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的病害防治技术(四)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9412 上传时间:2016-11-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美白对虾的病害防治技术(四)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南美白对虾的病害防治技术(四)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南美白对虾的病害防治技术(四)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南美白对虾的病害防治技术(四)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南美白对虾的病害防治技术(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美白对虾的病害防治技术(四)(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状)病虾肌肉松弛,呈乳白色、不透明鳃、皮下、卵巢、心、肝胰脏、中肠等部位变白,并出现瘤状白色肿块,如侵害生殖腺,则在背部中线有不透明的白色区。常将患病的虾称为牛奶虾、棉花虾。(流行及危害)该病对幼体和成体均可造成感染。发病季节在 69 月,虾的死亡率可高达 90%以上。(诊断)根据虾体发白的症状可作初步判断病变组织制成压片,镜检时若见到孢子结构即可确诊。(防治方法)采取综合性防疫措施进行预防,对于混养池,发现病虾要彻底捞出并销毁,还要对同池混养的其它品种进行消毒处理用 。原)对虾头叶簇虫、锡纳洛阿线簇虫。(症状)该病临床不太明显。病虾肠道变成白色、变粗,呈膨大状,尤以直肠为甚由于虫体寄生,

2、常形成肠阻塞,剖检在肠内可见虫体幼体被虫体寄生后食欲降低,有的甚至摄食停止对虾发育明显减缓。(危害)该病一般情况下不会造成较大危害。(诊断)取病虾制成浸片,镜检时可见到肠道内的虫体,有的虫体在作滑行运动。取出虫体用高倍显微镜进行虫体的结构鉴定,可确诊。(防治方法)育苗池水先经过砂滤后一般可防止该病的发生。状)病虾常见体表多处附生较多个体较小的虫体,严重时的病虾行动呆板,食欲下降,生长缓慢。(流行及危害)该病与虾池水质有较大的关系,池水越污浊则寄生在虾体上的虫越多,发病率增高。(诊断)取病虾幼体制成水浸片,镜检见到虫体则可作出判断。(防治方法)预防:彻底清池和消毒水源砂滤处理后引入养虾池虾苗用2

3、4 毫克/升的硫酸铜液或 510 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液药浴 1030 分钟后放入池内饲养。治疗:发病后全池遍洒 (52)可控制该病。四、因)因温差变化大、水温过高、盐度不稳定(过高或过低)、水环境突变、溶氧过低、虾受惊等原因均可能诱发此病。(症状)病虾腹部肌肉变白不透明,甚至呈白浊状虾体全身痉挛,两眼并拢,尾部向腹部弯曲,严重者尾部弯到头胸部之下,不能自行伸展恢复。(诊断)发现肌肉白浊,虾体痉挛,且环境因素不稳定可初步判断为该病。注意病原因素也可引起肌肉白浊的现象,要注意区别。(防治方法)注意合理的放养密度高温季节保持高水位,避免理化因子急剧变化和人为频繁惊扰虾池发现该病适当充水增氧,并对盐度

4、、水温等环境因子进行适当调节,可控制该病。因)钙、磷、镁等微量元素或 B 族维生素等缺乏,透明度过高,水中的钙磷比例失调等是导致该病发生的原因。(症状)病虾躯干部弯曲,腹部向背部弓起、僵硬,无弹跳力缺乏弹跳力的虾极易死亡。(流行及危害)该病一般不会造成较大危害,死亡率在 5%10%之间。(诊断)根据躯干部弯曲、僵硬、无弹跳力等症状,并结合饲料的组成、水质的透明度进行判断。(防治方法)高温季节加大换水量,提高水位,调整好水中藻相,将透明度控制在 3040 厘米。饲料内补充添加钙、磷、镁及 B 族维生素和维生素 C 等。因)该病是由于虾池水质变坏,池底形成严重还原层,一些分解甲壳质和腐屑的细菌和假

5、单胞杆菌和极毛杆菌大量繁殖,产生危害所致。(症状)发病初期,病灶处有较小的黑斑,逐渐溃烂进而被细菌腐蚀,甲壳进一步溃烂而变成黑色病虾通常在鳃部和腹部(包括步足和游泳足)均带有黑色或黑斑,虾体行动减弱或卧于池边,处于濒死状态。(流行及危害)该病较为常见,但不会造成较大的危害。(诊断)可根据水质状况和黑鳃等症状进行初步判断。(防治方法)保持养虾池良好水质,常泼洒水质改良剂或生石灰。细心操作,合理投饵,防止甲壳损伤。适当降低放养密度。发病后,可用安替富民 。(注意事项)固着类纤毛虫病、镰刀菌病以及细菌性烂鳃病也可导致对虾出现黑鳃症状,需予以区别。区别方法见细菌性疾病烂鳃病。因)当水中溶解氧降低到虾的

6、窒息点(克/升)以下,是导致该病发生的原因。(症状)虾池缺氧时,虾漂于水面并集中在塘埂四周小虾及抱卵虾先浮出水,此后成虾出现浮头。(流行及危害)该病常发生于 710 月。虾池养殖密度过高、水质不良、透明度低及雷雨天气时,该病极易发生。一般浮头发生的时间是凌晨 25 时,水中溶氧在 克/升就会浮头死亡。一旦浮头发生,若不及时解救,则可能造成虾大批死亡,甚至会全池覆灭。(诊断)根据虾状况和水中溶氧的测定可判断。(防治方法)降低虾放养密度,在池塘混养时,应减少搭养鱼的放养量保持水质清新,使水的透明度保持在 3040 厘米间加强巡塘,尤其是夜间和雷雨闷热天气发现浮头应及时加注新水或采取相应的增氧措施。

7、(注意事项)虾浮头通常发生在凌晨,710 月份每隔 12 小时应巡塘一次。如发现浮头施放化学增氧剂后,要观察虾的反应,根据虾活动情况决定是否施放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直至天亮浮头消除为止。称钙缺乏症(病因)导致该病的原因有:钙磷不足或者钙磷比例不当日粮中维生素 殖对象长期处在阴暗处而日照不够池水中含有机磷杀虫药,从而抑制甲壳中几丁质的合成(如浓度达 克/升即可导致 47%60%的对虾发生软壳病)。状)病虾甲壳软化,食欲下降,活动差或无力,生长缓慢。(诊断)根据虾甲壳软化的症状可进行判断。(流行及危害)该病发生在对虾的生长期严重患软壳病的虾会导致较大量的死亡。(防治方法)更换饲料,增加动物性饲料比例

8、,特别是要补给活的或新鲜的动物饲料(鱼、肉等)。尽可能做到饲料多样化,切忌单一。以全价营养为标准。光照与遮荫要适当安排,切不可全照全遮。发生该病可补充适当的钙和磷。 缺乏症,又称黑死病(病因)饲料中长期缺乏维生素 C 或在加工中维生素 C 受到破坏饲料中缺少青绿饲料虾池中长期缺少大型藻类和其他水生植物供虾采食使用配合饲料时气温和水温超过 28,致使食物中的维生素 C 遭到破坏、损失。(症状)病虾腹部肌肉不透明厌食、活动力差剖检时体表甲壳下层有片状黑斑,特别是关节部、鳃和肠壁。(诊断)病虾一般会发生黑斑,且黑斑部甲壳表面光滑无损伤。将黑斑组织作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到血细胞炎性变化。(流行及危害)

9、该病易被细菌继发感染而发生细菌性败血症。(防治方法)保证配合饲料中维生素 C 的含量,并在加工、存放过程中注意避光、阴暗、低温,且存放时间不宜过长等要求,以免受到破坏、损失。在池水中适度地养殖一些大型藻类植物,以适当补充维生素 C 的不足。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 C 微胶囊或维 C 磷酸酯,一般每千克饲料用 12 克(含维生素 因)黄曲霉产毒菌株寄生于玉米、花生、黄豆等谷物上或其粉料、饼类上,若饲料中含有黄曲霉素,如果贮存温度、湿度和贮存时间不当,会引起其大量的生长繁殖并产生大量毒素,而导致虾食用后中毒。(症状)患该病的虾一般体弱无力,不活泼,生长缓慢剖检时可见肝胰脏坏死、萎缩和血细胞炎性变化。颚

10、器官腺体内索周围上皮细胞坏死,并伴有轻度血细胞炎性变化。(诊断)若发现虾有该病的症状,采取所摄食的霉变饲料制成样品,在波长365 纳米紫外光灯下观察,若见有闪烁的黄绿色荧光物,则可判断为该病。(流行及危害)该病的临床症:伏依食入量不同而异,如少量摄入则虾会出现体弱无力,不活泼,生长缓慢等慢性症状如大量摄入则会发生大批虾急性死亡。被菌污染的配合饲料含水量高于 15%、存放湿度超过 80%,温度在 2430间,则可造成菌大量繁殖产生大量毒素,虾食用后引发中毒。(防治方法)配合饲料及其原料应存放在通风、干燥处,以防霉变。原料要作挑选,剔除霉变的。配合饲料应少配少进,不宜久存,且存放时含水量应控制在

11、15%以内。禁用霉变食料。因)养殖池水气泡含量过多即可导致该病的发生。造成池水气泡过多的原因有:池水中有机物分解水中溶氧量过高水中藻类过多导致光合作用加强,引起溶氧过饱和:增氧效果过强或时间过长。(症状)病虾上浮,活动无力,继而胸腹部消化道内出现明显的小气泡并漂浮在水面上,最后因血液内的大量气泡形成栓塞而死亡。断)用显微镜检查死虾,若见到鳃、内脏器官血管内含有大量气泡可确诊为该病。(流行及危害)该病常发生于对虾生长旺季。发生该病可影响对虾的生长,并会导致其大量死亡。(防治方法)立即将病虾移入清水池中,作缓解处理。平时严格控制池水过肥,限制浮游生物的过度繁殖。增氧时应避免过快与过多,并随时注意池水的溶氧量,避免出现过饱和的现象。池水保持淡绿色,并使 下,透明度大于 35 厘米。专利查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水产/渔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