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增养殖学绪论(研究生)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69681102 上传时间:2019-01-14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4.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贝类增养殖学绪论(研究生)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贝类增养殖学绪论(研究生)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贝类增养殖学绪论(研究生)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贝类增养殖学绪论(研究生)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贝类增养殖学绪论(研究生)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贝类增养殖学绪论(研究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贝类增养殖学绪论(研究生)(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贝类增养殖学,郝 振 林 水产与生命学院 84762695,绪 论,贝类养殖生物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内容 贝类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贝类养殖概况 贝类养殖的发展趋势,贝类养殖生物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内容,性质:是研究贝类养殖生物的生物学原理和 生产技术的一门应用科学。 任务:1.运用科学技术为贝类养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措施 2.解决贝类养殖生物学原理和生产中的问题 3.总结先进经验提高水平,推广应用于生产 研究内容:研究海洋经济贝类的分布、繁殖、生长规律;种群数量变动与环境的关系;苗种生产和养殖生物技术;种质改良,贝类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1.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足人

2、民生活的需求 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海水养殖中占有重要地位,2.作用,改善居民膳食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 开发利用海洋,拓展就业门路,提高渔民收入 增加国民经济收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保障食粮安全,3.贝类的经济价值,食用价值: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含有高蛋白,低脂肪,必须氨基酸,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等 观赏价值:种类多,贝壳形态各异,色彩绚丽;珍珠饰品;贝雕工艺 药用价值:滋补强身;名贵药材;防心脑血管病,抗衰老,抗癌 饲料:低质贝可做饵料和饲料添加剂 工业原料:烧石灰,高标号水泥的配料 采苗用:紫菜丝状体培养基,牡蛎采苗等,贝类养殖概况,1.发展史 历史

3、悠久:汉朝已有牡蛎养殖的记载;明朝郑鸿图著业蛎考已有较系统记载 旧中国:浅海滩涂没很好开发利用 新中国成立后真正得到发展,近20年飞跃发展。建国时产量约1万吨,现在达几千万吨 经历了四个阶段: 1950-1959 初步发展阶段 1960-1969 曲折徘徊阶段 1970-1976 曲折上升阶段 1977年以后 蓬勃发展阶段,2010年总产量5350万吨,海水贝类总产量1,108万吨,占海水养殖总产量的74.7%;2011年海水贝类总产量为1,154万吨,占海水养殖总产量的74.4%,其中扇贝产量135万吨,占海水养殖贝类总产量的11.7%.,2.贝类养殖种类,传统四大贝类:蛎、蛤、蛏、蚶 七十

4、年代贻贝养殖发展成为大宗产品 八十年代扇贝养殖大发展 现在已发展到珍品与大宗产品结合,产量与产值并重的阶段。种类增加到40余种,牡蛎 贻贝,蛤仔 文蛤,缢蛏 竹蛏,泥蚶 魁蚶,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虾夷扇贝 Patinopecten yesoensis,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皱纹盘鲍 杂色鲍 副杂色鲍(九孔),3.科技发展促进了贝类养殖的发展,科技进步使贝类养殖技术得到提高和发展 贝类苗种生产技术的开发和确立,为养殖生物提供了苗种来源 新养殖生物种的开发利用,提高了产量和经济效益,丰富了养殖生物种类 生物

5、技术的发展和引进,为种质改良和育种奠定了基础,贝类养殖发展趋势,开发新的养殖生物品种,增加养殖种类扩大生产 导入和发展新技术,改良种质,培育新品种,第一章贝类养殖的环境条件,1.浅海与潮间带 浅海:一般指水深0200米以内 目前养殖生物仅利用水深30、40米以内的沿岸浅海区域,该海域也是大多数经济贝类的生活区和筏式养殖区 滩涂:泥、泥砂、砂底,较平坦的潮间带 滩涂贝类的生活区和养殖生物区,潮间带,海岸带的涨潮被海水淹没,退潮露出的区域。分为三个区 高潮区:大潮高潮线与小潮高潮线之间 中潮区:小潮高潮线与小潮低潮线之间 低潮区:小潮低潮线与大潮低潮线之间,2.海水的理化性质,(1)潮汐、波浪与海

6、流 潮汐:月球引力作用,引起的海水涨退运动现象。与滩涂贝类的生活密切相关 波浪:受风力作用,海面上泛起的浪。台风时破坏性很强 海流:由温度、密度、潮汐造成的水流。对贝类的生活、营养来源、环境、幼虫的分布等都有重要意义 如:暖流 寒流 上升流 潮流等,(2)温度,贝类是变温动物,新陈代谢水平低 北方冬季寒冷,冻冰能导致贝类冻伤、冻死 南方夏季酷热,能造成贝类蛋白质凝固死亡 每种贝都有一个最高、最低和适温范围。适温范围内代谢正常、旺盛;超出适温范围,正常的新陈代谢受破坏。最适范围是生长、繁殖最佳温度 广温性与狭温性 温度的变化还影响浮游生物的繁殖与生长;有机物的分解;气体含量和pH值变化;间接影响

7、贝类的生活与生长,(3)盐度,外海海水盐度约为35 近海海水盐度约为31 河口附近海水的盐度约1025 贝类是变渗透压动物 广盐性与狭盐性 贝类有适盐范围。超出该范围影响贝类的正常代谢;影响附着、鳃纤毛运动、心脏跳动等 盐度突然大幅度下降,能造成贝类大批死亡,(4)营养盐,营养盐是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必要物质 浮游植物是贝类的饵料基础 浮游植物所需营养盐:氮、磷、硅、铁、锰、钾、硫、钙 海水中氮、磷少到一定程度,光合作用无法进行 海区肥瘦以总氮量衡量:肥区大于0.1mg/L;瘦区小于0.01mg/L 营养盐来源:生物尸体分解、河流、降雨等,(5)水质,1)pH值:海水的范围7.58.6, 外海7

8、.98.2 pH值的变化是检验海水污染的化学指标之一 酸碱度的变化影响贝壳的形成和贝类心脏的跳动,2)溶解氧,海水中的溶解氧是空气的3% 来源:水界面氧气的溶入,海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 耗氧:海水中动物的呼吸(贝类的耗氧比游泳动物低的多);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海水中严重缺氧时,可导致贝类死亡,3)硫化氢,硫化氢对贝类有毒害作用 文蛤在硫化氢2.27mg/L工业污染海水中就会死亡;牡蛎在0.77g/L时停止呼吸 夏季高温期,底质中硫化物多时,细菌繁生。腐败分解产生大量硫化氢 硫化氢消耗水中溶解氧进行分解,形成胶体硫,使海底附近的海水呈无氧状态,影响贝类的生存与生长 4)金属离子,农药,洗涤剂,有机物

9、都对贝类有影响。养殖海区要避免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污染。达到水质标准,无公害食品 海水养殖水质标准 NY5052-2001,NY5052-2001(续),3.底质,浅海滩涂的底质与贝类的分布有密切关系 泥底:缢蛏,泥蚶 泥砂底:蛤仔,青蛤 砂泥底:蛤仔,海螂 砂底:文蛤,中国蛤蜊 沙砾底:扇贝 岩礁底:鲍,栉孔扇贝,底质的颗粒名称与粒径,4.生物环境,(1)食物链 (2)饵料生物 (3)敌害生物,食物链金字塔,大型、凶猛肉食性动物,小型肉食性动物,浮游动物 滤食、草食性动物,浮游植物 藻类,(2)饵料生物,浮游植物:双壳类的主要食物,主要是硅藻。双壳类摄食的种类100多种 浮游动物:小型浮游动物,

10、贝类、甲壳类的幼体,是双壳类的食物 底栖硅藻:鲍、螺类的饵料 大型藻类:褐藻、红藻、绿藻,鲍、螺类的饵料,贝类饵料中常见的硅藻类,(3)敌害生物,鱼类:鲨、鳐、魨、鲷、海鳗、海鲫等 肉食性螺类:红螺、玉螺、荔枝螺、蛞蝓等 蟹类:日本蟳、青蟹、梭子蟹等 棘皮动物:海盤车、海星等 头足类:真蛸、长蛸、短蛸 附着物:藤壶、海鞘、苔藓虫、海绵、龙介虫、贻贝、牡蛎等 寄生生物:蟹奴、贝肠蚤、绿蛎舟硅藻、凿贝才女虫、短口螺、牛首吸虫的尾蚴(寄生珠母贝) 涡虫:姜片虫 赤潮:甲藻类、旋环藻、复环藻、夜光虫、角藻,肉食性螺类,蟹类,章鱼类,赤 潮,赤潮是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

11、件下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通常水体颜色因赤潮生物的数量、种类而呈红、黄、绿和褐色等。 赤潮虽然自古就有,但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水体污染日益加重,赤潮也日趋严重。我国自1933年首次报道以来,至1994年共有194次较大规模的赤潮,其中60年代以前只有4次,1990年后则有157起。,2004年我国海域共发现赤潮96次,其中渤海12次,黄海13次,东海53次,南海18次,累计面积约26,630平方公里,较上年增加约12,080平方公里。有毒赤潮生物引发的赤潮20余次,面积约7,000平方公里。主要有毒赤潮生物为米氏凯伦藻、棕囊藻等。,赤潮卫星遥感解析图,

12、赤潮危害贝类养殖区,硅藻类引起的赤潮,夜光藻,赤潮生物,异弯藻,赤潮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种海洋浮游藻中,大约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赤潮藻中的“藻毒素”通过食物链,在贝类和鱼类的身体里累积,人类误食以后轻则中毒,重则死亡。 赤潮毒素又称为“贝类毒素”。根据人体的中毒症状,又分为麻痹性贝毒(PSP)、腹泻性贝毒(DSP)、健忘性贝毒(ASP)、神经性贝毒(NSP)、西加鱼毒等许多种。近年来,还不断有新的毒素及其成分被发现。贝类毒素是目前已知的最毒有机化合物,目前确定有10余种贝毒其毒素比眼镜蛇毒素高80倍。,麻痹性贝毒是所有赤潮毒素中最重要、最多见的一类毒素,目前尚无药可救。人类误食含有麻痹性毒素的贝类5至30分钟内,轻者嘴唇周围有刺痛感和麻木感,逐渐扩展到脸部和颈部,手指和脚趾也有刺痛感,并伴有头痛、眩晕、恶心等;重者语无伦次,出现失语症,刺痛感扩展到双臂和双脚,手足僵硬,运动失调,全身虚弱无力,呼吸出现困难,心跳加快;病危者,肌肉麻痹,呼吸明显地出现困难,感觉窒息,在缺氧的情况下,24小时内就会死亡。 据统计,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已经有600人因误食有毒的贝类而中毒,其中29人死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