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转变的原因》ppt课件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9593526 上传时间:2019-01-14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322.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的转变的原因》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农业的转变的原因》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农业的转变的原因》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农业的转变的原因》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农业的转变的原因》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的转变的原因》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的转变的原因》ppt课件(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工业的发展与城市化,第一节 产业结构划分与工业化定义 第二节 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节 工业化与工业发展阶段 第四节 工业发展战略,第一节 产业结构划分与工业化定义,一、产业结构的划分 改革以后,中国对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的划分情况是: 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畜牧、副、渔业。 第二产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自来水、电力与煤气的生产。 第三产业包括所有其他部门。第三产业又分为两个大部门:流通部门(包括运输通讯、商业、饮食、物资供销和仓储业)和服务部门(金融、保险、地质、房地产、公用事业、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技术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Source:中华人民共和国

2、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7年2月28日),图5-2. 中国“十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与增长速度 (source: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604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其中,城镇投资75096亿元,增长27.2%;农村投资13508亿元,增长18.0%。,中国的汽车产量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都徘徊在10万辆, 1992年,中国汽车的年产量达到了100万辆。 从100万辆到200万辆我们用了8年的时间, 从200万辆到300万辆用了3年。 从300万辆到400万辆仅用了一年。 2006年中

3、国汽车产量是729万辆, 2007年可以达到850万辆以上。 从汽车上面可以看出,增长速度快是源于工业化。这是第一个力量。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解析中国经济热点问题 , 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促进农业发展 1.从需求方面说,工业的不断扩张增加了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 2.从供给方面来看,工业的发展为农业生产率的增长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现代农业投入品和技术条件。现代农业的增长表现为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的持续增长。农业生产率的增长主要依靠现代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现代投入品的大量增加、农业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以及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上。,三、具有较强的联系效应,linkage

4、 effect是由美国Hirschman在1958年提出来的。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每个部门的生产活动对其他有关部门生产活动的影响。 后向联系(backward linkage)指一个产业同向它提供投入的产业之间的联系。钢铁工业与采矿业之间的联系就是一种后向联系;农业部门的后向联系部门是农业生产资料工业部门,纺织和仪器加工工业的后向联系部门是农业部门。,前向联系(forward linkage)指一个产业同吸收它的产出的产业之间的联系。例如,钢铁工业的前向联系部门是机械、汽车、造船等工业部门,农业部门的前向联系部门是食品加工和纺织工业部门。 一个产

5、业既有后向联系,也有前向联系.,三、有利于资本形成,1.发展中国家最缺乏的资源或要素是资本。 2.储蓄并不等于是资本形成,只有把储蓄转变为投资,它才真正变为资本形成。农业部门对资本形成的贡献是为工业部门提供农业净剩余,表现为一定量的净储蓄额。这些储蓄是否能够转化为工业部门的投资取决于两个条件:第一,农民要愿意把超过消费的收入存入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第二,银行要愿意把农民存款贷给工业企业作为投资。 3.工业企业(公司)一般能把公司储蓄几乎没有任何漏损地都用于生产性投资。企业储蓄来自于企业的保留利润。,五、提高总量生产率和加速经济增长,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各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差距很大:农业部门由于存

6、在着规模巨大的剩余劳动力和专业化程度低,其劳动生产率在三个部门中是最低的;工业部门尤其是制造业部门由于人均资本占有量大和专业化程度高,其劳动生产率最高;在制造业中,重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又比轻工业高;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处于两者之间。,2.随着经济的增长,三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差距开始有扩大的趋势,因为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由于机械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而增长最快,农业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由于农业人口的绝对增加和人地比例的下降而呈下降的趋势,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因赶不上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也呈相对下降趋势。,在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时,农业剩余劳动全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不仅相对甚至绝对

7、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开始加速增长,甚至超过了工业和服务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使得农业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应地,工业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趋于下降,服务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增长缓慢,因此,该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持续下降。,三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这种变化趋势可以总结如下: 在工业化的初期,三个部门劳动生产率存在着差距,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最高。 在工业化的中期,三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差距最大,这主要是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加速增长所致。 到工业化的后期,三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差距又转而缩小,这主要是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加速增长的结果。,三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这种变

8、化趋势可以总结如下: 在工业化的初期,三个部门劳动生产率存在着差距,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最高。 在工业化的中期,三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差距最大,这主要是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加速增长所致。 到工业化的后期,三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差距又转而缩小,这主要是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加速增长的结果。,一、工业化的理论根据 从需求角度来看。恩格尔消费规律表明,当人们收入水平很低时,收入中绝大部分用于食物支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物的相对需求逐渐减少,对工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则趋于增加。需求引导生产。这样,生产食物的农业部门相对变小,而生产工业品和服务的工业和服务业部门相对变大。,第三节 工业化与

9、工业发展阶段,从生产率角度来说。在经济还处在落后状态时,一个国家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因此,大部分劳动者必须从事农业生产以维持生存。当经济开始快速增长时,第二、三产业扩张迅速,一方面为农业劳动者的转移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另一方面为农业生产提供日益增多的现代投入品。结果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增长,使得社会所需的农产品(特别是粮食)数量只需越来越少的人口生产出来。,从产业化和专业化角度来看。分工和专业化能大大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由于这一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与管理方法的进步,劳动分工愈来愈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原来由农业部门自己从事的生产活动和职能日益分离出来,变为非农业生产部门。不仅与农业生

10、产无关的活动(如纺纱、织布、缝衣等)从农业部门中不断地独立出来,就连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职能和活动也渐渐地从农业部门中分离出来,变为非农部门。 即使考虑到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原则,经济发展最终结果仍然是工业化。,从农业生产性质来说。农业生产把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主要依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是依赖土地生产率的提高。但是,从统计资料看,土地生产率增长最快的国家其长期土地生产率增长率也不会超过3%。由此可见,就是农业占相对或绝对优势的国家也不能把所有的人都用于农业生产。另一方面,非农业部门尤其是制造业部门的发展与农业部门不同,这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不受土地

11、资源的约束,它们可以在一定的土地面积上借助于资本的累积性投入而大幅度地、无限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农产品大都属于大宗商品,很大一部分容易腐烂变质。这就使得运输、保管成本高昂,甚至高于生产成本若干倍。,农产品出口相对价格长期呈下降趋势,使得以出口农产品为主的国家遭受沉重的损失。 很多非农产品和劳务活动的进口是不合算的,或者是完全不可能的。像交通运输、电力、商业、金融保险、教育、文化活动、医疗保健、生活和生产服务、军队、警察、法律等服务部门和政权机关几乎或根本就不可能通过进口来满足。所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工业品和第三产业大部分服务活动是必须由本国劳动者自己来从事的。 综上所述,

12、无论一个国家是否较为开放,经济发展的结果必然是工业化。没有工业化,国际贸易是不可能把一个国家变为富强的。,三、工业的发展阶段,工业化不仅是一个国家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的转变过程,而且也是工业部门内部结构的变化过程。一般认为工业发展过程正常要经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初级消费品工业如食品加工、纺织、烟草、家具等工业是主要工业部门,并且比资本品工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2.在第二阶段,资本品如冶金、化学、机械、汽车、钢铁等部门工业增长加速进行,资本品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趋于上升,但这时消费品工业在产值和速度上都仍然占主导地位。 3.在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比消费品工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并

13、渐占优势。,为什么一般国家的工业发展要依次经历这三个阶段呢? 1)在工业化初期,像食品加工和纺织之类的工业是满足人们最基本需要的部门。只有当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们才有可能把更多资源投资于其他工业。 2)其次,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初期,资本、技术和熟练劳动力十分稀缺,而非熟练劳动力极为丰富。在这种条件约束下,发展中国家不可能迅速地、大规模地发展资本品工业,相比之下,消费品工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的、只需要较少的资本和技术,从而易于发展。,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资本品工业必须加速发展? 1)如果一个国家长期地只是发展消费品工业,它就永远也不可能站在科技和工业发展的前沿,因为资本品工业技术远高于初级消费

14、品工业技术。 2)消费品工业的扩张和质量的提高只有在资本品工业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才成为可能,消费品工业成本的下降和效率的提高也只有通过使用现代先进机器设备才是可行的。,第四节 工业发展战略,一、全面工业化战略 全面工业化战略是指在工业部门中的各个行业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以求在短期内起动停滞经济,迅速地推进工业化。(西德合并东德,注入了约5千万亿德国马克以改革东德经济),二、部门优先发展战略,(一)优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 优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是建立在“贸易条件恶化论”基础上的(普雷维什和辛格,1950)。这一理论的中心论点是,各国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中的地位是极不平等的,发达国家形成了国际经济和贸易的“

15、中心”,而欠发达国家则处于 “外围” (Periphery)。中心国家主要生产和出口工业制成品,进口初级产品;外围国家则主要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农产品和矿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由于初级产品的需求和供给弹性较低,这些产品相对于工业制成品的价格长期呈下降趋势,即初级产品对工业制成品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这意味着进口一定量的工业品需要出口越来越多的初级产品。 在这种情况下,发展经济学家提出了进口替代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即通过采取贸易保护政策严格限制制成品进口,尤其是高档耐用消费品进口,促进国内生产者创办企业和扩大规模,生产这些工业品来逐渐取代进口的工业品。通过发展这些工业部门来改变旧的国际贸易格局和推进本国的工业化。,众所周知,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期间,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ISI)的优点的诱惑下,采纳了内向发展战略,他们想通过保护主义、政府计划和其他的直接激励发展本国的现代工业部门,所有这些导致对出口的强烈反对。 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战略不仅在1914年至1945年期间迫于市场压力在拉丁美洲出现过,而且在许多新独立的亚洲和非洲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