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城市发展与经营策略纲要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69687426 上传时间:2019-01-14 格式:PPT 页数:253 大小:6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市城市发展与经营策略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253页
成都市城市发展与经营策略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253页
成都市城市发展与经营策略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253页
成都市城市发展与经营策略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253页
成都市城市发展与经营策略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2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都市城市发展与经营策略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市城市发展与经营策略纲要(2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西部的雄心 一个城市和她的理想,2,大成都城市发展战略转型 策划纲要,王志纲工作室 ,二三年七月,3,俯瞰成都,4,欲策划成都 必先了解中国城市经济格局,5,城镇化中国现行的重要国策之一,纳瑟姆曲线城市化水平在30%至70%之间,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纳瑟姆曲线,6,城镇化中国现行的重要国策之一,城镇化已经成为了中国现行重要国策之一: 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促进中国经济的稳定和整体均衡发展。,7,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城市格局正在重新洗牌。,城镇化中国现行的重要国策之一,城市经营中国每个城市领导面前的必答题,城市经营支撑体系示意图,9,中国城市经济发展格

2、局,未来十年内,在中国经济版图上将形成九大城市圈,包括: 分布于东南部沿海地区的: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辽宁、山东、吉黑 六大城市圈; 分布于长江流域经济带上的成渝、大武汉、苏西皖南 三大城市圈;,10,中国城市经济发展格局图,目前能称得上“城市圈”的地区只有三个:京津唐城市圈、长三角城市圈、珠三角城市圈 。 这三个城市圈,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起步最早、发展最成熟、最具规模化的地区,在相当长时期内,仍将担负中国城市化领头羊的角色。,11,中国经济张弓搭箭,三大城市经济圈已经为中国的经济形成了坚固的基础,犹如一支长弓,而长江流域经济带则犹如一支利箭,张弓搭箭,确定了中国经济整体均衡发展的格局。,

3、12,中国城市经济发展格局图,?,长江流域经济带,西部的致动点、发力点“1”在哪里?,中国经济张弓搭箭,13,中国经济张弓搭箭,纵观整个中国经济格局,东南沿海地区新城市经济圈的形成只是锦上添花。 中国要实现整体均衡发展,关键在中西部的崛起,在于城市特别是大规模城市经济圈的拉动,这无疑于雪中送炭。 在这个引弦蓄势的格局上,幅员广袤、发展滞后的西部亟需中心城市作为发力点!,14,中国城市经济的新格局呼之欲出,3+1,15,中国城市经济的新格局呼之欲出,“3+1”格局的“1”,只可能出现在西部! 这是历史给予的一个巨大的天时!,16,成渝城市圈的战略地位,在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背景下,成渝城市圈的战

4、略地位凸显: 西部地区唯一形成城市经济圈的区域 长江经济带的起点,西部城市轴的中心 北拉西北,南带西南,东联华中,西引西藏,17,成渝城市圈的战略地位,经济发达 重庆与成都的经济总量占西部12省市区的1/4。 市场潜力巨大 成渝城市圈的人口总数超过6000万,2002年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473亿元,是西部地区最大的消费市场。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 长江航运、铁路、高速公路、航空设施相当发达,成、渝都是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18,成渝城市圈的战略地位,成渝城市圈在经济总量上远大于可能形成的大武汉城市圈; 在战略地位上更强于沿海地区可能形成的辽宁、山东、吉黑、苏西皖南四大新生城市圈。,19,

5、以重庆和成都为两极的 长江上游(成渝)城市圈 最有可能成为: 启动西部大发展的龙头 取得进入“3+1”格局的入场券,关于成都战略目标的思考,20,问题在于成渝城市圈只具备形态松散的雏形, 之间没有形成紧密的竞合关系。 各自为政的格局导致: 有城市群落,但没有真正意义的城市圈! 成渝城市群缺乏类似京沪穗这样的 区域中心城市!,关于成都战略目标的思考,21,面临这个巨大的机遇 在成渝城市圈中 成都扮演的角色是什么?,22,成都和重庆质地迥异的双城,现在还仅仅处于松散联系的状态,并没有真正形成竞合关系。,成渝城市圈中的双极,23,成都与重庆主要数据比较(2002年),24,成都与重庆城市竞争力排位比

6、较(2002年),25,重庆市与成都平原经济区对比分析 (2001年),26,成渝论剑,宏观经济上成都与重庆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正在缩小,重庆的工业值依然大大领先于成都,但是在居民生活水平方面,成都比整个重庆发展水平高一个台阶; 城市定位上趋同性:都是“三中心两枢纽”,重庆还多“一基地”; 经济增长动力上成都依靠内部消费需求形成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重庆则是依靠大规模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成都与重庆相比具有更大的投入产出比;,27,成渝论剑,吸引力重点重庆凭借工业产业链在外向性生产方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成都的出口加工起步早,凭借腹地资源和人才优势,能吸引市场和区域性的开发资金; 直接经济腹地成都无论

7、在经济总量、人口总量及社会发展水平来说,都比重庆经济腹地有很大的优势; 外向度上两市共同存在的问题都是外向型经济发展严重不足,占GDP的比重太低。,28,成渝论剑,总体而言,从城市都市区范围内来看,重庆在经济总量和吸引投资等方面都强于成都; 但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以成都为核心的成都平原在城市化水平、经济实力、市场规模等方面无疑都优胜于重庆市; 从这一角度看,成都已具备了成渝城市圈中的某些竞争优势,为成都打造经济圈中的区域中心城市建立了基础。,29,西部雄心,一个人的行为选择,取决于他的目标; 一个城市应对新时代的对策, 取决于它的领导人的抱负。,30,西部雄心,欲成为“3+1”之“1” 必

8、争西部之先 欲争西部之先 必争巴蜀之首,31,我们认为 成都市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的战略目标应当是: 建设成渝城市圈的区域中心城市 推进“3+1”格局的真正形成!,西部雄心,32,由此,我们必须以新的战略目标考量成都的定位。 国务院(1993年):“三中心两枢纽”; 上届市委市政府:“西部战略高地”目标。 在这些战略的指导下 成都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西部雄心,33,成都危机,当新的战略目标浮出水面 从追求“1”的龙头地位的新视角来审视成都 以下问题不得不重新慎重思考 八问成都,34,问题一: 成都的发展应该立足于什么层面、用什么眼光来进行考量? 是中国,是西部,或者西南,还是巴蜀?,八问成都,3

9、5,问题二: 面对西部诸强的战略趋同,成都如何寻找自己独特发展之路? 以前提出的战略定位使成都的发展方向、特色模糊,淹没于西部诸强(特别是重庆)群雄并起的竞争中,不具备唯一性、权威性和排它性。,八问成都,36,八问成都,战略定位的趋同,还导致了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模式的同质化、城市扩张模式与竞争模式的同质化,共同争夺有限资源,形成恶性竞争。,37,几大城市提出的战略定位比较,38,八问成都,问题三: 在成渝城市圈里,成都如何与重庆互动? 与重庆的关系仅单纯限于同质竞争层面,双城的定位趋同,导致产业上无法形成互动和互补,互相不服气,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竞合关系。,39,八问成都,问题四: 成都如何发挥

10、中心城市优势,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推进成都平原城市经济圈的形成? “大成都”西部最有可能出现的平原城市经济群。但成都未能发挥自身的规模优势和中心城市幅射力,有效整合周边中小城市的经济资源,形成区域分工协作体系,反而与这些城市也形成了同质化的竞争。,40,八问成都,问题五: “成都要跨越”,只靠“工业挑大梁”、“带一促三”就能使成都超越同构竞争,脱颖而出? 在传统制造竞争中,重庆基础雄厚,先拔头筹,占领了西部第二产业的制高点。成都要想在工业规模上取得超越性的竞争优势,不仅代价高昂,而且短期内难以实现 。 成都市支柱产业不明显,拳头产品不突出。产业经济分散,未能把握新型现代产业的发展态势,充分挖

11、掘自己的稀缺资源,打造核心的竞争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和产业特色。,41,八问成都,在单一工业化这条路上走下去,成都将长期局限于与西部诸强,特别是重庆的竞争中无法超越,即使在未来规模上可能取得一定的优势,也难以成为区域经济的领跑者,更惶论领导西部诸强与中部、甚至东部群雄一争短长。,42,八问成都,问题六: 如何增加成都的外向度、增强商务价值,提高城市辐射集聚能力? 成都经济形态的内向度比较高,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主要是依靠内部消费需求形成的;这使得成都相当多的产业都陷入低成本内部竞争的恶性循环之中;,43,八问成都,问题六: 如何增加成都的外向度、增强商务价值,提高城市辐射集聚能力? 外向

12、度不足直接导致低商业价值。只有增加外向度,使成都的产业经济跨入更大的市场空间,才能使成都增值。,44,八问成都,问题七: 城市空间的既功能重叠又分散,没有明晰的产业格局指导规划,如何适应跨越式发展的要求? 成都市中心城区过于密集,多种现代服务功能重叠在一个狭小的老城区内,制约了成都作为特大中心城市对区域发展的聚合和辐射功能的发挥;,45,八问成都,成都城市空间格局是单核模式的发展,中心区重叠了大部分城市核心功能。传统城市风貌丧失殆尽; 未能以建立产业增长极的思路指导城市规划,产业布局各区县各自为政;功能分散重复。 新城的发展,城市体系的建立缺乏“动力引擎”,未能把真正具有“中心” 作用的城市功

13、能释放出来,去整合周边城市的资源,这使西部唯一的平原城市群优势无法发挥。,46,八问成都,问题八: 成都的独特优势和比较优势是什么? 成都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成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那里? 成都具有独特的人文个性和独有的历史文化传承,如何使之成为城市的经济的发展内在驱动力?,47,以上问题集聚的根源就在于 成 都 失 位! 成都战略失位,致使产业的发展与城市的扩张无章可循,这种状况持续下去,不仅无法发挥成都真正的魅力和特色,势必更进一步加剧重庆直辖后成都领导地位的沦丧与中心功能的模糊,最终将导致成都经济地位的进一步下降。,因此,要策划成都,我们还需要 站得更高一点,看得更远一点!,49,成都发

14、展的天时、地利、人和,成都城市发展战略选择,50,天时 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发生根本性转变,一夜之间,中国从短缺经济阶段进入过剩经济阶段,实质是中国产业经济结构性生产过剩的表现。 这一变化是显见的,但其引起的,更深层次的变化却意义深远,51,天时 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发生根本性转变,区域经济增长模式悄然转型,内向型消费拉动模式,外向型投资拉动模式,52,天时 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发生根本性转变,投资导向悄然转变,53,天时 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发生根本性转变,决定城市发展的动力因子悄然转化,54,区域需求决定城市价值,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区域城市间的竞争关系,已转化为互为依存、唇齿相依的联动发展关系,城市

15、价值和地位取决于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影响和作用,及周边城市对它的依存度。,55,消费规模决定经济规模,在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今天,城市的经济规模不再取决于城市的生产能力,而在于城市能聚合多大的市场需求,创造多大的消费市场。,56,要素流通决定城市能量,城市的辐射能量主要体现于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物质流等经济要素的流动速度和流动量。,57,特色功能决定区域关系,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浪潮下,城市功能开始分化,形成了各具特色、层次分明的区域中心、区域副中心、专业功能的城市体系。 一个城市的区位、环境、资源、人文与产业方面的个性,决定了她独特的城市功能,这又更进一步决定了她在区域经济关系

16、中扮演的角色。,58,聚合能力决定城市地位,城市的领导地位首先取决于它的经济影响力。 城市地位更多的取决于城市经济影响力,即对外的经济辐射和集聚能力。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政治力量在支配资源方面的比重下降。,59,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 正在发生意义深远的改变,区域中心城市的六大功能: 信息中心、集散中心、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创新中心; 生产中心,随着经济发展和后工业时代到来,区域中心城市的生产功能正在弱化,生产基地出现扩散和外移的趋势。,60,城市(区域) 竞争战略转型将是大势所趋 成都的产业结构调整已时不我待!,61,爱尔兰的启示,一个跨越式发展的奇迹 在上世纪70年代前,爱尔兰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非常贫困的国家。 到80年代,爱尔兰看到了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前景,主动进行结构调整,新的战略定位为发展成为一个新的信息流中心,包括保险业结算业务、北美到欧洲的电话业务、各个银行间的清算业务以及IT、软件科技业务等。,62,爱尔兰的启示,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