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17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9588448 上传时间:2019-01-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17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17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17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17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17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17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7 端午的鸭蛋精彩开篇词“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这首明快的儿歌或许唤起了我们对端午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在作家汪曾祺的记忆深处,家乡的端午又是怎样的呢? 学习目标1.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2.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3.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4.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板书文题、作者)

2、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汪曾祺(q) 系(j)百索子 倘(tng)若咂摸(z mo) 城隍(hung) 拧(nng)成小绳门楣(mi) 用酒和(hu) 苋(xin)菜籍(j)贯 硝(xio)药 腌(yn)腊络(lo)子 大襟(jn) 车胤(yn)(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门楣:门框上的横木。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与有荣焉:与之同感荣耀。2

3、.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交流点拨】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二)文本探究1、说端午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交流点拨】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

4、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2、说鸭蛋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那么多风俗,他为什么偏偏挑选鸭蛋来写呢?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请你概括鸭蛋的特点,并找出相应的语句。并以“这是的鸭蛋,因为”为句式说话。【交流点拨】这是名声远播的鸭蛋,因为“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其中“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词最能体现“高邮咸蛋”的名声。这是与众不同的鸭蛋,因为“高

5、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是历史悠久的鸭蛋,因为清代诗人、诗论家袁枚就曾在他的随园食单小菜单里提到“高邮腌蛋”。注意有关袁枚的注解。袁枚写随园食单中的腌蛋一节距离现在少说也有200年了,可谓“老品牌”“老字号”了。这是质细而油多的鸭蛋,因为“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是吃法多样的鸭蛋,因为“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可以和豆腐炒着吃朱砂豆腐”这是色彩鲜艳的鸭蛋,因为蛋壳是淡青色或白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3、说人生在这些特有的风俗中,作者为什么只对小小的鸭蛋感兴趣?这其

6、中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交流点拨】高邮咸鸭蛋出名,是家乡的特产,挂“鸭蛋络子”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很多乐趣,所以对小小的鸭蛋感兴趣。作者曾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文中半是家乡水”,之所以对小小的鸭蛋浓墨重彩,因为鸭蛋中包含了作者对童年生活怀念,寄寓了作者那浓浓的、化不开的乡情。三、板书设计端午的鸭蛋 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 说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点 端午的鸭蛋-生活情趣,人生意味四、拓展延伸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

7、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于2005年通过申报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交流点拨】我们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而不应该盲目地崇洋。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 品味端午的鸭蛋,我们感受到传统节日的文化和美食,品味文章的语言让我们感受文学作品的艺术和魅力,让我们一同品味吧!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一)语言赏析1.汪曾祺的散文除了在结构上闲适自由之外,语言也有特色,他

8、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A平淡而有味,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C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四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交流点拨】A.“平淡而有味”:“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

9、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后再说的神态,突出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C.“有淡淡的幽默”:“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这一反问句突出了对故乡

10、咸鸭蛋的喜爱之情,好像北京的咸鸭蛋仅仅因为蛋黄是黄色的,就连咸鸭蛋也算不上了,幽默。2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请找出例句并赏析。【交流点拨】例如:“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不由暗暗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如此自然和谐地捏到一处并倍添韵味的艺术功力。3作者还善于运用语言“造型”,请从文中找出相应语句并作分析。【交流点拨】汪曾祺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他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以

11、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二)写法借鉴1.写端午的鸭蛋却为什么要先写端午节的风俗?【交流点拨】从文章思路来看,先谈端午风俗很有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作者在文中大谈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这正是他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的体现。2.为何引用袁枚的腌蛋,还否定北京的鸭蛋?【交流点拨】引用袁枚的腌蛋,提到袁枚,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他的文句,更可以增添文章的古雅

12、之气,避免了行文的单调死板。而且袁枚对于咸鸭蛋的见解,与作者暗合,所以作者要说到袁枚。说自己不喜欢袁枚,体现了作者率真的个性。同时也说明高邮鸭蛋历史悠久,闻名全国。否定北京的鸭蛋流露出作者对家乡由衷的喜爱之情。3.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光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的看法呢?【交流点拨】可以去掉,因为与中心相距甚远;不必去掉,因为这是汪曾祺散文自由闲适的特色。三、板书设计 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语言特色 有淡淡的幽默。 典雅之美 运用语言“造型”四、拓展延伸介绍一种你家乡的节日美食给大家吧!【交流点拨】示例:汤圆是中国的代表小吃之一,历史十分悠久。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各地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大部分南方人家习惯在春节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进汤圆的传统习俗。据说元宵象征合家团圆,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