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重症监护护理质量安全目标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695648 上传时间:2017-05-10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1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重症监护护理质量安全目标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4重症监护护理质量安全目标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4重症监护护理质量安全目标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4重症监护护理质量安全目标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4重症监护护理质量安全目标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重症监护护理质量安全目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重症监护护理质量安全目标(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ICU安全质量目标 (一)严密观察病情,落实高危风险动态评估。 (二)早期发现病情变化,有效管理危急值。 (三)加强重要脏器功能管理,提高救治成功率。 (四)加强危重症患者液体管理,维持内环境稳定平衡。 (五)科学用药管理,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 (六)有效评估及管道固定,预防非计划性人工气道脱出。 (七)加强医护患的有效沟通,体现人性化专业服务。 (八)加强目标监测,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九)规范仪器设备管理,保障监护、治疗仪器使用安全。 (十)提升危重症患者的舒适度,维护并促进生理功能康复。 (一)严密观察病情,落实高危风险动态评估。 1.早期识别、早期干预可降低危重症患者无法预见的并

2、发症和猝死的发生,改善预后。 2.建立危重患者从头到脚的评估指引,护士掌握评估技术及高风险阈值。 3.依据患者的病情特点,评估时应当采用相应评估量表,如 GCS、营养、肌力、镇静、疼痛、压疮、误吸危险度等。 4.通过风险评估量表的准确运用, 确立危重症患者的专科病情观察重点。 5.护士能够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前瞻性分析,准确判断病情变化及其严重程度。及时和医生沟通, 制定及落实护理计划。 6.强调动态评估,每天至少一次全面评估,各班次监护中动态评估并记录。 7. 护理记录应体现个性化、表格化、数字化和动态化,避免重复记录。护理措施尽量通过护嘱表达并有护理结局评价的记录。 8.上级护士定期对患者的护

3、理结局进行督导及评估,落实持续质量改进。 (二)早期发现病情变化,有效管理危急值。 1.建立“危急值”报告制度, ICU有修订专科危急值相关指引,护理人员必须接受培训并掌握科室“危急值”项目及内容, 能够有效识别和确认“危急值”。(常见危急值:血气分析、 CVP、 ABP、 PH、高 /低血钾、高 /低血糖、快 /慢心率、快 /慢呼吸、突发体温升高、SPO2、出凝血时间、肌酐、尿素氮、每小时尿量等。) 2.接获危急值核对及登记报告。护士接获网络系统或电话报告患者检验、检查等危急值信息,应准确登记报告者工号、接报日期、时间;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危急值内容、接报者签名。 3.评估:监测数值是否

4、为危急值; 评估监测数值是否在目标范围之外;评估护理人员能否处理。监测数值超出目标范围或正常范围内要及时报告值班医生。 4.报告:当监测值与患者临床症状不吻合或与前 1小时的监测值相差悬殊,应当重新评估患者病情,确认后才报告医生。 5.处理: 按医嘱处理, 及时追踪。危急值报告后,护士必须持续监测患者病情。在可处理范围内作紧急处理后继续观察患者病情(如吸痰),及时反馈效果,效果不理想及时报告医生。 6.跟踪、观察及记录。 护理文书填写监测项目危急值。护理记录实时、准确。护理记录显示已向医生报告记录、书写处理情况及跟踪记录。 (三)加强重要脏器功能管理,提高救治成功率。 1.强调以团队形式给予心

5、肺复苏急救,因为大多数急救系统和医疗服务系统都需要施救者团队的参与,由不同的医护人员同时完成多个操作,保障救治成功率。 2.在 ICU进行心肺复苏后的患者,为了保障重要脏器功能恢复,需关注对患者进行多学科治疗并对其神经系统和生理状态进行评估,重视低温治疗。 3.掌握 2012年美国心脏协会为 15种特殊心脏骤停情况给出特定的治疗建议。 包括哮喘、过敏、妊娠、肥胖症(新)、肺栓塞 (新)、电解质失衡、中毒、外伤、冻僵、雪崩(新)、溺水、电击 /闪电打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新)、心脏填塞(新)以及心脏手术(新)。 4.密切评估患者当前的状况、病史和体格检查。随时分析重要的体征,常规 Q

6、1H观察和记录患者所有的症状和体征,如有病情变化随时观察、报告和记录。密切监测血流动力学、组织灌注及氧代谢指标等。 5.对于严重创伤、窒息、心脏疾病及药物过敏等引起的心搏骤停或严重病情变化的患者,确保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 (三)加强重要脏器功能管理,提高救治成功率。 6.呼吸功能监测 :监测 脉搏氧饱和度 ,正确抽取出和分析 血气分析 ,了解全身组织氧化情况,保证气道通畅和氧疗的有效实施。遵守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做好气道的最佳湿化和通畅、固定,严格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如有以下情况,及时报告医生: RR 30次 /分或 10次 /分, SPO2 90%。 7.循

7、环功能监测: 密切评估体循环灌注是否充分,正确实施抗休克的液体复苏。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 中心静脉压 、尿量、神志、毛细血管充盈状态、皮肤灌注、心输出量、肺动脉压、血乳酸、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或静脉血氧饱和度、血管外肺水、每搏输出量的变异度等,保证有创血流动力学的正确监测。统计 24小时出入量,必要时统计每小时出入量,严格液体管理。如有以下情况,及时报告医生:收缩压 160mmHg或 90mmHg;或动态迅速上升或下降 30mmHg;HR 120次 /分或 60次 /分。 8.脑功能监测 :密切评估意识、瞳孔、肌力、格拉斯哥评分、头痛和恶心呕吐等的症状,通过体位、脱水、通气、镇静、降温和放脑脊

8、液等措施控制 颅内压 在15mmHg。严密观察脱水的效果。如新发瞳孔直径 5mm或双侧不等大,及时通知医生。 9.肾功能监测: 监测每小时尿量、尿比重、血肌苷、尿素氮,了解肾灌注状态和肾功能,动态监测内环境变化,酸碱度和胃粘膜 PH值等。如尿量 0.5ml/Kg/H,通知医生。 10.胃肠道功能的监测: 观察患者腹痛、腹泻、腹胀、大便、腹部伤口、消化道引流的情况,每 4 8小时监测腹的改变,必要时监测淀粉酶、腹腔压。早期肠内营养的患者做好营养通路的固定、通畅,每 4 6h监测胃内储留量。控制 血糖 ,如果 12mmol/L, 4mmol/L,或使用胰岛素时血糖 6mmol/L,及时通知医生。如

9、果引流量突然增加或引流 150ml/hr或性状改变,新出现腹膜刺激征,腹围快速增加,腹胀加重,胃管引流非血性变成血性,及时通知医生。 (四)加强危重症患者液体管理,维持内环境稳定平衡。 1.以患者和 /或家属能够理解的方式向其解释体液监测与管理的目的及方法。 2.全面监测、评估患者体液情况。 评估有无影响体液失衡的因素;评估患者尿量与尿色、比重;评估患者的液体治疗量;评估体液失衡的症状和体征,有无皮肤黏膜水肿或脱水征,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及泌尿系统常用临床观察指标的异常情况等。 3.监测血压、心率和呼吸,准确记录单位时间内的出入量。 4.监测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指标,血清白蛋白和总蛋白水平,血、尿渗

10、透压水平。 5.观察患者面部表现、粘膜、皮肤充盈度及口渴的情况以及观察尿液的颜色、量及比重变化,观察大便是否干结。 6.监测患者有无颈静脉怒张、肺部湿罗音、外周水肿、体重增加等体液过多的情况;监测腹水的症状和体征。 7.根据评估的结果,分析患者体液失衡的危险因素,实施体液管理,确定患者液体摄入的量、种类。 8.选择粗大静脉进行穿刺或中心静脉置管并确保其通畅,使用静脉输液泵,确保准确控制液体入量和速度,并做好输血准备和输入血液制品。 9.根据患者情况补充液体或控制水分的摄入,并将全日总液体量分配到各时段,必要时按医嘱使用利尿剂增加患者尿量。 10.必要时按医嘱行血液透析或滤过,并注意患者血流动力

11、学指标及对脱水的反应。 (四)加强危重症患者液体管理,维持内环境稳定平衡。 11.为了评估水的平衡,需建立液体和固体食物摄入量的准确记录,并按照 固体食物水分换算表格进行换算。 12.如果体液过多的症状和体征持续存在或加重,应及时通知医生。 13.为患者选择合适体位,做好皮肤护理。 14.大出血、烧伤、低血容量性休克等患者需要快速补液,快速补液不当时会引起肺水肿、心衰等严重后果。为预防并发症,快速补液时需要注意: ( 1) 全面评估患者的情况,评估患者液体严重不足的原因; ( 2)按医嘱给予静脉输液,确保晶体液(如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氏液等)和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白蛋白、血浆等)的准确、快速输

12、入; ( 3)必要时留取血标本进行交叉配血实验,按医嘱输注血液制品; ( 4)密切观察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氧合状况,及时观察患者对快速补液的反应,监测体液容量超负荷情况; ( 5)监测肺水肿和第三间隙(腹腔、胸腔、肠腔内间隙、滑膜等处)水潴留的情况; ( 6)及时观察发现体液容量超负荷情况的发生,如头痛、皮肤发红、心动过速、静脉扩张、中心静脉压升高、血压升高、呼吸急促、咳嗽等。 15.护理结局:患者体液监测有关据收集正确;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患者严重体液失衡的程度减轻,或达到体液平衡;患者无出现体液失衡的并发症。 (五)科学用药管理,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 1.科室有 安全用药相关规章制度, 护理

13、人员必须接受培训,严格落实双人核对。 2.备有一定数量的常用药物、抢救用药,固定基数,建立帐目,专人管理,常用药物每月与药房核对数量及质量,抢救用药每日清点补充,按先后使用时间存放。 3.麻醉用药需要 双人双锁保管 ,固定基数,每班清点,使用过程中注意登记,双人核对签名,保留安瓿。 4.注射药、口服药、外用药应与消毒药物、化学试剂分柜存放,有明显标识。 5.高危药物单独存放,有醒目标识,高浓度电解质溶液( 10%KCL、 10%NaCL)注意上锁管理。 6.护理人员根据药物使用说明应用,熟练掌握药物的作用、副作用、使用剂量、使用途径、配置溶剂、配伍禁忌等。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应当及时处理和上报。

14、(五)科学用药管理,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 7.血管活性药物建议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输入。去甲肾上腺素禁止外周注射,防止药物外渗,挂高危标识,建议使用微量泵恒速注射。 8.血管活性药物建议使用独立输液通路,禁止从该通路推注其他药物,剂量按公斤体重方式换算,严格控制药物最大剂量:如多巴胺 20ug/kgmin、去甲肾上腺 1.5ug/kgmin、肾上腺素 0.2 0.5 ug/kgmin。 9.对血管活性药物敏感的患者建议使用双泵推注药物方法,交替更换,更换时先打开另一注射泵,再关闭已经应用完毕的微量静脉注射泵。 10.使用强心药注意测量心率,观察洋地黄中毒症状(如呕吐、黄视、心动过缓等);应用血管舒

15、张药(如硝普钠)控制使用时间,如 72h,应报告医生,是否停药。 11.使用镇静 /镇痛药物期间,注意做好镇静 /镇痛评估,观察患者呼吸情况,防止呼吸抑制。 12.使用肌松剂时,注意先镇静后肌松,防止患者呼吸窒息及濒死感。 13.使用高渗透性药物,如甘露醇,控制在 15-30分钟内输入,白蛋白30 60分钟,防止药物外渗。 14.使用胰岛素时,注意及时监测血糖变化,预防低血糖。 15.使用抗凝药时,注意观察出凝血时间及皮下、穿刺口、胃肠道出血情况。 (六)有效评估及管道固定,预防非计划性人工气道脱出。 1.建立及落实非计划性人工气道脱出报告制度、程序及应急预案, 护士知晓并能熟练执行。 2.与患者或家属有效沟通,告知并解释人工气道的作用和重要性,取得其理解和配合。 3.评估患者人工气道非计划性脱出的风险性,采取妥善有效的固定方式和措施:运用胶布 /系带固定气管插管;必要时给患者镇静剂 /肌松;必要时约束上肢;必要时运用口咽管或牙垫以防患者咬气管插管。 4.做好巡视及床边交接班,保持管道通畅,固定合理、安全,每班注意气管插管上的刻度以确定气管插管的位置并记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