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人生经历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9689129 上传时间:2019-01-1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8.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的人生经历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杜甫的人生经历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杜甫的人生经历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杜甫的人生经历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的人生经历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杜甫的人生经历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摘要:杜甫是唐朝著名诗人,他的抒情和叙事诗沉郁顿挫,叙事性强,把敏锐深刻的诗性直觉,投入历史事件和社会情境之中,把事件和情境点化为审美意象,从中体验着民族的生存境遇和天道运行的法则。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 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关键词:杜甫 四个

2、时期 人生经历 儒家思想1、 杜甫的人生经历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2、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

3、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3、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4、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

4、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2、 杜甫的人生经历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杜甫的思想,渊源于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思想使杜甫积极入世,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在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士人读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入仕,即“学而优则仕”。入仕不仅能够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还可以改变 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入仕成为萦绕在

5、士人心头的头等大事。 杜甫在35岁即天宝五年(746年)入长安求官,次年玄宗诏令天下通一艺以上的士人到京就选。杜甫决定参加考试。这是一个以诗赋取士的时代,杜甫对这次考试充满希望,没有想到的是,落入由李林甫操纵的一场骗局,金榜题名指望落空,这次考试无一人及第。元结喻友新唐书李林甫传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一对此均有记载。李林甫害怕草野之士对策时指斥他的奸恶,建议由尚书省长官试问。诗人元结等都去应了试。李林甫却上表称“野无遗贤”。一个全国范围的招贤考试,却连一个人才都选不出来,这在我国考试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这个事件对杜甫的打击是不小的,这等于断绝了杜甫通过科举而进入仕途的想法,但杜甫是一个不肯服输

6、的人,同时又有着“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的宏伟抱负与“忧国忧民无已时,君圣民安死方休 。”杜甫在长安忍受冷嘲热讽,奔走于权贵之门,谒见王公大臣,想找到一条入仕的道路。不管他是怎样的委屈求全,怎样的忍辱负重,“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幸运之神还是不肯光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是杜甫的人生理想的体现。杜甫是一个能够经受得住打击的人。开元二十三年,杜甫从吴越回到了巩县,再到长安去应试。这时他已经自许多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怀抱着扶危济世的愿望。希望能够考中,结果还是落第 了。 这次考场蹭蹬,对杜甫并有没有什么打击。正像后来他安慰别

7、人落第时所写的,不过是“暂蹶霜蹄未为失”(醉行歌)。在晚年写的壮游中对这件事有所记载,应试前杜甫很自负,“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将前代大文学家们全没有放在眼里。但是却“忤下考功第”了。然而,这只是初试锋芒的挫折,他并未气馁得一撅不振,而是很快又振作精神,无论做什么事情,良好的心态很重要。良好的心态是成功必不可少的基石。或许正是因为年轻,杜甫才会有处变不惊、败而不馁的可贵素质。综观杜甫的一生,很容易给人一种认死理的印象,似乎什么时候都是一个倔老头。其实不是。我们看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严公,即严

8、武,曾两度为剑南节度使。文才武略,品性与杜甫相投。宝应元年四月,肃宗死,代宗即位,六月,严武被召,可谓连奉三朝,此时,杜甫赠诗送别。“列郡讴歌”、“三朝出入”,这是杜甫做梦都想着的事,但看开了,也就没什么了。杜甫没有写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的旷达之作,其人生态度也有通达的一面。一个人的一生,总要善于调节自己,要能进能退,能官能民,能贵能贱。总是汲汲于进取不行,弦始终绷得紧紧的,总有崩溃之时。当然,走向其反面也不行。儒、道思想各有所宗。礼记杂记下曰:“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这首重送严

9、公对自己生活的描述,虽有些悲切凄楚,但心态是好的,是正确的,对人生领悟得很透,以至于有归隐田园之意。 其实,杜甫早就有归隐田园之意。“困守长安的十年里,在杜甫的内心或所作的诗作中,主要就交织着两个矛盾的主题:一是积极干求,希望有权位者汲引自己;一是要高蹈避世,去过远离政治的隐逸生活。”杜甫前后两次落第,其性质是不同的。第一次是发挥不佳,属于偶然因素,第二次做了“野无遗贤”阴谋的牺牲品,属于必然因素。困守长安十年,求仕效果一般,尤其还要蒙受一些非亲历者难以想象的屈辱,这对于一个自尊心很强的读书人来说,心理压力不能没有。醉时歌、白丝行、贫交行等作品都是这段时间心理状态的描述。满腹经纶而找不到用武之

10、地,积极进取的济世之志屡屡受挫,苦闷和激愤使杜甫经常萌生退而归隐的念头。应制举落第第二年,杜甫在奉赠韦左承丈二十二韵表示自己“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要去过“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的退隐生活。另外还有重过何氏其五、曲江三章章五句其三、玄都坛歌寄元逸人、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等都流露了隐逸思想。可以用天宝六载(747七)杜甫赴长安应制举的时间为界,将杜甫一生的隐逸思想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杜甫前期的求仙隐逸思想以道家成份为主,原因是受了道教热情很高的道教徒李白的影响,杜甫隐逸的第一步即迈入了炼丹求仙的道家路上。杜甫后期的隐逸思想中道家因素减少,释家思想因素增大,入蜀后诗中流露欲皈依空门的篇目

11、更明显增加,“漂然薄游倦,始与道侣敦”(赠蜀僧间丘师兄),和释子的交往更多了,甘于淡泊不为物役,新到一地,常去寻访当地的高僧,“游寺可终焉”(回棹),往往流连忘返。杜甫退隐思想在陇右诗中表现非常突出。陇右诗作中尽管到处弥漫着悲伤愁苦的色彩,但只要一说隐士和归隐,诗人就会情不自禁地表现出一种深切的向往之情,流露出一股轻松的情致。3、 结语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