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罗罗非鱼过度繁殖控制技术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9492 上传时间:2016-11-2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尼罗罗非鱼过度繁殖控制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尼罗罗非鱼过度繁殖控制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尼罗罗非鱼过度繁殖控制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尼罗罗非鱼过度繁殖控制技术(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尼罗罗非鱼的养殖实践中,由于其性腺成熟早,繁殖周期短,往往因繁殖频繁导致种群密度过大,使个体小型化,严重影响着鱼产量的提高和降低了商品质量。本文参考了日本的尼罗罗非鱼过度繁殖控制技术,总结以下经验,以期为养殖户提供指导。日本早先是用肉眼选择单性鱼解决这个问题,后来成功地投喂雄性激素生产单雄性苗种,现在基本上是养殖种间杂交获得的全雄苗种。还采用其他方法控制繁殖,大致情况如下:1 利用养殖方式控制繁殖能控制繁殖的只有网箱、流水式和拟流水式水槽养殖。用浮性网箱养殖罗非鱼,能够抑制产卵行为、避免发生种群过密,还避免亲鱼因口腔孵化而导致生长停滞现象。流水养殖中,提高流速减少鱼卵受精机会可达到控制繁殖的目

2、的。试验证明,当流速在 20cms 时,能破坏鱼的产卵行为,但影响正常的生长,当流速在 10cms,则达不到控制繁殖的目的。只有当流速在 15cms 左右,既能达到控制繁殖的目的,又能使鱼的生长和肥满度仍处于良好状态。2 利用高密度饲养控制繁殖养殖尼罗罗非鱼的繁殖受放养密度的影响。试验证明,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大,收捕量直线上升,鱼苗占成鱼收捕的比率减少。当单位面积放养密度达到3kg鱼中的鱼苗所占比率几乎为零。这种高密度养殖,使正常的产卵孵化行为受到饲养中其它鱼的干扰而不能进行。但是,由于受到缺氧和水质恶化等因子的制约,在静水池中每平方米放养 3并不能实现。3 投喂雄性激素生产单雄性苗种一般选用

3、17a甲基睾丸酮(简称 这种激素比较便宜,容易得,最重要的是在生物体内能够吸收且有效时间长。因为该鱼是食用鱼,故此浓度的掌握非常重要。将 别配成 50ugg 和 100ugg 的饲料对尼罗罗非鱼进行口服试验,结果都能得到 100的雄性苗种。考虑到鱼苗摄食的程度,认为用100ugg 浓度的饲料为好。试验证明:全长 022146鱼苗雄性率为9398;全长 135202鱼苗雄性率为 70;只有全长在85120均为 105鱼苗约经 30d 连续投喂药饵能获得 100的全雄鱼苗。4 利用种间杂交生大会雄苗种操作技术是将奥利亚罗非鱼(雄)和尼罗罗非鱼(雌)按 1:21:5 的比例放入产卵池,而后投喂枝角类或配合饲料。每两个月一次将亲鱼池的鱼苗捕起分养或出售。掠食鱼混养这方面进行的研究不太多。有人在尼罗罗非鱼池中分别混养铜吻鳞鳃太阳鱼和鲤鱼进行研究。其结果显示,混养 10鲤鱼的效果不大,而混养 10铜吻鳞鳃太阳鱼效果显著,繁殖的罗非鱼苗数减少近一半,而鱼苗生长快 3 倍以上,这不仅提高了罗非鱼产量,而且将不必要的苗种换取了掠食性鱼的产量。6 肉眼选择饲养单性鱼一般用麻醉药物将鱼麻醉后,用肉眼分离雌雄个体单养。使用 5060g 的鱼苗。饲养结果是,单雌鱼比单雄鱼长得慢,但比雌雄混养的雌鱼长得快。此外还有人提出改造鱼池底质结构,使鱼不能挖穴产卵而达到控制繁殖的目的。专利查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水产/渔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