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69696978 上传时间:2019-01-1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Word版含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天地之间,莫贵于人”,世间万物,最可贵的就是人的生命。文化遗产是古人的创造。而斯人已逝,独留遗物载其智慧与思想,成为今人与古人心灵沟通的重要工具与媒介,根本而言就是古人的象征,可谓其代言者。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遗产也像人一样拥有自己的尊严,且至为可贵。这一点应成为全体国民的共识。清代曾国藩言“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抱有一颗敬畏之心于国、于民、于家、于业、于人、于己都至关重要,对于为古人代言的历史文化遗产

2、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有了敬畏,盗掘之举方能有所收敛;有了敬畏,破坏之为方能有所约束;有了敬畏,纵容之态方能有所更张。面对天灾人祸,人的生命十分脆弱。那些饱经沧桑留存至今的文化遗产也如年迈老者一般生命极其脆弱。敬畏生命、善待老人,已渐成风尚,对待历史老人,我们又该如何呢?首先,既不能敬而远之,弃之不顾,也不可焚琴煮鹤,暴殄天物,更不能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其次,要时刻关注其细微变化,分析背后原因,及时排除一切不利的千扰因素,为其营造有利的生存环境;再次务必坚守遗产的生命线,面对遗产脆弱的生命,保证其“活下来”是一切文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对得起前人、对得起祖先的基本准则。生老病死是人类无法逃避的自

3、然法则。有学者说,仔细触摸文化遗产是能够感觉到它们的体温的,因为它们身上流淌着先人的血水与汗液,承载着先人的希冀与创造,凝结着先人的思想与智慧,因而触摸遗产其实就是走进了先人的世界,就是在与先辈进行着无声的交流、心灵的沟通。因此,文化遗产是有生命的。既然有生命,就不可避免地经历着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恰如苏东海先生所说,文化遗产处于不断的消失中是遗产存在的根本状态,文化遗产消失的规律是关于文化遗产的根本规律。只有正确认识遗产消亡的规律,才能正确认识现存遗产的珍贵价值,才能更自觉、更科学、更有效地进行抗遗产消失的斗争。秉持遗产保护之“道”与“德”,方能有所为有所不为,方能不断取得斗争胜利。人生苦短

4、,每个人都想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作为古人的代言者,文化遗产又该如何借助我们的手实现自己的价值与意义呢?很多遗产的原初功能已不复存在,但基于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内涵而衍生的新功能却可以不断挖掘,这也正是体现其意义的重要途径,更是保护文化遗产的终极目的。(选自王运良文化遗产好似人类生命,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人留存下来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思想,它是今人与古人心灵沟通的重要工具和媒介。B.遗物从根本上说是古人的象征,是古人的代言者。文化遗产拥有尊严已经成为全民共识。C.只要对文化遗产常怀敬畏之心,就有可能收敛盗掘之举,约束破坏

5、行为,更张纵容之态。D.对待文化遗产,使其“活下来”是前提与基础,因为文化遗产如同年迈老者,生命极其脆弱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二段从生命的脆弱说起,从摈弃错误做法、营造有利的生存环境、坚守遗产的生命线三个方面来说理,论述如何善待文化遗产。B.第三段由人类的生老病死说起,论述文化遗产是有生命的,并由此引出文化遗产消亡的规律,进而论述正确认识此规律的意义。C.第四段说明如何实现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先以“要实现生命的价值”引出话题,再交代体现文化遗产的意义的重要途径。D.文章采用对比说理的方法,依次论述了敬畏、善待文化遗产,遵循规律保护文化遗产,如何实现文化遗产

6、的价值与意义等方面的道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引用清人曾国藩“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的话语,说明古人就已经具有强烈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B.对待文化遗产要秉持遗产保护的“道”与“德”,选择合理的方法与措施,更自觉、更科学、更有效地地进行抗遗产消失的斗争。 C.对待如同年迈老者一般的历史文化遗产,应敬畏而不可疏离,善待而不可亵渎,研究开发利用但不可无节制。D.保护文化遗产的终极目的是不断挖掘基于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内涵而衍生的新功能。(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三德叔的斑马线 张格娟三德叔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

7、窝”。我就不明白,他自己那个土窝有什么好呢?一间低矮的茅草屋,一伸手能碰到房檐,唯一的好处,就是眼界宽一些,能望着对面忘情谷秀丽的风光。可再美的风景,看久了,也就没啥看头了,不是常说,熟悉的地方没风景嘛,可三德叔总是扛着大烟杆出神地望着对面的风景发呆。三德叔是一个瘸子,他一生无儿无女,一个人孤苦伶仃的生活着。父亲在临终前紧紧地抓住我的手不肯合眼,我清楚他老人家的心思。就在他的床前立下了军令状:三德叔老了,我养活他。父亲这才微笑着走了。父亲走后,我就想把三德叔接到城里来,可三德叔不肯。三德叔说他对城市有一种深深的恐惧和怨恨。那年,三德叔刚满十八岁,为了供我上学,他就瞒着我的父亲悄悄地扛起了铺盖卷

8、,来到城里打工。可不幸的是,他从脚手架上自由落体后,就落下了病根,他的腿从此瘸了。两条腿走起路来划着圈,一瘸一拐的,的确有些别扭。就因为这个,三德叔恨上了城市。瘸了的三德叔一辈子也没娶到哪怕丑一点傻一点的三婶让我们瞧瞧。三德叔依然不去城里,可经不住我的软缠硬磨,他终于勉强答应跟我来到了城里。刚进城的三德叔,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好奇。他盯着城市中间的斑马线,感慨地说:“城里人真是钱多的没地儿花啊,这大街道也涂白线,就像头顶扎裤腰带一样多余。我笑着说,叔啊,那不是多余的,那叫斑马线。斑马线?三德叔疑惑了。他茫然地问:“斑马走的线?人往哪走呢?城市里有斑马?”我被三德叔的一连串问题弄的哈哈大笑了。

9、我就耐心地给二德叔讲:“斑马线是人经过的,这一道一道的白线像极了斑马身上的条纹,所以叫斑马线。如果你经过,所有的车辆都会停下来让路的。”三德叔将信将疑的点了点头。后来,三德叔学会了独自走斑马线,他也知道了红绿灯,三德叔感慨地说:“这城市变化还真大,那电子眼在哪儿一闪红色,所有的车辆都停了下来,比我在村里吆喝驴子那么大的声音都管用。尽管这样,三德叔还是觉得乡下好,他天天念叨着,我得回家去,我那个土窝怕是又漏雨了吧?对面的山谷的花也开了吧。这城市的人太多,可就是没有一个和自己唠唠知心话的。我想,三德叔怕是寂寞了。我就和妻子商量着,给三德叔找一个老伴,当我们发出征婚启事后,也收到好几封回信,我们打算

10、让他去和那些老太太见见面,成与不成都无所谓,也算是见见世面嘛。可谁知我的话还没有落地,三德叔急了。三德叔气呼呼地走出了家门,我和妻子紧跟在他的后面追赶着。可还是出事了。三德叔经过斑马线时,被一辆急驰而来的摩托车给撞上了,三叔临终前还是不肯相信,他说了,这电驴子咋就挣脱缰绳了呢?三德叔死了。按照他的一遗愿,我将他的骨灰送回了老家,埋葬在叫忘情谷的地方,那里孤零零地立着一座坟,坟头芳草凄凄。据村里的老一辈讲,那个叫山花花的姑娘,曾经是三德叔的相好,只因为她的父母嫌弃三德叔是一个瘸子,将他硬嫁给了外村的一个木匠。结婚的那天,姑娘上吊自杀了,从此后,三德叔终生未娶。听着这个凄然的故事,感觉像在听古典的

11、梁祝一样让人伤怀。我在三德叔的坟头上,用石灰划了一条通往山花花的斑马线,不知道,他们能否相会.(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篇设置悬念,三德叔的“土窝”有什么好呢?他为什么总是望着对面的忘情谷发呆呢?这也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B小说中的“我”知恩图报,孝顺善良,不仅赡养三德叔,还关注他的情感需求,但结果却事与愿违,酿成了悲剧。C.三德叔对城市既恐惧又怨恨,恐惧的是他在城市发生事故导致残疾,怨恨的是他因为腿瘸了而没有娶上媳妇。D小说最后写“我”在三德叔的坟头上,画了一条通往山花花坟上的斑马线,意在表达“我”对逝者的一种美好的祝愿。5.

12、小说结尾耐人寻味,这样的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6小说为什么以“三德叔的斑马线”为题目?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我国基因测序应用大体分为两个领域,分别是医疗领域和非医疗领域。医疗领域方面有生殖健康、遗传病检测、新药研发、肿瘤诊断及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物基因组学、微生物宏基因组和医学基础研究等。其中生殖健康对于基因测序的运用有胚胎植入前检查(PGS/PGD)、无创产前检查(NIPT)以及新生儿疾病筛查。肿瘤诊断及治疗对于基因测序的运用有肿瘤易感基因筛查、肿瘤诊断和肿瘤个性化用药指导。非医疗领域对于基因

13、测序的运用有环境污染治疗(微生物测序)、生物多样性保护、食品及中药材同源鉴定、农牧业育种和司法鉴定等。(摘编自“中国产业信息网”2016年8月)材料二在北京召开的“第七届世界微生物数据中心学术研讨会”上,由世界微生物数据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全球12个国家的微生物资源保藏中心共同发起的全球微生物模式菌株基因组和微生物组测序合作计划正式启动。该计划将建立超过20个国家的30个主要微生物资源保藏中心共同参与的微生物基因组、微生物组测序和功能挖掘合作网络,5年内完成超过1万种微生物模式菌株基因组测序,覆盖超过目前已知90%的细菌模式菌株,完成超过1000个微生物组样本测序。微生物作为

14、最简单的生命体成为生命科学研究不可替代的基本材料,获取微生物数据是微生物资源共享和开发的关键环节,数据资源的丰富性、准确性和共享水平决定着整个微生物学领域研究和应用的综合能力。实施该计划,可研究微生物组与人体、作物、环境等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发现微生物组与人体健康、农业生产和环境等的物质和信息交流机制,将为解决影响中国人口健康、环境污染治理及工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新的理念和颠覆性技术。【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10月13日】材料三10月13日,中、德联合科研团队在学术期刊现代生物学上发表论文称,他们从出土于北京房山田园洞、距今4万年前的一具男性个体化石上,成功提取了全基因组。这

15、不仅是第一个中国地区古人的基因组数据,也是整个东亚目前最为古老的人类基因组数据。基因是揭示人群亲缘关系的最直接证据之一,提取和分析古DNA是目前该领域前沿热点技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DNA实验室运用最新技术,将仅有0.03%的古人类基因组数据从富含细菌和真菌DNA污染的古人类DNA样品中捕获出来并测序。这样的证据让人们对中国古人类的起源和演化了解得更加深入。通过比较田园洞人和未混入古老遗传成分的欧洲人的基因组数据,确定了4万年前的田园洞人已呈现出亚洲人的遗传特征。但基因分析也显示,田园洞人是古东亚人的祖先,他的直接后代却没有延续至今。这项研究成果不仅对东亚人的起源和演化研究有

16、重要意义,对欧洲古人群和美洲土著人群的起源和演化研究也有推动作用。分析显示,田园洞人和一个来自比利时3.5万年前的古欧洲人有着遗传上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在同时期的其他古欧洲人中并没有被发现。这说明当时的东亚人很有可能并没有与欧洲人发生直接的基因交流,而是与一个同田园洞人和比利时古人都相关的未知人群发生过基因交流。一项对美洲土著人起源与演化研究的新成果更让科学家意外。结果显示,美洲土著人群内部与田园洞人的关系也有疏有近,亚马逊人与田园洞人的关系最近。美洲土著人群也具有遗传多样性,可能由两种甚至更多不同的亚洲祖先人群繁衍而来,其中至少一种与四万年前的田园洞人有着联系,这也反过来给东亚史前人群的多样性研究提供了线索。(摘编自光明日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