主要内容: 第一节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第三节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主要内容: 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三、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1、商品经济的含义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的目的是交换,它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两种形式。,2、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1)自然经济 含义: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特点:以分散、单一的经济单位的生产为基础;以生产使用价值为目的(自给自足

2、);与分工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进行的是简单再生产。 (2)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 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社会分工: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 人类三次社会大分工: 畜牧业与农业的分离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手工业与农业相分离的人类历史上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商人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3、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阶段和市场经济阶段。 简单商品经济又称小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以手工业劳动为技术特征的商品经济。它存在于农业经济时代,生长在自然经济的夹缝之

3、中,是商品经济的初始形式。 市场经济是以社会化生产为基础、以大机器生产为技术特征、以价值规律为支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市场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手段的商品经济。,1、商品的二因素 (1)商品的含义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 注意: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注意:

4、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 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是指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它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 值,共同的质,劳动产品,凝结着劳动,交 换,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相互排斥,二者不可兼得。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商 品 的 二 因 素,使用价值,价 值,交换价值,使用价值,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劳 动 二 重 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 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具体劳动 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指撇开一切具

5、体形式 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抽象劳 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或两重性质,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商 品 二 因 素,使用价值,价 值,劳 动 二 重 性,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1、价值量的含义 价值量就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 2、价值量的计算 劳动量是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的。 个别劳动时间: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同种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就是个别劳动时间。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不能是生产

6、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只能是一般劳动时间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马克思,(三)商品的价值量,3、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 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具体劳动的效率,也就是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可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测量(也可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测量)。用公式表示为:劳动生产率=产品量/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产品量,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产品量多意味着使用价值量大,价值量大意味着劳动时间长,劳动生产率与

7、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与商品的使用价值成正比。,4、简单劳动、复杂劳动与价值量 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就能胜任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 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实现的。,(四)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价值形式。 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 货币形式,其他一定量的商品,其他一定量的商品,40斤小麦,2匹布,40斤小麦,

8、2匹布,40斤小麦,2匹布,其他一定量的商品,1 克 黄 金,货币的本质,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表明货币也是一种商品,作为商品,它与普通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是,货币又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的这种一般等价物作用使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必须通过货币才能表现出来。因此,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货币的基本职能(五种) 价值尺度:是货币表现、衡量、计算商品价值的尺度。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就是要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即给商品标明价格。 流通手段: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货币执行流

9、通手段的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贮藏起来的职能。 支付手段: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利息、工资等的职能。 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整个商品世界就分化为两极: 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 一极是货币,它只代表商品的价值。,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一切商品只要转换成货币,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能得到解决,从而使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货币的产生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五)价值规律及其作用,1、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

10、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图解,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价 值,价格,供不应求 价格上涨,供过于求 价格下跌,价值,2、价值规律的作用,价 值 规 律 的 作 用,自发地调节社会资源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配置,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积极作用,消极作用,(六)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私人劳动

11、和社会劳动的统一,社会分工,生产资料私有制,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社会劳动,私人劳动,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三,马克思劳动价

12、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主要内容: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三、资本主义所有制 四、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五、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13、一)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演进和更替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1、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 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封建生产关系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引起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封建社会后期欧洲生产力的发展状况,10世纪前:铁器在欧洲并不常用,农民使用的工具大部分是木制的。 10世纪末至11世纪:欧洲人开始广泛使用铁犁,并用新式的带轮犁取代了以前的老式犁;进入了牛耕和马耕并行的年代。,14、15世纪: 农业上:马耕已占居主导地位 ;在耕作方法上普遍实行“三圃制 ”和“四圃制” ;农业还与畜牧业结合起来,如在休耕地上

14、播种牧草,为牲畜提供了更多的饲料。 手工业上:普遍使用水力、风力;不仅广泛使用了中国的四大发明技术,而且对之加以了改造 。 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 :表现:一是手工业行业间的分工日益细密,出现了许多新的手工行业;二是手工业同农业进一步分离。,封建社会末期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引起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和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瓦解;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使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激烈竞争及学徒与师傅矛盾的加剧,导致了封建行会的瓦解。,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威尼斯,地中海,弗罗伦萨,资本主

15、义生产关系产生的途径: 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 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威尼斯商人,(三) 资本的原始积累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资本主义得以迅速发展的历史过程。 在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开始于15世纪后30年,经过16世纪的高潮,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才告结束。 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有两个: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 (略),二、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16、 1、劳动力和劳动的含义: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即劳动力的使用。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第二,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实际上是生产、发展、维持、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以“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解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