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讲座第二讲《论语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69680978 上传时间:2019-01-14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431.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经典讲座第二讲《论语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国学经典讲座第二讲《论语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国学经典讲座第二讲《论语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国学经典讲座第二讲《论语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国学经典讲座第二讲《论语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学经典讲座第二讲《论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经典讲座第二讲《论语(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 学 经 典 讲 座,第二讲:论语解读,在所有的“经”中,论语是根本: 儒家创始人孔丘的言论 “十三经”莫不与孔子思想相关,二、论语解读,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十三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 赵普宋初两为相,人言普所读者止论语,宋太宗问普,普答道: “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赵普,宋初杰出的政治家,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两朝宰相,是赵匡胤“黄袍加身”的预谋者、“杯酒释兵权”的导演者。 论语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半部论语何以平天下?又何以治天下呢?,关于论语,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

2、子。 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论语要解决的正是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问题。,论语与儒家思想的核心仁,1.学而篇: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颜渊篇: 颜渊、樊迟、仲弓等弟子向孔子问仁,孔子的答案有:“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爱人”;“居处 恭

3、,执事敬,与人忠”;“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 怨”。,3.学而篇:“巧言令色,鲜矣仁!” 4.八佾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5.雍也篇:“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子路篇:“刚毅、木讷,近仁。”,“仁”既是儒家的最高价值标准,又是儒家的基础性的概念,又是儒家的一个包容性的概念。 一、笃实。“巧言令色,鲜矣仁”;“刚毅、木讷近仁”。 二、庄重、敬畏。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三、自律、慎独。“克己复礼”;“己所

4、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四、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关键词,克己复礼 爱人 孝弟(悌),克己复礼,克己:约束自己,克制自我的私欲; 礼: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礼仪。 孔子所谓的“礼”为周礼,即相传周公旦“制礼作乐”的仪礼,是西周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是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 复礼,即回复到周礼。 如果人们都能够依礼行事、非礼不行,就会在不知不觉之间提升自己的人格而成为一个“仁者”。,爱人,儒家学说中的“仁”,即“爱人”,实际上是在讲“二人”之间的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妇等。 “事父母能竭

5、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孝弟(悌),孝弟(悌): 慈与孝,父子关系;弟(悌),兄弟关系; 孝:子对父。尽心奉养并顺从。父慈子孝 弟:弟对兄。敬爱兄长。兄爱弟敬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仁人”?作为个体,怎样才能做到“仁”?“仁”在日常行为中是如何体现的呢?,关于“修身”,对己 自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实践)乎?” (学而篇)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关于“修身”,对己 言与行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三思而后行。

6、” (八佾篇)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宪问篇)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卫灵公篇),关于“修身”,对己 仁、义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 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述而篇) “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篇),关于“修身”,对己 “君子不忧不惧。”(“无疚”)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颜渊篇)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篇) “过犹不

7、及。” (先进篇),关于“修身”,对己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 矣。”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 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 义。”(季氏篇),对人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为政篇)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八佾篇)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颜渊篇) “以直(公正、正直)报怨,以德报德。”(宪问篇),关于“修身”,关于“修身”

8、,对人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篇)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宪问篇)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卫灵公篇),对人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颜渊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卫灵公篇)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宽恕 ),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季氏

9、篇),关于“为学”,时礼崩乐坏 学习内容 诗书礼易乐春秋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篇) 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儒家认为,诗、礼、乐三者是教化民众的基础或者说三种载体与手段,“兴於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谓是儒家的教育思想的概括。 诗、礼、乐的“兴”、“立”、“成”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一个人学习发展的过程规律,是一个人从初始立身到教化影响他人的过程。,关于“为学”,学习内容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篇) “志于道”,就是立志要高远。“朝闻道,夕死可矣”。 “据于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道德的行为开始。思想是志于道,行为是依据

10、德行。 “依于仁”,仁有体有用,仁的体是内心的修养,表现于外用则是爱人爱物。“依于仁”,是依傍于仁,也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在于对人对物有没有爱心。 “游于艺”,“依于仁”然后才能“游于艺”。“游于艺”的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 “志于道,据于德”是精神思想层面;“依于仁,游于艺”是行为处世的准绳。,关于“为学”,学习内容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篇) 兴:孔安国注:“兴,引譬连类。”朱熹注:“感发意志。”即诗是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 “观”:郑玄注:“观风俗之盛衰。”朱

11、熹注:“考见得失”,即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的政治的得失; “群”: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和而不流。”即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提高修养; “怨”:孔安国注:“怨刺上政。”即诗可以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情。,关于“为学”,“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篇)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八佾篇),关于“为学”,学习内容 “不学礼,无以立。” (尧曰篇) “礼之用,和为贵。”(学而篇)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害怕,畏惧),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泰伯篇)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亦可以弗畔矣夫!” (雍也

12、篇) 礼即是社会的规则、仪式、制度,学礼守礼,从具体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严格地遵守礼的规定,才能克己复礼,以正其身,是为立也。,关于“为学”,学习内容 “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纵)之,纯(纯正)如也,皦(明)如也,绎(绵长)如也,以成。”(律吕相应,八音相随,归于雅正。)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八佾篇)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述而篇) 乐在于创造,是建立在诗的感性和礼的理性基础之上的升华,是二者相互融合于人的产物。贤达之人所奏之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以乐是人性的最好的体现。,关于“为学”,学习方法

13、“学而时习(实践)之,不亦说乎?” (学而篇)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篇)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公冶长篇)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述而篇),学习方法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篇)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季氏篇)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篇)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篇),关于

14、“为学”,关于“为政”,无为而治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吾与点也”。先进篇) “无为而治矣。” (卫灵公篇)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氏篇),关于“为政”,文教德化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型),民免而无耻;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篇) “修己以安百姓。” (宪问篇) “近者说(悦),远者来。” (子路篇)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季氏篇)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冶长篇 ),关

15、于“为政”,施政原则 “举直错(置)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子路篇)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路篇)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八佾篇) “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学而篇),为政之道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篇)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 从。” (子路篇)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子路篇)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宪问篇) “君

16、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八佾篇),关于“为政”,关于“为政”,为政之道 “其行己也恭(谦虚),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 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篇) “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篇) “邦有道,危(正直)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谦卑)。”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君子思不出其位。” (宪问篇),论语以最简练的语言、最朴素的道理告诉人们,应该如何修养个人品德,怎样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其最终的目的是要达到人类的和谐,社会的有序。千百年来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思想和行为方式。 与先秦诸子百家一样,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是礼崩乐坏社会环境下重建社会秩序的美好愿望,也是乱世的先觉者希望社会和谐、百姓安乐的构想。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