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第二课时 地球的公转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9575379 上传时间:2019-01-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第二课时 地球的公转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第二课时 地球的公转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第二课时 地球的公转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第二课时 地球的公转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第二课时 地球的公转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第二课时 地球的公转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第二课时 地球的公转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课时 地球的公转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2.使学生理解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二分二至点的含义。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地球公转示意图,弄清二分二至点的含义教学媒体:手电、地球仪、自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模型。教学过程:片段:分析地球公转示意图讲解: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暖的变化也与接受到的太阳光热密切相关。由于日地距离遥远,地球比太阳小的多,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作一组平行光。板图:平行光照身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提问: 哪儿是直射点?直射点在图形上有什么特征?小节:平

2、行光线延伸过圆(球)心的光线是直射线,和球的交点就是直射点演示 步骤:(1) 地球仪在灯泡的照射下,最亮处就是直射点(2) 另一地球仪摆在对面(注意观察两者轴的倾斜方向)用教鞭连接两地球仪的直射点,教鞭恰好通过光源中心,三点成一线。(注意两个球体的光点的位置有什么不同)(3) 旋转教鞭一周,所得轨迹就是公转轨道。学生活动 由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请观察,地球绕日公转中,直射点的位置有无变化?一个学生(个儿稍高)当太阳,在中间,向两侧张开双臂,表示平行光四个学生(个儿差不多)的头当地球,分别站在P11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四个位置上。演示步骤:1找齐. “太阳”张开双臂旋转一周,他的

3、手指均指向四位同学鼻子位置。(鼻尖代表赤道)2倾斜. A,B,C,D四个“地球”的头同时指向北极星方向(A前倾,C后仰,B,D侧偏)3观察. 确定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光分别指向 -A眼睛、C嘴、C,D鼻子)4公转. 四个“地球”在轨道运行,位置相互替换。辨别新位置(注意保持头的倾斜方向不变)5自转加公转。留一个“地球”,让他自己旋转一周的同时向前跨一步(注意保持头的指示方向不变)分小组演示:教师指导提问: 哪个时间看不到头顶?哪个时间看不到下巴?这两个时间出现的是什么现象?读一读:极昼极夜小结:学生用观察和体验的结果填入表中节气太阳直射纬度极昼极夜 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2日秋分9月23

4、日冬至12月22日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北极圈 南极圈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1绕太阳旋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年(356天)关于“四季和五带”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四季的产生2.使学生了解五带的划分教学重点: 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教学难点: 四季的产生教学过程:片段提问:1. 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带来了一天冷热的变化,早晚冷,中午热。可是一年中同样是正午,夏季和冬季的温度明显不一样,谁能用刚学过的公转的原理解释这个问题?“想一想”先让学生回忆地球公转轨道图,重述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位置。师生共同讨论:得出了地球在公转中,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板书4

5、.季节变化2. 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可讨论若地轴垂直公转轨道面,会如何?)板书:5.五带的划分 小组活动(4-5人)要求:1 读五带的划分的内容,总结出划分五带的两个依据。2 画图填写(1)五带的名称 (2)五带划分的几条界限3 (每2组分配到一个带)派代表上台,先在黑板上填写自己所在带的名称,划分的界限。再介绍这个带的特点,太阳照射、昼夜长短、气候、景观、人们的生活、物产等,可参考书上的图片。其他同学互相补充。教师指导并点评。板书设计:4季节变化5五带的划分扩展资料地球五带的划分、特征和成因(1)地球五带 地球上的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和北寒带的总称。五带是个天文气温带。所

6、以,五带的划分只考虑天文因素,而不考虑地理因素。划分五带的天文因素是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因此,五带实质上是天文带。五带的划分,是根据两条天文线:回归线和极圈,即南北纬2326和6634两条线。前者是太阳回归运动的南北极限,为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后者是极昼极夜的界线,是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这两条线之和为90,具有互补性,取决于现代的黄赤交角值。(2)各带的特征热带:天文上的低纬地带,在南北纬2326之间,跨纬度4652,占地表面积的39.8。有直射阳光,终年常夏无冬,昼夜长短变化小,白昼长为10时35分13时25分。温带:天文上的中纬地带,在南北纬2326与南北纬6634之间。南北温带各跨纬度4

7、308,合占地表面积的51.9。这里既无直射阳光,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昼夜长短变化大,白昼长的变化幅度为2时50分到24时。寒带:天文上的高纬地带,在南北纬6634到90之间。南北寒带各跨纬度2326,二者合占地表面积的8.3。太阳高度角小,终年无夏。有极昼极夜现象,其持续时间在极圈为一日,在两极为半年。(3)五带的成因 五带的形成,是由于地球公转,公转时地轴与轨道面的铅垂线有2326的倾斜,而且倾斜方向不变,因而导致太阳直射点徘徊于南北纬2326之间。这样,一方面,世界各地(赤道除外)产生昼夜长短变化,在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现象;另一方面,产生了气温高低变化,使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这

8、是太阳高度角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变小的结果,最后形成了地球五带。摘自:中学百科全书地理卷曹琦主编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春分、秋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

9、后为谷雨。小满其含义是指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势,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大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序,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

10、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为什么会有闰年如果你平时留意日历的话,应该会发觉平常的二月份有28日,整年有365日,但每隔四年便会出现一次“闰年”,即二月份出现第 29 日,整年有366 日。大家可能会问,创造历法的人为什么要制造这么麻烦的规则呢?要明白为何要有闰年,我们便要谈到地球的运动了。大家都知道,昼夜的循环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周期是一日。我们习惯上认为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一年,但是为了准确地预测季节的变迁,科学家确定了一年的长度应该是 365.2422 日,略短于地球的公转周期 365.2564 日。至于为甚么有这个分别,我们下次有机会再谈,但很明显的是,两者皆不是一日的

11、整数倍,计算起来相当不便。引入闰年的目的,正是要制造出长短不一,但拥有整数日数的年份,使长时间来说,每年的平均时间趋向于 365.2422 日。 依照四年一闰的法则,一年的平均长度是3651/4=365.25日,和上述一年的日数仍有相当距离。原来目前我们所用的历法还有另一条规则,就是如果世纪年头两个位组成的数字除不尽4,便不作闰年计。如此说 1900 年的 19 除不尽4,所以 1900 年便不是闰年,相反 2000 年就是闰年了。由于每四百年只有一个世纪年是闰年(例如 1600, 2000, 2400 等),反过来说即是每四百年少了三个闰年,所以一年的平均长度便会变成365.25 =365.

12、2425日,这和 365.2422 日已经很相近了。至于它们之差别,就需要通过改变时间来修正了。为什么一分钟会有六十一秒众所周知,一天有24小时,每小时有60分,每分钟为60秒,所以一天有86400秒。然而很少有人知道,1985年8月1日上午7点59分有61秒钟,所以这一天也比平时多1秒有86401秒。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我们的地球并不是一个绝对匀速自转的刚性实体,大气层、海洋和液态内核都有相对于地球整体的“独立运动”,这些运动造成的摩擦力会干扰地球自转;有时对地球有“刹车”作用,使转速变慢,有时也会推动地球加速。所以国际时间局(BIH)规定,每当地球自转变化的累积值接近1秒钟时,就要在这

13、一年国际标准时间6月30日或12月31日的最后一分钟末尾增加或减去这1秒,称为“跳秒”。换成北京时间,则是在7月1日或第二年1月1日上午7点钟最后一分跳秒。跳秒有两种,需要额外加上1秒的称为“正跳秒”,其计时程序为:58秒,59秒,60秒,61秒(即0秒),1秒,2秒。另一种情况是减去1秒,称为“负跳秒”,这时1分钟只有59秒,程序是:58秒,59秒(0秒),1秒,2秒。由于近期地球自转有变慢趋势,因此这几年基本上都是正跳秒,1980年在1月2日跳,81、82、83年在7月1日跳,但84年没有跳。据国际时间局通知,今年仍定在北京时间7月1日进行正跳秒,所以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日子,感兴趣的读者

14、,可以接收天文台发播的短波时号,听一听有61个滴答”的1分钟。摘自:张伟锷等中国世界宇宙地理文摘精萃一年到底有多长一年的长度应该是 365.2422 日,略短于地球的公转周期 365.2564 日。为甚么会有这个差别呢?这又要从四季的变迁谈起。图一地球自转轴倾斜,造成四季的变迁。大家都知道,地球的自转轴并非垂直于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 (图一),而是倾斜了 23.5o,因此北半球在夏天时倾向于太阳,受阳光较多,天气较热,相反在冬天的时候就较冷了,这便是四季的由来。中国人早已意识到预测季节的变迁对农业的重要性,所以在历法中定义了二十四个节气,为播种及收成的时间提供参考。其中四个节气,春分、夏至、秋分及冬至分别象征着春夏秋冬四季的来临。在今天,这四个节气已经不单成为日历上几个特别的日子,它们来临的时分更是可以被非常准确地定义和测定的,比如在春分或秋分的一刻,地球赤道平面与公转轨道平面相交的直线正向着太阳 (图二),南北半球受日照的时间均等。 图二在春分或秋分时,地球赤道平面和公转轨道平面的交线向着太阳,南、北半球接受到相同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