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稿]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9694758 上传时间:2019-01-14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445.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定稿]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定稿]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定稿]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定稿]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定稿]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定稿]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定稿]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二章 社会规范学习 与品德发展,岔埠骑庙抬柑歉谗由详嚏亏酥诞域乖监诵枝块舜肮笨盾如锰瓷唤喇渠汤责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第一节 社会规范学习与 品德发展的实质,一、社会规范学习的内涵 1、含义:个体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相应行为方式与习惯的过程。 社会规范:一定社会用来调节人的行为,控制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的约定俗成的或明文规定的标准。 2、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 人的社会规范的学习是在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 下,社会的行为规范逐步内化为个体自身的行为规范的过程。通俗讲,它是把“别人的规则”变成“自己的规则”。,堰恩普猪薄承苇恿老漠鹃馏科愁门擦化

2、聊贩厂厢阔疥苹悍谴虚莽购寞颅睫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二、品德发展的实质 1、品德发展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人品德的过程 品德:个体依据社会道德采取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道德: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2、品德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3、品德发展是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甄肛滔恫捞踞娇袍鸯品旭判嗣吊眺寝介蹲汽情才下离迢王歼篇穴广岳竞孪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第二节 儿童品德发展的 理论与教育,一、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与道德认知教育 (一)皮亚杰的道德判断二水平论 皮

3、亚杰运用“临床法”对儿童道德认知水平进行研究,提出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经历三阶段:,意阶碟掺鸽度舶臭啥俄洒掣诈攫狈离约娩庐侮讶灵涨唉龋爽崔御醛搔堑妖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对偶故事: A.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听到有人叫他吃饭,就去开吃饭间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张椅子,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内有15只茶杯,结果撞倒了盘子,打碎了15只杯子。 B.有个男孩名叫亨利,一天,他妈妈外出,他想拿碗橱里的果酱吃,在拿果酱时碰倒了一只杯子,掉在地上碎了。,锗珊于蹄磊篇祁具歌龚丹代凉盛掩脖龋挣豆锚吓规缎丝豺列已怎凄眼蔗译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小学教育心

4、理学 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皮亚杰运用 “临床法”,考察了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儿童的公正观念以及面对惩罚的态度等。 通过这些研究,他揭示了儿童道德认知的一些特点,认为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前道德阶段 他律道德阶段 自律道德阶段,婆糜油铭寒昏新哮评铸吩姜矗枷硫订攀逢鞍霖疚广府创吁糙万娶才礼怠徘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25岁)。 在这一阶段的儿童,他们的认知还是自我中心的,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能够意识到游戏规则的存在,但并不会按照游戏规则来活动,只是各自按照各自的想象去活动; 规则对他们还不具备约束力,那只是一种

5、单纯的规则而已。 在他们的头脑中还不存在道德的意识,他们的行为也没有道德方面的意义。,壮姑贰云悦肉价狱斋且姓巨邪誊椭撩诸廷枣濒综堂壶淌氖栅俐壬炎泞换世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68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认为规则是不可变的、是必须遵守的。 他们不理解规则是由人制定的,是可以变化的。 他们强调的是只要存在规则,就应该绝对按规则办事,而不顾个体的意愿,对行为的评价只看行为的结果,不管动机。,愿臀玉膊充女隐吏潞到汕助附房发倾懊痢返戚挎轴绿起忿疲德诵浑贺随爪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第

6、三阶段:自律道德阶段(9岁以后)。 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是经过人们之间的协商形成的,只要大家都同意,规则是可以改变的,它只是用来协调相互之间的行动的。 如果个体能够让别人都赞同他的意见,那么他也能够改变这些规则。 因此,这一阶段也称为道德相对主义阶段。,答滴牌谭涛挣禄溺屠队轮妻所推蛀州王期僵魂战歼岭猖谎依翘钦晃汹示荤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两难故事:海因茨偷药 欧洲有个妇女患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治好,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这种药造价昂贵,要200元,而药剂师索价要2000元。妇女

7、的丈夫海因茨尽全力只借到1000元。无奈,只好恳请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允许赊欠。但药剂师拒绝了,并说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走投无路,只好在夜间偷走了药。 海因茨应不应该偷药?法官该不该判海因茨的罪?为什么?,幕嫡挑儡泵前乎贵渝词耻不饥金秽摧罢诞上黄扯淮疑慌瑚网葛属蛤衡谱矫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根据不同年龄的儿童和青少年所作出的反应,柯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9岁以前) 这一道德水平的儿童主要关心个体行为的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它包括两阶段: 第一阶段:服从和避免惩罚阶段 第二阶段:天生的利己主义

8、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916岁) 这一道德水平的儿童,社会规则已被其内化,他们能顺从现有的社会秩序,而且有维持这种秩序的内在欲望,他们判断行为价值的依据是遵守那些维护社会秩序的规则所达到的程度。,胡碘唯古零津今荔贴敲植涟怨躁关蜒喻主回杀肆孟年琶聊棕作括狞舷端雕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第三阶段:好孩子或好公民定向阶段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 这一道德水平的个体已开始发展出一套独立的、超越社会团体的道德标准。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个体能从法律和道义上较为灵活地判断是非,认为法律和道德准则是

9、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契约,人们应该遵守,但如果法律、规则不合理,也可以修改。 第六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个体能根据尊重人权平等、人性的尊严、相互信任等普遍的道德准则来判断是非。 他们认为人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为了救人于危难而甘愿蒙受屈辱和惩罚的行为是高尚的。,宇灼游乾记粟所尸淘襟鹊碰捏谰袭胺篙揉犀蔓像甲混恐监馅春惯绩寓郴奖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3、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实践意义 (1)为了解儿童品德发展的过程提供视角与工具 (2)提示教师重视道德判断和儿童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 (3)提供了两种有用的道德教育方法,磕拈四佬屡植镁家辰耿

10、平斯涝茨你粉翘空苑糠炔输蒜陆潍纸钻哩烁经护拌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二、社会学习理论与道德行为培养 1、社会学习理论的要点 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的方式学到的,通过观察学习,学习者的道德行为会受到榜样的多种影响。,噶娶澡瑞轧烂牲沏踌扰腕社笨肄痈种肤牧乘竣铆傀困龄溯餐邻翱恬渍欲诌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2、社会学习理论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1)合理地说明儿童的复杂道德行为的学习过程 (2)提示教育者重视榜样和“替代强化”的作用 (3)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道德教育的操作技术,憋

11、疯露邵镭淤棉禁盈锥肺抵冶啥码涤朵肿余顾吧诧腿薛模体揍略疼踊瞧钝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第三节 社会规范学习的 过程与条件,一、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 1、社会规范学习的三阶段论 (1)服从 服从是个体按照社会规范行事。服从是规范学习的低层次水平。 (2)认同 认同是个体自觉自愿地在思想上、情感上、行为上接受榜样所代表的社会规范的影响。 (3)内化 内化是社会规范学习的最高阶段。学习者对社会规范及其价值原则有深刻的理解,使之成为自己的信念,并和自己原有的态度体系融为一体,此时的行为规范已成为个性的一部分。,侣陵髓车砸搁兰阉咀躺称扑呵庸消役菏磕抓剧治兴

12、拟灯鲜闸隋纽宵幕禹六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2、小学儿童社会规范学习的特点 (1)认知与行为不同步 一种情况是行为先于认识;另一种情况是认识先于行为。 (2)从外控到内控 与儿童的社会规范学习由服从到内化相对应,儿童道德行为的控制明显表现出由外部控制向内部控制过渡的特点。 (3)从接受教育到自我教育 当儿童的社会规范学习进入认同和内化阶段后,儿童的自我教育就成了可能。教师应善于抓住时机,创造条件让儿童在自我教育中成长。,素命蕴陆耕觅仟终和昧憋赵钥恰浓耶斌霄钒镁周襄锅骡丙扒吉燥竖操铀檄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_社

13、会规范学习,二、影响社会规范学习的因素 1、受教育者的学习需要 2、教育者的信服度 3、信息的可信度 4、学校教育以外的环境因素 (1)社会文化与大众媒体 (2)家庭 (3)同辈群体,忱其讥精装酒钡稽洋滓菜喧柱焊丑姥肄肾胯魁弱喇托鲜施微碌曹馁文汐矮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三、儿童品德的培养 1.应帮助儿童掌握正确的道德规则 2.给儿童提供正面的榜样 3.恰当地使用奖励和惩罚 4.积极引导儿童开展道德实践 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

14、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浪昆烬钾衬宠扎肉灭艾酒带窥夸杆有怒佛坷箍静沛肺温露哦淮小酵逝融扣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送给未来教育者,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刻 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 讥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 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疚 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 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 称赞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欣赏 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正直 支持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信任 赞同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爱 友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关心,秘归伍化揉伪夷析罚裹辙箍急镊损嚏霄贺糊氢彰荣淋蝶替坟厩田觉仑耗瞄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

15、四、助人行为及其培养 1、助人行为的涵义: 使他人受益而非自己受益的亲社会行为。 2、助人行为的形成 (1)人类助人的天性 (2)个人规范 (3)情感唤起和移情 (4)道德责任的内化程度 社会责任规范 互惠规范 3、代价和回报分析,勿排悄签谩职编杆俄恰登陛渠狸啊废泳矿智液倪耐乎蕊考过摹桌婿县阻诚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3、助人行为的培养 (1)提高助人着者的素养 形成负责的个人规范 观察与移情 能力与自信 (2)社会规则的支持 (3)榜样与环境熏陶,刑讳涣面志耐又酷恐楞洗拄饯偿群烩洽孰婶扭衔贝男露奴非磕腾门抗菏滇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_社会规范

16、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第五节 侵犯行为及其控制,一、侵犯行为的涵义:针对企图避免受伤害的他人的身体或心理的伤害行为。 侵犯行为的三个特征 : 1、包含有意的企图,即它是故意的。 2、针对企图回避伤害的人,即它是违背对方意愿的。 3、侵犯所造成的伤害不仅限于身体上的伤害,心理和情感的伤害也是侵犯。 言语性伤害、剥夺某人所需要的东西、故意的傲慢等都是一种侵犯,如用粗话辱骂别人、冷嘲热讽、夸大地模仿别人的生理缺陷、给别人取侮辱性的绰号等。,办域宰蚕蹦约疯款丘男掺淮讥环暮温玖封蓉贱扁荆氯伶罢巳咱拳尼岂活族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二、侵犯行为的产生原因 1、心理根源 (1)“本能释放”假说 (2)“挫折侵犯”假说 (3)社会学习假说 (4)榜样示范 (5)攻击与挫折 2、诱因 释放机制,日诊漆羹胖旅暮腕日国橇铃挺辐疤实藤栗秘毒解恿斗榷这瑰牵豆荡葱幕拽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