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之幼儿》ppt课件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9636056 上传时间:2019-01-14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556.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之幼儿》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发展心理学之幼儿》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发展心理学之幼儿》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发展心理学之幼儿》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发展心理学之幼儿》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之幼儿》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之幼儿》ppt课件(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幼儿心理的发展,(36、7岁),第一节 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一. 大脑结构的发展 脑重:375%;7成人 皮层结构: 脑电波: 二. 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第二节 幼儿的游戏,一. 游戏的理论 早期的传统理论 精力过剩论:席勒斯宾塞 娱乐放松说:拉扎鲁斯 种族复演说:霍尔 生活预备说:格罗斯,第二节 幼儿的游戏,当代游戏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艾里克森 弗:发泄论;艾:掌握论 认知动力说:皮亚杰 游戏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 学习理论:桑代克 游戏是一种学习行为,受社会文化影响。,第二节 幼儿的游戏,二. 游戏的种类 按游戏的目的性分: 创造性游戏;教学游戏;活动性游戏 按社会性发展分: 无

2、所用心的行为;旁观者行为;独自一人的游戏; 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按认知发展阶段分: 练习游戏;象征游戏;规则游戏,第二节 幼儿的游戏,三. 儿童游戏的发展 婴儿的游戏特点 1岁以内,成人婴儿游戏 2岁,实物的功用性游戏 末期,模仿性游戏 幼儿的游戏特点象征性假装游戏 有现实的替代物 活动与操作与人们的有目的的行为类似 其动机在活动过程 具有想象的特点 具有概括性 儿童的游戏特点规则性游戏 情境和角色内隐 规则外显,第二节 幼儿的游戏,四. 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 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 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验创造性能力 培养健全人格 增强体质

3、,第三节 幼儿言语的发展,一. 词汇的发展 词汇数量迅速增加 词汇增加最快时期(100073%173049.3%258337.9%3462) 词汇范围日益扩大 类别(实词、虚词); 内容(面广、抽象性概括性 ); 性质(积极 、消极) 词义逐渐确切和加深 趋势: 词性:具体一般 词义:具体一般,第三节 幼儿言语的发展,二. 基本语法结构的掌握 语句的发展 句型从简单到复杂 句子结构和词性从混沌一体到逐渐分化 句子结构从松散到逐步严谨 句子结构由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和灵活,第三节 幼儿言语的发展,二. 基本语法结构的掌握 语句的理解 常见理解策略: “事件可能性策略” “词序策略” 非语言策略,

4、第三节 幼儿言语的发展,三. 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对话言语逐渐过渡到独白言语 从情境性言语过渡到连贯性言语 讲述的逻辑性逐渐提高 逐渐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 口吃,第四节 幼儿认知的发展,主要特点 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占主导地位 抽象逻辑性和随意性初步发展 影响因素 大脑结构和内抑制机能的发展 言语和实践活动的发展,第四节 幼儿认知的发展,一. 记忆的发展 量方面的变化 保持时间逐渐延长 1岁 2岁 3岁 4岁 7岁 再认 几天 几周 几个月 一年 三年 再现 几天 几周 几个月 1-2年 容量逐渐扩大 记忆广度 记忆范围,第四节 幼儿认知的发展,质方面的变化 记忆态度的形成 内涵:记忆的目的和意

5、图 3岁:有意记忆出现 记忆内容扩大 内涵:记忆材料的形式和性质 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忆 语词记忆:,第四节 幼儿认知的发展,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 记得快忘得快 幼儿期健忘 记忆不精确 完整性差 容易混淆 无意识记效果好 形象记忆占优势 较多运用机械记忆,第四节 幼儿认知的发展,二、思维的发展 (一)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的研究,第四节 幼儿认知的发展,(二)幼儿思维的特点: 具体形象性是主要特点 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第四节 幼儿认知的发展,皮亚杰“三山实验” 从自己的立场、观点认识事物,而不太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 表

6、现: 不可逆性 绝对性拟人化或泛灵论 过渡性,第四节 幼儿认知的发展,皮亚杰“守恒实验” 典型守恒实验 数目守恒 长度守恒 液体质量守恒 面积守恒 体积守恒 重量守恒,第四节 幼儿认知的发展,液体守恒实验图示:,基本原理:空间距离改变,数目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 向儿童呈现() A A B B 问儿童:两排珠子一样多?不一样多? “B行多(不守恒)” “一样多(守恒)”,数目守恒(67岁),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 向儿童呈现() A与B一样大小 B球变了 A B A B 问儿童:两个球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 “B更大” (不守恒) “一样大” (守恒)

7、,物质守恒(78岁),长度守恒(78岁),基本原理:不管一根线段或棒在形状或空间安排上有何变化,长度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 向儿童呈现() A A B B 问儿童:两根棒一样长还是不一样长? “B更长”或“A更长”(不守恒) “一样长” (守恒),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 向儿童呈现() A B 问儿童:两张图上的表面积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 “B更大” (不守恒) “一样大” (守恒),面积守恒(89岁),重量守恒(910岁),基本原理:不管形状如何改变,客体的重量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 向儿童呈现() A 两块叠在一起 B 两块分放两边 问儿童:两

8、堆东西是一样重,还是不一样重? “A更重” (不守恒) “一样重” (守恒),基本原理:不管放入水中的东西形状如何改变,杯中水的体积不变 向儿童呈现() 向儿童呈现() 两颗球放入杯中,杯中水的数 将橡皮泥球B改变形状, 量是一样的,儿童看到水平面 准备放入水中 上升到一样的高度。 A B A B 问儿童:若将B放入杯子中,水平面会高出A杯? 一样高?低于A杯? “高一些”或“低一些” (不守恒) “一样高” (守恒),体积守恒(1213岁),第四节 幼儿认知的发展,(三)幼儿概念的掌握 儿童掌握概念的方式 内涵: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 概念的获得: 通过实例

9、 通过语言理解 幼儿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 以掌握具体概念为主,向掌握抽象概念发展 概念的内涵往往不精确,外延也不恰当,第四节 幼儿认知的发展,(四)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发展 幼儿推理能力的发展 幼儿推理的表现: 抽象概括性差 逻辑性差 自觉性差 幼儿的归纳推理 内涵: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通过考察个别事物或现象具有某种属性,进而推导出该类事物或现象普遍具有该属性。 幼儿:“转导推理”,第四节 幼儿认知的发展,(四)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发展 演绎推理 内涵: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 小学生演绎推理的表现水平: 自由联想型 重复前提型 实际理由型 命题演绎型 类比推理 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发现和应用,某种程度上

10、属于归纳推理,第五节 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一. 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概念的发展 身体;行动;心理活动 自我评价的发展 依赖成人;带有主观情绪性;受认知水平影响 自我情绪的发展 自尊 自我控制的发展,第五节 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二. 幼儿道德行为的发展 幼儿的攻击行为 种类: 敌意性攻击行为 工具性攻击行为 发展: 1岁:出现 2岁:冲突 幼儿期:4岁为界 表现方式:身体动作 攻击性质:工具性攻击 特点:以事为中心,男多于女,第五节 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二. 幼儿道德行为的发展 幼儿的攻击行为 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生态学理论 新行为主义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信息加工理论,第五节 个性和社会性的

11、发展,二. 幼儿道德行为的发展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发展历程: 1岁:微笑发生、积极抚慰 2岁:同情、分享、助人 2岁后:进一步发展 6-12岁:增长显著 相关理论: 社会生物学观点 精神分析观点 社会学习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第五节 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二. 幼儿道德行为的发展 影响因素 生物因素 激素水平、遗传基础、气质类型 环境因素 父母同伴、社会文化、大众传媒 认知因素 对社会性行为的认识、对情境信息的理解,第五节 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三. 性别角色认同和性别化 相关概念 性别角色认同 性别角色偏爱 性别化的发展 性别认同的发展 性别角色标准的获得 性别化行为的发展,第五节 个性和社会性的

12、发展,四. 同伴关系 儿童的同伴关系: 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之间特别是同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它存在于整个人类社会。 同伴交往的作用 有利于儿童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 是学前儿童积极情感的重要后盾 有利于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 可为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基础,第五节 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四. 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的发展 在婴儿期,同伴关系只是在最松散的意义上存在着,儿童的社会交往非常有限。 进入幼儿园,儿童与同伴的接触次数增加,他们不再把成年人作为唯一的依靠对象。 儿童早期的友谊一般是脆弱、易变的,很快形成,又很快破裂。,第五节 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四. 同伴关系 社会技能训练 是同伴关系研究中又一新兴领域。 训练对象是同伴关系不良的儿童。 训练目的是通过干预方案的实施,改进儿童的同伴关系,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干预方案: (1)让儿童学习有关交往的新原则和概念(如合作、参与等); (2)帮助儿童将原则和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特殊的行为技能(如某种亲社会行为); (3)在同伴交往活动中树立新的目标; (4)促使已获得的行为的保持和在新情境中的概化; (5)增强儿童与同伴成功交往的信心。,第六节 幼儿期的心理卫生,组织多种样式的游戏 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 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培养其独立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