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屈光》ppt课件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9635712 上传时间:2019-01-14 格式:PPT 页数:135 大小:349.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屈光》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35页
《小儿屈光》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35页
《小儿屈光》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35页
《小儿屈光》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35页
《小儿屈光》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儿屈光》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屈光》ppt课件(1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儿眼屈光特点 屈光不正的处理,北大医院 小儿眼科,屈光学在小儿眼科的重要性 复习几个概念 小儿屈光特点 静态特点,动态特点 小儿屈光不正与弱视、斜视的关系 小儿屈光检查特点 眼镜处方原则,屈光学在小儿眼科的重要性,屈光不正的检查和处理是眼科临床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研究课题。 屈光异常可单独存在或与其他眼病合并存在,使症状复杂化,造成鉴别诊断的困难。眼科和眼镜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毕华德曾说过,一部眼科学,半部屈光。,屈光学在小儿眼科尤为重要。 小儿眼病与成人眼病不完全相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视觉系统的解剖、生理、病理变化规律与成人有所不同。在视觉发育敏感期,屈光不正可影响视力、眼位、双眼单视

2、功能的发育,与小儿眼病关系密切。小儿眼病的防治原则是早防早治,争取功能治愈。所以小儿屈光问题的早期正确诊断和处理非常重要。每个小儿眼科医生必须牢记这一点。,儿童视光学 运用现代视光技术,研究儿童眼屈光与视功能特点及两者间关系,并采取科学、有效、合理的方法与手段,促进和保证儿童视功能正常发育。 临床儿童视光学属小儿眼科及儿童眼保健范畴。,了解小儿屈光的意义 测知基础屈光、确定屈光生理值,预测屈光变化,发现与治疗相关眼病。,复习几个概念,视物清晰基本条件,眼屈光系统完全透明,外界光线到达视网膜无任何障碍; 物象恰好落在视网膜中心凹,成像清晰,足够大; 视分析器,即从视网膜、视神经、视束、外侧膝状体

3、、视放射到大脑皮层的整个视路中相应部分完整,功能正常。,从生理功能看,眼的结构主要包括两部分: 屈光系统 外界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通过透明的屈光系统,经折射后在视网膜中心凹结成清晰、缩小的倒像。 感光系统 视网膜的视细胞受到不同光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通过入路传入大脑视中枢,产生视觉。,屈 光,物理学中,屈光指一个透镜的焦点距离,即透镜的绝对 屈光力 。 眼科临床上屈光概念是后主焦点与视网膜两者位置的相互关系,涉及静态屈光和动态屈光。,屈光状态,在调节休止状态下,外界平行光线经眼屈光系统屈折,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物像,称为正视眼(emmetropia,EM,E);不能聚焦在视网膜上,称为

4、非正视眼(ametropia,am),也称屈光不正(refractive error)。 屈光不正:光束经过屈光系统屈折后,焦点在视网膜之前近视眼(myopia,My), 聚焦在视网膜之后远视眼(hypermetropia,hyperopia,H); 不能聚焦为一点,是散光眼(astigmatism,As,Ast),屈光度,透镜的屈光度:透镜的折光能力称屈光度(Diopter),通常用D代表。 平行光通过透镜后在1m处集合成为焦点,该透镜的屈光力量为一个屈光度(1D)。 屈光度为焦距的倒数 D=1/F F代表焦距(m),正视眼临床标准 眼屈光学者并未将度定为正视眼的标准值,而是把视功能正常而有

5、轻微屈光异常者包括在正视眼范围内。 常被引用的正视眼临床标准: Stromberg(1970) 0.00D-+0.75D 汪芳润(1994) 0.00D-+0.75D 顾三都(1989) -o.25D-+0.50D,屈光不正类型,屈光不正有两大类 球面性屈光不正(spherical ametropia) 是指光束经过屈光系统屈折后成主焦点,根据焦点与网膜位置的关系分为远视眼、近视眼,其像方光束对于光轴是完全对称的。这类屈光不正用球镜矫正。 散光是由于眼的屈光系统两个子午线上的屈光力量不同,因而光束经过屈光系统屈折后不能集合为一焦点,而结成前后两条焦线,组成史氏光锥。散光须用柱镜矫正。,眼的屈光

6、状态与生理状态不是同一概念。 人眼有一个生长发育过程,屈光系统的变化是其变化的重要部分,整个过程有一定规律,但十分复杂,在内因和外因作用下,不同的发育可形成不同的屈光状态。 人眼早年的基础屈光状态及其变化,可影响成年时期的屈光状态。,小儿屈光特点,(一)小儿屈光分布及其变化 (静态屈光特点),1.各年龄段屈光分布 新生儿 绝大多数是远视眼,约占88%-98%,正视眼和近视眼很少。 屈光度峰值+2-+3D。 近视眼中未成熟儿多于足月儿。,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 远视眼居多。远视眼占90%以上,近视眼仅约2%左右。 随年龄增长,远视眼逐渐减少,远视程度逐渐下降。其中部分学龄前儿童远视屈光度可有一度少量

7、增加。 轻度远视眼为生理状态。,4-6岁儿童屈光调查 汪芳润(1986) 1470人 At.,H (眼)97.14% (例)96.45% E 1.71% 2.04% My 1.15% 1.51% H +5.00D 1.30% Ast 各类散光占45.72%,绝大多数为循规散光。,4-岁儿童眼屈光生理值 汪芳润,岁 +2.19D 0.40 岁 +2.17D 0.44 岁 +1.65D 0.45 岁 +1.40D 0.59 由此推测:4-5岁 +2.50D +2.00D +1.50D 1.30D 将来多为病理性远视。 可能为正视或近视,列为“近视可能者”,但基本属生理性近视。,学龄儿童、青少年 学

8、龄儿童以轻度远视眼居多。 多数学者认为7-10岁基本完成正视化过程。10岁以后近视眼的比例逐渐增加,半数以上近视眼发生在12-15岁。 小学生 峰值在E-+1D; 初中生 轻度近视逐渐增加; 高中生 -1-3D形成第二峰值。,儿童少年眼屈光普查 1984 汪芳润,年龄 人数 眼屈光状态(%) (岁) 远视眼 正视眼 近视眼 4-6 1519 96.45 2.04 1.51 7-12 185 64.32 18.33 17.30 13-15 192 40.21 30.44 29.35 16-18 103 27.19 34.95 37.86,我国近视眼群体患病率平均为: 3-6岁 1%-3% 7-1

9、2岁 20% 13-15岁 30% 16-18岁 40% 18岁以上 50%,我国青少年近视眼患病率,单汝舟(1991)80000人 爱眼日资料 (1996) 青少年My患病率21.67% 小学生 8.03% 10%; 20-25% 初中生 17.44% 高中生 34.90% 40%; 50-60% 大学生 40.79% 70%,病理性近视诊断标准,年龄(岁) 近视屈光度(D) 4.0 6-8 6.0 9 8.0,.与成人相比小儿屈光分布特点 从新生儿到成人各年龄组平均屈光度看,随年龄增长眼屈光有由正向负变化的趋势,这种变化在25岁左右趋于稳定。 有学者将人的一生屈光变化分为三个时期: 0-2

10、5岁 少年型屈光时期; 25-55岁成人型屈光时期; 56岁以上 老人型屈光时期。 小儿属于少年型的前部,与成人相比,小儿静态屈光特点是:远视眼居多,远视程度高于成人;变化较大,远视眼构成比和远视程度逐年下降。,各年龄组H、E、My构成比不同 Herrnheiser 1892, 0-75岁 H 20岁前明显减少,以后稳定于50-60% E 10岁前增加,以后稳定于 30%左右 My 10-20岁急速增加,以后稳定于15%左右 作为规律,H-E-My的变化过程不可逆。,小儿散光的特点,正常婴幼儿的散光构成比和程度高于成人,以循规散光为主。 Fulton (1980) 婴儿散光占19%,为成人的

11、2倍; 婴儿C1D者占散光者 45% ,为成人的5倍; 童年WRA多, 10岁92.38% ,ARA 7.62%; 老年WRA减少, 80岁 85.7%, ARA 14.3%,小儿屈光变化的纵向调查,对同一人群的屈光状态进行纵向调查,最能说明问题,但做起来十分困难。 Hirsh(1964) 对6 岁儿童随诊6年,平均每年屈光度由正向负方向推移 0.07D。 但儿童人数由1200人减少到500人。 稻富(1970) 对111名6岁儿童进行睫状肌麻痹条件下的视网膜检影,连续5年。 屈光变化量个体差异很大,总的趋势是由正向负的变化。,弱视斜视儿童远视的逐年变化 任华明 (1990),对象 弱视、内斜

12、视的远视患儿203例。 方法 阿托品眼膏每日3次,连续3日后视网膜检影。自4岁至10岁,每年1次,连续7年。 结果 (1).远视屈光度随年龄增长而逐年下降; (2).两眼远视屈光度同步下降,高度远视比中、轻度远 视下降幅度大; (3).部分小儿远视度有一度少量增加,主要发生在6、7岁以前,以轻度远视多见。,直线回归 y=a+bx y屈光度 x年龄 +3D y= +3.167-0.15x -+6D y= +5.365-0.15x -+9D y= +8.592-0.29x +9D- y= +10.934-0.26x 中、轻度远视斜率相等,高度远视斜率明显增大。,6、7岁前远视程度略增加者所占比例

13、+3D 54.7% -+6D 32.2% -+9D 19.8% 增幅不大,多在+0.125-+0.50D,个别达+0.75D。 Brown: 6、7岁前50%儿童远视程度不变或稍 增加。 Slepter: 47岁远视平均增加0.44D。,3.眼屈光成分的变化与小儿屈光,眼的屈光系统中决定眼的屈光状态主要因素:各屈光间质的屈光指数、各屈光面的弯曲度、各屈光间质相对位置。 在诸多屈光成分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眼轴长度、角膜、晶状体。,屈光指数(n),空 气 1.0000 角 膜 1.3771 房 水 1.3374 晶状体 1.4371 玻璃体 1.3360 角膜与房水的屈光指数几乎相等,由此可把角膜和

14、房水看作一个屈光单位, 故可认为是三个屈光间质。,屈光面弯曲度(mm),角膜前面的曲率半径 7.7 7.98 角膜后面的曲率半径 6.8 6.22 晶状体前面的曲率半径 10.0 10.20 晶状体后面的曲率半径 6.0 6.17 由于角膜和房水屈光指数相近,故在屈光系统可认为有三个屈光面,即角膜前面、晶状体前面、晶状体后面。,各屈光间质相互位置(mm),角膜前面 0.00 角膜后面 1.15 晶状体前面 3.54 晶状体后面 7.60 视网膜 24.00 角膜前面到后极部视网膜距离,即眼轴长度对眼的屈光度影响较大。,在眼的屈光系统中, 角膜前面的屈光力量占全部屈光力量的7/10,远较晶状体力量大。这是由于: 达到角膜的光线由空间来,两者屈光指数相差较大(1, 1.3771);而晶状体接受的光线来自房水,两者屈光指数较接近。 角膜前面的曲率半径(7.7)比晶状体前面的曲率半径(10.0)小。 角膜的发育一般在3岁前完成。,晶状体在眼的屈光系统中,所占屈光力量的比重较低,主要作用是调节。 晶状体并非均一物质组成,由外向内逐渐增加屈光间质密度及其表面弯曲度, 形成了一个由周边向中央逐渐增加屈光力量的凸透镜。 晶状体的可塑性随年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