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A文】专题:国企改革30年

上传人:Jerm****014 文档编号:69566556 上传时间:2019-01-14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6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A文】专题:国企改革30年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6A文】专题:国企改革30年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6A文】专题:国企改革30年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6A文】专题:国企改革30年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6A文】专题:国企改革30年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6A文】专题:国企改革30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A文】专题:国企改革30年(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企改革30年,专题,厦门大学财政系 朱国清,国有企业(简称国企)是企业的一种特定的组织形式或制度。它的主要内涵是:企业所经营的资产归国家所有,企业经营的成果完全由国家占有、使用和支配。 从历史上看,国企由来已久,到了现代社会,国企才在许多国家得到长足的发展。二战后,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相继组建了相当数量的国企,其中,以社会主义国家为最,并视为立国之本。时隔不久,由于先天和后世的种种原因,导致国企经营效率低下,严重亏损,债台高筑,难以为继,接着又几乎在所有经济发达的国家无不采取种种措施,改变或改造国企的这种不景气状态,其中,通过拍卖将国企改变成民企最为普遍。,在我国,虽然在建国之初, 国企在

2、恢复生产和振兴国民经济中发挥力挽狂澜的作用, 功不可没,但时隔不久,也毫不例外地遇到了经营不善和严重亏损的问题,且越发严重,导致国民经济停滞甚至倒退。 形势迫使我们不得不进行改革。 从1978年起步,至今已有30年了。回顾30年来的改革历程,可清醒认识到:国企改革是我国经济改革的中心环节,改革的成效或成败,关系到整体经济改革和国民经济的命运。同时也看到,对国有企改革的道路是漫长的、曲折的和艰难的。,一、我国国企改革的历程 回顾我国国企改革30年来的历程,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 19781986年。 进入初期的放权让利阶段,主要是进行国企经营层面的改革。 这一阶段的改革试图在计划经济体制

3、的基本框架内,通过向企业放权让利来增强企业的活力。但这一时期计划经济体制仍居主导地位,大部分商品的价格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仍受指令性计划的控制,市场体系尚属萌芽状态。,第二阶段是19871992年。 主要是进行国企从经营权向所有权过渡的改革。随着改革的深入,不可避免地触及到企业的产权问题,使人感到不进行产权改革没有出路,相应的也产生了两种不同改革思路: 一种思路是主张将国企改革仍限制在原有财产关系之内,进一步推进或深化经营权层面的改革,从1987到1992年,国有企业经历了两轮企业承包制和租赁制改革。 另一种思路提出了深化国企所有权层面改革的主张,即进行股份制改造。,第三阶段是19931997

4、年。 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 自1992年起,我国开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改革沿市场化方向深入推进。 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1993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颁布出台。 1994年7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阶段1997-2002年。 我国开始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步伐加快。 1999年9月,中共中央十五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要“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

5、有所不为”。 在此期间,国企的现代化改革取得了明显的绩效。,第五阶段2003年至今,我国进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新阶段。 2003年3月16日 国务院直属国家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 “坚持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 “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 从2005年起,股权分置制度的改革开始启步,以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出台为标志,中国股票市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6、其间的国有银行体制改革 银行体制改革一个重要表现是国有银行股份化,并纷纷上市,有的还在国外上市。 1994年3月11月,我国先后新建了三大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负责剥离和接收四大国家专业银行手中的所有政策性业务(其实都是一些非盈利性业务)。四大国家专业银行转变为真正的商业银行。 1999年,由财政部全额拨款组建了4家专业化经营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即信达、东方、长城、华融。这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分别负责处理建行、中行、农行、工行的不良资产。 2005年以后,四大国有银行先后上市。,二、近年来,我国国企改革取 得的突破性进展 (一)建立并

7、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二)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现代企业制度趋于健全。 (三)建立和完善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试点取得重要突破,公司治理结构逐步完善。,(四)中央企业的调整重组力度加大,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得到优化。 (五)大力推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形成和发展。 (六)以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为核心,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 (七)加强管理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三、国企改革的难点 30年来的国企改革,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改革的初衷还相去甚远。 国企改革初衷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政企分离。 30年过去了,回过头来看, 分离不大,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政企难解难分

8、的根源究竟在哪里?根子不在企业,而在政府。我们从中看到一种令人困惑的现象:一方面政府要求企业走向市场,“不找市长,找市场”;另一方面,政府又不愿放弃自己已经长期拥有的对企业可以任意干预并从中获益的特权。现在看来,政企不分,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深化国企改革的制度性障碍。,为什么政企分开如此困难?关键还是在两个制度难以或不准碰撞上。 第一是财产制度。按照市场要求,实现政企分开,决不是管理方式转变的问题,而是财产制度的选择问题。 第二是政治制度。事实上,政府的企业也是党的企业,党、政、企是捆在一起的。其中党是领导核心,政要对党负责,企也要对党、对政负责。现在要政企分开,首先的问题是党政关系、党企关系分

9、开,这是很难办到的,或者说根本办不到的。,四、深化国企改革的道路 西方经济学中有一个基本原理,叫做经济人假定,利己主义者所追求的是获利最大化。为了要达到获利最大化的目的,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可能出现以下三种情况,一是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既讲节约,又讲效率;二是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不讲节约,只讲效率,三是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既不讲节约又不讲效率。我国国有企业就属于上述的第三种情况。这是国企的痼疾,属难治之症。,哈耶克曾说过,从一个好的假定出发,往往会产生一种坏的制度或体制,和制定一种坏的政策;相反,从一种不好、不太好的假定出发,又往往产生一种好的制度或体制,和制定出一种好的政策。中国按照儒家

10、之道,人之初、性本善,人大都是公而忘私,因而大搞政治挂帅,平均主义,结果只能在低水平上运转,最终弄得缺吃少穿,人心不满。由此看来,民企还是一部分国企改革的取向。,国企必须从不适合自身存在的领域退出。 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就国企改革专门做出决定,其中最让人们关注的就是四个字:“有进有退”。往哪里“进”呢?决定明确指出:“三大行业”,“两类企业”。三大行业是:国家安全行业;自然垄断行业;提供公共产品的公益性事业。两类企业是:高新技术产业中少数几家关键性的企业;支柱产业中的骨干企业。所谓“进”,就是要加强,增加投入,提高经济效益。其余的都应该“退”。,减持国有股,扩大职工持股(ESOP)

11、。 股份制的特色是股权多元化。实现股权多元化主要途径有增资扩股、国有股转让、合资合作、资产出售等。按新股东来分类,凡从公司内部引入新股东,包括经理在内的企业职工入股,统称为“内部型股权多元化,又可称“稀释型股权多元化”在我国股份制改革实践中,没有能很好地推行职工持股制度,恐怕也是重要的缺陷,同时也是导致股份制未能收到很好成效的原因。,五、30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的 主要经验 第一,从改革的目标模式上看: 第二,从改革思路上看: 第三,从所有制结构上看: 第四,从企业制度上看: 第五,从配套改革方面看:,国企改革,事关国家兴衰存亡。当代,根据世界范围内和我国实践的经验,企业的运行有五条“死亡线”:一条是制度落后。制度决定体制,体制决定机制,机制决定效率。落后的制度,企业必死。二条是淘汰率低下。中低档人员淘汰率在2%以下者,企业必死。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淘汰率都在10%以上。三是活工资在工资总额中占据10%以下者,企业必死。四是高素质人才低于企业总人数的10%。高质量人才少,知识支撑不了企业的技术革新和先进管理作用,企业必死。五是信用危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企业也是这样,无信必死。其中,制度落后起决定作用。,改革尚未成功, 国企仍需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