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语文一轮考点强化训练20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3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696924 上传时间:2017-05-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语文一轮考点强化训练20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3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7语文一轮考点强化训练20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3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7语文一轮考点强化训练20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3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7语文一轮考点强化训练20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3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7语文一轮考点强化训练20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3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语文一轮考点强化训练20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3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语文一轮考点强化训练20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3 Word版含解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点强化训练二十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分析概括(时间:40 分钟)一、(2016江西八所重点高中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 “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功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诵,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功夫今天已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 还是要 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 虽不必 记诵,至少要熟。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辩证的序录中说:“董遇谓读书百遍,而义

2、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 ”至少我们必须在自己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范围之内,作这样的努力。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是如此。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做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博览也须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的乱翻。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 ,已不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的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博览之书虽不必“三复” ,但也 还是要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稍稍熟悉之后,才能“快读” “跳读” 。朱子曾说过: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

3、力,也越来越快。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读书要“虚心” ,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 晓得。 ”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我劝青年朋友们暂且不要信今天从西方搬来的许多意见,说甚么我们的脑子已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必然带着许多“先入之见”来读古人的书, “客观”是不可能的等等昏话。正因为我们有主观,我们读书时才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来求“客观的了解” 。事实证 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虚”

4、和“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 ,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 中国古籍横加“批判” ,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 ,反而更干脆。不过读外国书也还是要谦逊,也还是不能狂妄自大。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 ,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 底物,硬去凿

5、。亦不可先立 说,拿古人意来凑。 ”读书得见书中的“罅缝” ,已是有相当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到的境界。 “硬去 凿” “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应该好好记取朱子这几句话。“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 ,能“发前人所未发” 。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选自悦读,有删节)1(考点题)下列对作者“读中国书的方法和态度”的理解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专精”阅

6、读,就是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功夫,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全部背诵,但至少“三复” ,达到“熟”的程度。B “博览 ”是在“专精”的基础上的扩展阅读,必须配合着自己的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要有目的地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C就态度而言,作者强调要“虚心” ,要静心地读,反复地读,读来读去就不会有“先入之见” ,做到尊重经典的客观内容,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D作者认为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要有“谦逊”的态度,不是不能批判,是不要一开始便狂妄自大,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答案:C解析:“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

7、地步”误解了原文“虚心读书, 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的意思;且误解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不会有先入之见 ”完全否定主观不对。2(考点题)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 ,下列说法完全属于朱熹观点的一项是( )A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B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C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

8、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D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读书百遍或许不能够做到,但是反复读多遍一定是不可少的。答案:C解析:A 项, “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 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是作者的体会。B 项,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出自苏轼的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D 项,是余嘉锡对汉代学者董遇读书方法的看法,不是朱熹的言论。3(考点题)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代学者戴震堪称“专精”读书的典范,他对十三经,除了“疏”不尽记得外,经文与“注”全都能够背诵下来,作者认为现在读书做学问的人必须具备这番基础功夫。B作者认

9、为,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强调读书的第一要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而不是急于横加“批判” 。C鲁迅的话是反封建思想的激愤之词,作者在此引用并不是非议鲁迅,矛头指向的是那些崇尚西洋、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并认为这是一种“创造”的人。D.发现古书的漏洞,不是初学者能达到的境界,在没有达到相当程度之后,切不可不尊重原著而对古书中的漏洞“硬去凿” ;或者“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答案:A解析:“作者认为现在读书做学问的人必须具备这番基础功夫”有误,从原文看,知识 爆炸的现在, 这种功夫今天已不可能。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

10、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 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元杂剧的形成是我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金灭北宋、元灭金的过程,同 时 是北方人民反抗女真贵族、蒙古贵 族的过程。人民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艰苦斗争,要求有战斗性和群众性较强的文艺形式加以表现;而构成戏曲艺术的各种因素到这时已经过长期的酝酿而融为一体

11、。这样,元杂剧就在金院本和说唱诸宫调的基础上,由于现实的要求、群众的爱好,大大扩大了题材和内容,展开了我国戏曲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在元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文人也发生分化。特别是元初,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又没有恢复科举制度,中下层文人的仕进道路大大缩小了,生活水平跟着下降。除了少数依附元朝统治者的官僚外,大多数文人和广大人民同样受到残酷的迫害,因此,他们和人民的关系比较密切。部分文人和民间艺人结合,组成书会。他们一方面学习民间艺术的成就,同时又把自己的才能贡献给杂剧的创作。书会的组织,民间艺人和文人的合作,对元杂剧的兴盛起了推进的作用。宋金元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杂剧的兴盛准备了充裕的物

12、质条件。为适应统治阶级宴乐和广大市民的文化要求,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各种伎艺集中演出的勾栏瓦肆,特别是作为都城的开封、大都、杭州等地更为繁盛。同时,在农村也常常开展戏曲活动,晋南地区现存的舞台、壁画便是很好的证明。节日、 庙会是农村的演出日,一些著名演员也经常到各地作场。这样就保持了戏曲在发展过程中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此外,元朝的疆域广大,交通发达,密切了国际和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北方诸民族乐曲的传播,对杂剧的兴盛也有一定的作用。一般研究者将元杂剧的发展历史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和后期。其分界线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在此之前为元杂剧发展的前期,在此之后为元杂剧

13、发展的后期。前期的元杂剧,是全盛时期,以大都为中心。这一 时期,作家辈出,名作如林。著名的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 远、 杨显之、纪君祥、康进之、李好古、郑廷玉等。著名的作品有窦娥冤单刀会西厢记汉宫秋梧桐雨墙头马上李逵负荆张生煮海潇湘夜雨赵氏孤儿看钱奴等。前期作品反映了元代被压迫人民的愿望,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把批判的矛头对准了元代的“权豪势要” ,提出了元代社会需要解决的许多问题。前期杂剧还塑造了一系列敢于反抗民族压迫的人物形象,特别是杨家将、岳家军等英雄人物,寄托了作家的民族情感。另外,前期的元杂剧还有一大批爱情剧,这些剧作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婚恋观,反映了广大青年男女

14、的普遍愿望,又写了一大批有关娼妓、家庭问题的作品,表达了作家对广大被压迫妇女的关注、同情和赞扬。前期元杂剧还有众多表达故国之思和宣扬神道观念的作品,它们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作家对现实的态度和精神世界。后期作品由于作家离亡国时间较长,社会相对安定,作品对社会干预批判的力度大大地削弱,许多作家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作品说教因素增加,爱情剧作多写儿女缠绵之情,增加了伦理道德色彩。许多文人创作只是模仿前人,照谱填词,所写多为案头之曲,难以演出。后期杂剧在艺术上没有多大的发展,作品或追求语言的华丽典雅,或沿袭前人的旧套,特别是杂剧在南方的生存受到了极大的方言的限制,失去了地利,因而衰落

15、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4(考点题)下列对元杂剧形成及兴盛原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金灭北宋、元灭金,北方人民反抗女真贵族、蒙古贵族的过程中,需要战斗性和群众性较强的文艺形式来表现人民反抗压迫的斗争,元杂剧正符合这一需要。B元初没有恢复科举制度,中下层文人的仕进道路缩小,且大多受到残酷的迫害,促使部分文人和民间艺人结合,组成书会,这一合作推进了元杂剧的兴盛。C元杂剧表演在当时南北各大城市十分繁盛,同时,在农村也常常开展戏曲活动,比如节日、庙会,著名演员也经常到各地作场。D元朝疆域辽阔,交通发达,促进了国际和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北方各民族乐曲的传播促进了元杂剧的兴盛。答案:C

16、解析:这是元杂剧兴盛的现象,并非原因。5(考点题)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元杂剧有两大直接源头金院本和诸宫调,它是一种比较完整的戏剧形式,它的形成是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的结果。B宋金元代城市经济繁荣,因为出现了伎艺汇集的勾栏瓦肆,所以出现了符合统治阶级和广大市民不同层次的文化要求的演出。C元代部分文人一方面学习民间艺术的成就,同时又把自己的才能贡献给杂剧的创作,这也是元杂剧兴盛的原因之一。D元杂剧前期的作品既有批判社会现实的,又有歌颂英雄人物的,还有反映广大青年男女普遍愿望的爱情剧等,种类较多。答案:B解析:因果颠倒,应该是为了适应不同层次的文化要求,才出现了勾栏瓦肆。6(考点题)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杂剧是一种成熟的戏剧,它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医师/药师资格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