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发展》ppt课件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9404901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1.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格的发展》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人格的发展》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人格的发展》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人格的发展》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人格的发展》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格的发展》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格的发展》ppt课件(8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人格的发展,本章教学步骤: 第一节 人格毕生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第二节 人格发展的依附理论 第三节 人格发展与疾病,第一节 人格毕生发展的基本问题,一、人格毕生发展的概念 人格毕生发展指人类个体从出生至死亡的整个历程中,由于经验与成长的作用,其人格发生的连续变化。 对于人格发展,要强调: 1、人格的整体性发展的观念。人格发展是指人格的成分和特质随年龄推移而发生的连续变化。 2、人格的毕生发展。就是说,人格发展是贯穿人的一生的发展。 所谓毕生发展是指个体自生命开始直到生命终止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过程。,二、人格发展的基本性质,(一)连续变化中的阶段性 根据个体的生理年龄把人格发展划分为

2、:胎儿期(出世之前)、婴儿期(3岁以前)、幼儿期(3岁6岁)、儿童期(6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0岁)、成年期(20岁以后)。,连续性与阶段性,(二)定向发展中的顺序性 人格发展是一种定向运动,人格特质的发展都是由笼统到分化再到整合。在定向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之间的更替、衔接总是遵循着固定的顺序,不可颠倒、也不可逾越,这就是发展的顺序性。,方向性和不可逆性,(三)统一发展中的不均衡性 各种人格特质或成分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统一发展过程中,但是发展是不均衡的。 首先,人格发展不是等速的。有两个加速期:幼儿期以前一段为第一加速期,随后是儿童期

3、的平稳发展;青春期为第二加速期,随后是平稳发展;然后是老年期的下降趋势。 其次,人格特质在发展起止时间、发展速度、到达成熟的时间等方面的不同。,不平衡性,(四)共同模式下的个别差异 所有正常的人格发展都遵循着大体相同的发展模式。各人在具体发展速度、发展中止时间、达到的最高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上却存在着广泛的差异。例如,有的人观察能力强,有的人记性好;有的人爱动,有的人喜静;有的人善于理性思维,有的人长于形象思维;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则开窍较晚。,个别差异,三、人格发展的制约因素,(一)遗传因素与人格发展 人格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对人格的影响通过成熟表现出来。 成熟是相

4、对独立于外部环境的、预先决定的生长和发展的顺序。,人格发展的制约因素,遗传对于人格发展的影响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研究。 第一是通过家谱分析和血缘关系的研究。1869年,高尔顿从英国历史中选取977个有名的人物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亲属进行调查,发现这些人的亲属中有名人332人,而普通人组中仅有名人1人。他又在父母都有艺术才能的30个家庭中,发现子女64%有艺术才能,而在父母 都无艺术才能的150个家庭中,其子女有艺术才能的仅占21%。他认为,能力是先天遗传的。,(一)遗传因素与人格发展,第二是通过双生子对比研究,即比较一起抚养的同卵双生子与一起抚养的异卵双生子的人格特质的各自相关程度。 第三是

5、对分开抚养的双生子进行对比研究。 遗传素质是个体生而具有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结构特点和机能形态。 遗传素质提供了个体人格发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遗传因素的影响使个体具有特定的生物学条件,生物学条件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表现为:,遗传率2(同卵双生子相关系数异卵双生子相关系数),53项研究归结出的三种血缘关系水平者 智力测验分数的相关,三种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的人格相关,同卵和异卵双生子在精神分裂症、抑郁和犯罪行为方面的相似性,2675名双亲和他们10071个子女 的智力的关系(%),三个孩子在完全相同的环境影响下,智力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说明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同时存在。,(一)遗传因素与人格发展

6、,1、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人格受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影响。如果中枢受到损害,就会引起人格的变化。如脑白质切除以后的病人有明显的不安、压抑、情绪呆板等表现。白痴:压抑、呆板、迟钝、冷漠等表现。 2、内分泌机能的影响:腺体分泌的激素过多或不足会引起个体人格变化。如果分泌过多,就会引起代谢机能亢进,易兴奋、激动、活跃。而分泌不足则会行动呆板、疲劳、忧郁、冷漠。男女间的人格差异也是由于激素分泌不同引起。 3、身体、外表的影响:个体的身体的特性:如身高、体重、体型、外貌等生理上的特点对人的人格的形成有影响。如生理缺陷的人较易形成孤僻、冷漠、急躁、自我中心等内向性格。,(二)环境因素与人格发展,影响人格发展

7、的因素中,以个体出生时间为界限可以分为胎内环境和出生后环境。胎内环境包括母亲怀孕期间的营养状况、烟酒、药物、放射线、病毒、微生物等对胎儿的影响。 环境因素按性质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地理、气候等)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涵义非常广泛,包括社会、家庭、学校、同伴等。在这些社会环境因素中,属于社会方面的有文化类型、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等;属于家庭方面的有家庭结构与规模、父母的特征、家庭情绪气氛、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家庭教养方式等。,小环境:家庭,幼儿园,邻居 中环境:两个小环境的相互作用 外环境:爷爷奶奶,父母工作单位,父母的朋友,社区 大环境:父母的社会阶层,价值观

8、,法律,风俗习惯,父母的信仰,(二)环境因素与人格发展,、家庭条件 家庭的经济情况、社会地位、成员的修养和教育态度,以及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等,都在孩子的人格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1)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会造成孩子不同的人格。(1)溺爱型或放纵型:任性、依赖、娇气、情感脆弱、惰性、幼稚等。(2)权威的或独断型:心胸狭窄、自卑、情绪不稳定、爱撒谎、不诚实。(3)民主的和宽容型:坦率的、真诚、开朗、活泼、自尊等。,2)家庭情绪气氛对孩子的人格影响:(1)融洽和睦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形成儿童开朗、活泼、诚实、谦虚等性格,但可能社会适应性较差,毅力缺乏,不能承受挫折、独立性较差。(2)吵闹分裂不和睦的家庭气氛

9、会形成孩子悲观、抑郁、孤僻、残忍等不良性格,但这些孩子可能性格上也有独立性较强、自制能力较强,能承受挫折。 3)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影响人格的形成:长子和长女由于常帮助父母料理家务和教育弟妹,所以性格较沉稳、坚定、独立性强、较果断、勇敢和主动、善交际。独生子女和幼子,由于父母比较宠爱,就易形成任性、娇气、胆小、自我中心、自私、独立性差、行为放纵等不良性格。,、学校条件 1)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和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可以发展学生人格。 2)校风和班风制约学生的人格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有助于形成学生勤奋上进、待人热情、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有纪律等优良性格。 3)学生在班级中的地位影响其人格形成:在

10、班级中担任一定的职务的学生,由于受到老师的重视和同学们的信任,易形成自尊、自信、独立等性格。反之,学生会有被忽视感,所以易形成嫉妒、孤僻、不关心集体、自私等性格。,4)师生关系对学生的人格的影响: (1)教师的行为方式、思想方式和待人接物的方式对学生的性格的形成有影响。(2)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态度:专横型的教育态度易形成学生组织纪律性差、被动、依赖、冷漠、反抗、情绪不稳定等性格。民主型的教育态度易形成学生友好、谦虚、开朗、独立、诚恳等性格。放任型的教育态度易形成学生组织纪律差、自由散漫、不团结、不关心人、自私、嫉妒等不良性格。,3、社会生活条件 1)社会意识形态影响人的人格形成。社会意识形态指一

11、定社会的道德规范、经济制度、文化水准、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等构成的思想体系,社会意识形态对人们的价值观念、态度、行为习惯产生影响,也即影响人格形成。 2)人际关系影响人的人格形成。如果人际关系比较融洽、协调、受人尊重,就易形成自信、活跃、主动、开朗、热情等性格。反之会形成自卑、消沉、孤僻等性格。 3)重大生活事件对于人格的形成有影响。亲人死亡、离婚、结婚、怀孕、学业失败、负债、与领导吵架、失业等重大生活事件会引起人的社会生活的顺应不良,从而引起人格的变异。,(三)自我意识与人格发展,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于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对于自己与周围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和态度。 自我意识在其人格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以

12、下方面: 、对于社会、学校教育影响进行主动选择; 2、学生可以自订目标,通过自我修养,自觉塑造人格。 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改造、自我发展、自我监督、自我修养等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良好的人格,改造自己的消极的人格。,(四)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遗传、环境与自我意识之间,已经成长起来的人格与环绕的社会环境之间,发生着各种复杂的交互作用。 对于交互作用,我们可以从各种角度来理解: 对于人格发展,一个因素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另一因素的水平。 遗传提供发展的潜在可能,环境将潜在可能转化为现实水平。 已经形成的人格与环境之间也发生着各种交互作用。,第二节 依附理论与人格发展,为什么一个平时很独立的女孩,

13、恋爱后会对男友十分依赖?为什么小小的分手会使人做出异常的事情甚至威胁生命?为什么有外遇时丈夫对原配会冷若冰霜、面若阎罗,但对并不及原配的情人却曲意讨好、柔情似水?,Dr. John Bowlby 最初发表这个理论时差点被吊销行医执照,他是通过研究母亲与其1岁孩子的互动提出的,因为母婴关系与恋人关系有着很大程度的类似:在一起时的心理满足和所谓的分离焦虑;“被无条件接纳”的心理需求和“最被重视”的心理需求(如果婴儿发现母亲不理它,就会哭闹来引起母亲的注意,期望母亲产生内疚来更好的满足自己)。所以有人戏称所有相爱的人心理年龄都会降到3岁以下,退化成为父女或者母子关系。,“依附理论”(Attachme

14、nt Theory),依附的三个显著特点,依附是一种生物性需要,是婴儿本能反应的结果, 他们需要与照看者产生亲密感。 当儿童依附母亲或其他经常性照看者时,儿童能够以此人作为安全港湾,对周围环境进行探索,当依附对象离开时,孩子会感到焦虑不安; 每个人都会形成对早年依附体验的心理表征,他的基本成分是母亲的关爱和认可。这是儿童信任和自信的基础。和母亲之间的互动模式也形成了“依附的内部模式”。这个心理模式也是儿童未来建立、维持信赖亲密关系的基础。,婴幼儿依附早期发展的四个阶段,1.无分化阶段(出生-3个月),这一阶段婴儿出现两种基本活动,首先是探索周围环境,尤其是人;其次是在识别各种刺激的过程中,表现

15、出感性技能(如视觉和听觉),尤其是对女性形象和声音更为敏感。 2.低分化阶段(3-6)个月,这一阶段婴儿的社会反应开始分化,对熟悉的人更加敏感,尤其是对父母,但不具排他性。 3.第三阶段:依附形成阶段(6个月-2.5岁),这一阶段儿童获得了运动技能,能够根据父母的行动、指导和改变自己行为的方向、速度或动机,通过反馈的倾向,引导婴儿与成人进行双向的交流。,4.第四阶段,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两岁半之后),儿童的主要特征是自我中心减少,能够从母亲的角度看问题,猜测行为的感情和动机,并寻找采取什么行为可以影响母亲的行为。,1. 三类依附关系 第一类是安全型依附。 第二类是焦虑-矛盾型不安全依附。 第三

16、类是回避型不安全依附。,Mary Ainsworth的依附理论,陌生情境实验,第一类是安全型依附。,只要母亲在场,婴儿就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玩耍,对陌生人反应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感到难过,母亲返回,很快得到安慰,积极欢迎母亲回来。这一类婴儿比较快乐和自信。,第二类是焦虑-矛盾型不安全依附。,婴儿在母亲离开后很焦虑,别的成人关爱者不易让他们安静下来,当母亲返回时,儿童的反应非常矛盾,开始寻求安慰,但很快就会对母亲的离开感到愤怒,并把母亲推开。,第三类是回避型不安全依附。,这类儿童对母亲疏远冷漠,当母亲离开时孩子不焦虑,返回时也不特别高兴,经常会回避接触母亲。,2. 安全依附的形成,适宜响应,二、安全依附对人格阶段性发展的作用,在生命最初三年中安全依附于至少一位双亲或其他重要照看者将对儿童今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早年依附体验是学习过程的背景性基础,人从此基础出发,学习与他人的沟通,也就是说这种早年的亲密关系驱动着个人成长。,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