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基础生命支持科内讲课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695712 上传时间:2017-05-10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10.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基础生命支持科内讲课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2015基础生命支持科内讲课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2015基础生命支持科内讲课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2015基础生命支持科内讲课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2015基础生命支持科内讲课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基础生命支持科内讲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基础生命支持科内讲课(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护人员基础生命支持 2015 年 10 月 15 日,新版 美国心脏学会 CPR 和 ECC 指南 隆重登场。时隔 5 年,AHA 会对 指南 的哪些部分进行更改?是否提出了颠覆性的观点?在新的 心肺复苏 指南中强调如何做到快速行动、合理培训、使用现代科技及团队协作来增加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几率。 复苏发展简史 圣经 中有 Elisha用口对口人工呼吸抢救Shunammite儿子的描述( 公元前 1300年 ) 金匮要略 ( 公元 2世纪 ): “ 徐徐抱解,一人以手按胸上数动之,一人摩锊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 。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 ” 现代心肺复苏的进展 现代心肺复苏术

2、的进展 1992年 10月美国心脏病协会正式提出了“生存链”的概念 ,心脏骤停的存活率与 生命链的“四个早期”息息相关 : 早期识别危险征兆,求救并启动 EMS系统; 早期基本心肺复苏; 早期电除颤; 早期 ALS。 现代心肺复苏术的进展 1998年正式提出早期应用 AED进行除颤 的重要性,是另一个革命性飞跃。 AED是 21世纪心脏骤停的“灭火器”, AED的使用可将猝死患者生存率提高到 50%。 2000年国际复苏指南的制定 ,首次由世界各国专家共同参与联合制定,其内容更具广泛性、先进代表性、权威性。 各脏器对无氧缺血的耐受能力 大脑 -4-6分钟 小脑 -10-15分钟 延髓 -20-

3、25分钟 心肌和肾小管细胞 -30分钟 肝细胞 -1-2小时 肺组织 -大于 2小时 无氧缺血时脑细胞损伤的进程 脑循环中断: 10秒 脑氧储备耗尽 20-30秒 脑电活动消失 4分钟 脑内葡萄糖耗尽 , 糖无氧代谢停止 5分钟 脑内 ATP枯竭 , 能量代谢完全停止 4-6分钟 脑神经元发生不可逆的病理改变 6小时 脑组织均匀性溶解 2017/5/10 10 两种学说 心泵学说: 20世纪 50年代末, Kouvenhouven教授提出 胸泵学说 2017/5/10 12 三个定义 心搏骤停: Cecil内科学第 16版规定任何心脏病患者或非心脏病患者,未能在估计到的时间内,心搏突然停止,即

4、应视为心搏骤停。 猝死:自然发生的、意外的突然死亡。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 1小时内。 心脏性猝死: 修改要点 1:救助体系组成 确定了救治体系 的通用元素,为利 益相关方提供了通用框架,以便 其建立一个综合性 复苏系统。 修改要点 2:生存链 建议对生存链进行划分,把在院内和院外出现心脏骤停的患者区分开来,确认患者获得救治的不同途径。 院内:院内心脏骤停的患者依赖于专门的监控系统 (例如快速反应或早 期预警系统 )来预防心脏骤停。如果发生心脏骤停 ,患者依赖于医 疗机构各个部门和服务间的顺畅沟通,以及由专专业医疗人员, 包括医生、护士、呼吸治疗师等组成的多学科团队。 院外

5、:院外心脏骤停的患者将依赖他们的社区获得救助。非专业救护 人员必须识别出心脏骤停、进行呼救、开始心肺复苏并给予除颤 (即 :公共场所除颤 ),直到接受过紧急医疗服务 (EMS) 培训的专 业团队接手后,将患者转移到急诊室或心导管室。患者最终会被 转移到重症监护病房接受后续救治。 修改要点 2:生存链 及早识别患者并启动应急反应系统 2015(更新 ):一旦发现患者没有反应 ,医护人员必须立即就近呼救,但在现实情况中,医护人员应继续同时检查呼吸和脉搏然后再启动应急反应系统 (或请求支援 )。 2010(旧):医务人员在查看患者呼吸是否消失或呼吸是否正常时,也应检查反应。 理由: 用意是尽量减少延

6、迟,鼓励 快速、有效、同步的检查和反应,而非缓慢、拘泥、按部就班的做法。 事发地点,先想安全,防止次生扩大 判断现场的安全性 ,在紧急情况下通过 实地感受 、眼睛观察、耳朵听声、鼻子嗅味等来对异常情况做出判断。 1.确认现场安全 一呼: 声音要大! 2、判断患者意识 二 .判断意识 拍打双肩,凑近耳边大声呼唤: “ 喂!你怎么了? ” 如均无反应,则确定为意识丧失 轻拍重喊 三、同时评估呼吸和脉搏 2017/5/10 21 判断呼吸 医务人员在检查患者反应时,应快速检查患者没有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即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喘息)。至少 5秒,不超过 10秒。 2017/5/10 22 判断心跳 (非专

7、业急救者如不能确定 ,可立即实施胸外心脏按压 ) 1968年复苏标准颁布以来,脉搏检查一直是判定心脏是否跳动的金标准 1岁以上的患者,颈动脉比股动脉要易触及, 1岁以内触肱动脉 方法:患者仰头,急救人员一手按住前额,用另一手的食、中手指找到气管,两指下滑到气管与颈侧肌肉之间的沟内即可触及颈动脉 评价时间不要超过 10秒 2017/5/10 23 四、呼救 镇定 大声喊叫来人 自己或吩咐他人拨打电话, 获得 AED 告知科室、楼层、床号 来人呐!救命啊! 仰卧便于施救 右侧,一拳之隔 防止压伤患者的胳膊! 确定按压位置 ( 1) .乳中线定位法 胸骨下半部 一岁以下两乳头连线下方 按压的手法 要

8、领: 按压的手法 十指交叉 下手指上翘 身体直、 手臂直。 有没有呼吸 十指交叉 修改要点 3:胸外按压 胸外按压速率: 100 至 120 次 /分钟 2015(更新 ):对于心脏骤停的成年患者 ,施救者以每分钟 100 至 120 次的速率进行胸外按压较为合理。 2010(旧):非专业施救者和医务人员以每分钟至少 100 次的按压速率进行胸外按压较为合理。 理由:按压速率超过 120 次每分钟时,按压深度会由于剂量依存的原理而减少。 修改要点 3:胸外按压 修改要点 3:胸外按压 修改要点 3:胸外按压 胸外按压速率: 100 至 120 次 /分钟 2015(更新 ):对于心脏骤停的成年

9、患者 ,施救者以每分钟 100 至 120 次的速率进行胸外按压较为合理。 2010(旧):非专业施救者和医务人员以每分钟至少 100 次的按压速率进行胸外按压较为合理。 理由:按压速率超过 120 次每分钟时,按压深度会由于剂量依存的原理而减少。 修改要点 3:胸外按压 胸部按压深度 2015(更新 ): 在徒手心肺复苏过程中,施救者应以至少 5 cm的深度对普通成人实施胸部按压,同时避免胸部按压深度过大 6 cm 2010(旧): 成人胸骨应至少按下 5 cm。 理由: 相比于较浅的按压 , 5 厘米的按压深度更有可能取得较好结果,胸部按压深度过深 6 cm会造成损伤。 修改要点 3:胸外

10、按压 胸廓回弹 2015(更新 ): 施救者应避免在按压间隙倚靠在患者胸上,以便每次按压后使胸廓充分回弹。 2010(旧): 每次按压后,施救者应让胸廓完全回弹,以使心脏在下次按压前完全充盈。 理由: 胸廓回弹能够产生相对胸廓内负压 , 促进静脉回流和心肺血流。在按压间隙倚靠在患者胸上会妨碍胸廓充分回弹。回弹不充分会增加胸廓内压力 , 减少静脉回流、冠状动脉灌注压力和心肌血流 , 影响复苏存活率。 修改要点 3:胸外按压 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次数 2015(重申 2010版的建议 ): 施救者应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中断的次数和时间,尽可能增加每分钟胸外按压的 次数。 2015(新): 对于没

11、有高级气道接受心肺复苏的心脏骤停成人患者,实施心肺复苏的目标应该是尽量提高胸部按压在整个心肺复苏中的比例,目标比例为至少 60%。 理由: 胸外按压比例是指 实施按压的时间在心肺复苏所用总时间 中所占的比例。可以通过尽量 可以通过尽量减少胸部按压时的暂停来增加胸外按压比例。胸外按压比例的理想目标尚未确定。 修改要点 3:胸外按压 以团队形式实施心肺复苏 :基本原则 2015(新 ): 对于医护人员, 2015 指南更新 使得应急反应系统的启动及后续处理更加灵活,更加符合医护人员的临床环境。 理由: 更新的医护人员 BLS 流程图旨在说明哪些时候 , 哪些地点可以按顺序灵活处理。 2017/5/

12、10 36 2017/5/10 37 2017/5/10 38 2017/5/10 39 按压位置偏左或偏右,会造成肋骨骨折。 胸外心脏按压常见错误 : 1、 按压位置偏上,挤压心脏的效果不佳;位置偏下,会造成剑突骨折,刺破肝脏或顶住胃部,引起呕吐等并发症。 胸外心脏按压常见错误 : 2、 两手掌交叉,用力点不一致,挤压效果不佳。 胸外心脏按压常见错误 : 3、 放松时掌根离开胸壁,造成定位不准确和 冲击式按压,效果差,而且容易导致骨折。 胸外心脏按压常见错误 : 4、 手指未翘起,也压在胸壁上,容易导致骨折。 胸外心脏按压常见错误 : 5、 按压力量过大,容易导致骨折。 胸外心脏按压常见错误

13、 : 7、 按压用力不垂直,导致按压无效或骨折。 胸外心脏按压常见错误 : 8、 摇摆式按压,容易导致严重并发症。 胸外心脏按压常见错误 : 9、 高质量心肺复苏要点 2017/5/10 49 开放气道的方法 仰头抬颏法 托下颌法 2017/5/10 50 开放气道 仰头抬颏法 把一只手放在患者前额,用手掌把额头用力向后推,使头部向后仰,另一只手手指放在下颏骨处,向上抬颏。 勿用力压迫下颌部软组织,否则有可能造成气道梗阻,避免用拇指抬下颌。 开放气道有助于患者自主呼吸,便于 CPR时口对口呼吸。如患者假牙松动,应取下,以防脱落阻塞气道。 2017/5/10 51 开放气道 托下颌法 仰头 开口

14、:如患者紧闭双唇,可用拇指把口唇分开。 托颌:手放置在患者头部两侧,肘部支撑在患者躺的平面上,握紧下颌角,用力向上托下颌。 效果肯定,但费力,有一定技术难度。对于怀疑有头、颈部创伤患者,此法更安全。 2017/5/10 52 开放气道 托下颌法 2017/5/10 53 B-人工呼吸 (breathing) 口对口人工呼吸 口对鼻人工呼吸 口对通气防护装置呼吸 球囊面罩装置通气 2017/5/10 54 人工呼吸 -口对口人工呼吸 简易的通气方法 , 呼出气体中氧气足以满足患者需求 。 人工呼吸时 , 要确保气道通畅 ,捏住患者鼻孔 , 防止漏气 。 施救者正常吸一口气 , 用口唇把患者的口全罩住 , 呈密封状 ,每次吹气持续 1秒钟 , 确保患者胸廓起伏 。 2017/5/10 55 人工呼吸 -口对口人工呼吸 其胸外按压与通气的比例为 302 口对口呼吸常导致胃胀气,可并发胃内容物返流,致误吸或吸入性肺炎。缓慢吹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