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改革与对外开放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9375466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PPT 页数:104 大小:1.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改革与对外开放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社会主义改革与对外开放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社会主义改革与对外开放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社会主义改革与对外开放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社会主义改革与对外开放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改革与对外开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改革与对外开放(10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 二.坚定不移的推进全面改革 三.毫不动摇的坚持对外开放,2,(一)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性质) 发展是硬道理,是目的,我们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集中力量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的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发展与改革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为什么),第一节改革开放是的关键选择,3,1,改革是一场革命理论的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1982-1984年间,提

2、出精简机构和农村改革是一场革命 1985年前后,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是推翻三座大山 1992年南行讲话,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新境界,为现代化的实现找到了新的动力源,4,2,改革的含义,广义的改革是指一切在不改变社会根本制度的前提下,以和平的方式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性质、水平和要求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终结果或多或少地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的变化。 狭义的改革,是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生的深刻改变我国社会贫穷落后状态的革命性改革,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

3、机和活力的体制,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5,3,改革的原因 主要有三条,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严峻局势,迫使我们必须改革,不得不改革。 2)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使我们必须进行体制改革。 3)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6,4,改革的对象、目的、原则、方法,改革的对象:经济体制等具体体制 改革的目的:发展社会生产力 改革的原则: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坚持两个重要的原则;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二是共同富裕。 改革的方法:有制度、有步骤、有领导地进行。,7,5,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无

4、论从改革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看,还是其引起我国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变革的深度和广度看,都可以说是一场新的革命。,8,1)改革是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 2)改革同革命一样,其性质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3)改革引起了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同革命一样,具有根本性、广泛性与深刻性 4)改革具有全面性,引起社会关系的全面变革。 改革是社会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直接动力 江泽民结合新的实践,进一步发展了邓小平“改革是第二次革命”的思想,强调一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而是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革。,9,6,改革(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

5、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 社会变革从广度和深度来讲,是一场革命,但这种革命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革命,因为两种革命的条件不同、内容与对象不同、形式与手段不同,10,1)条件不同,革命是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是被统治阶段推翻统治阶级的夺权斗争,-压迫条件下的矛盾激化 改革是由执政党发动和领导,由本阶级群众参加的一种自觉的行动,,11,2)内容与对象不同,革命是改变社会根本制度,-推翻三座大山 社会主义改造的对象也是资产阶级,中心问题是国家政权,基本功能是改变社会形态。 改革是针对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的各种体制和观念,-是政策的重新

6、选择,中心问题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提高人发群众的生活水平,基本功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12,3)形式与手段不同,革命的最大特点是革命的主体和客体两极对立,不可共生。大规模、急风暴雨式,阶级斗争、主要运用暴力手段 改革的最大特点不是改革主体和客体两极对立,而是主体与客体的共同发展。是在党的领导下有制度、有步骤地进行,依靠群众但不搞群众运动。,13,(二)改革的特点,1,从农村向城市推进(切入点) 2,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合(顺序) 3,大胆探索,循序渐进(办法) 4,办改革和开放结合起来,14,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向前发展的。 在

7、阶级社会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直接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5,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呢? 马恩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以前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一般规律;但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没作具体分析。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对抗消失了,矛盾依然存在;但对社会主义矛盾运动的规律未作系统阐述。 斯大林早年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精神与道义上的一致;晚年认识到仍存在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16,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的著名论断,1)社会主

8、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 2)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与特点-又相适应又相矛盾,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 3)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基本矛盾的思想。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4)进一步分析了我国的社会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17,20世纪50年代末后,毛泽东对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分析和判断也发生了失误,认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是所有制规模太小,是存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因此以阶级斗争为纲,“抓革命促 生产”,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18,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

9、与发展,“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着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 “当然,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具体的研究。”,19,邓小平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并进一步确认必须通过改革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来解放生产力的问题,通过改革不相适应的经济、政治、科技、教育等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 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及其他体制,才能促进生 产力发展。,20,主要内容,1)判断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10、。 3)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4)指出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21,第二节 坚定不移的推进全面改革,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由改革的任务和性质决定-改革的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文化体制等各种具体制度,以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22,(一)改革程序的选择,1,社会基本矛盾决定 2,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决定 3,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4,中国改革中的文化基础,23,(二)改革是全面的改革,1,改革的任务决定 2,改革的性质决定 3,经

11、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4,判断改革得失的标准-三个有利于,24,(三)“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关于生产力标准,毛泽东早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就提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的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邓小平早就强调“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 1992年南行讲话进一步概括到“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

12、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25,1,三个有利于标准 是对生产力标准的坚持和发展,1)“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实质是生产力标准。生产力标准:即一切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东西,都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因而是社会主义所要求的;一切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违反科学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所不允许的。这是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是评价和检验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就是对的、应发扬的、提倡的; 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就是错的、应反对的。,26,2)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对生产力标准的深化和发展,综合国力提高生产力发展的宏观表现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衡量生产力是否发展的直接尺度

13、 (1)共同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资本主义之所以灭亡不在于其道德标准,不在于其违背公平;而在于其失去了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2)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完整性 综合国力并非只指经济力、科技发展,而且包含精神文明建设,包括国际影响力。它是一个主权国家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其国际影响力的合力。 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27,3)“三个有利于标准”强调的是对改革开放的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必须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一方面不能认为凡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的东西,都具有资本主义性质,都加以否定;有的东西不具有阶级性。 另一方面对一些资本主义的东西也应加以“扬弃”利用。 当然,在改革性质问题

14、上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28,4)社会主义改革与以往改革的区别 (1)主动地、积极地 (2)从人民利益出发的出发点(群众基础) (3)自身的完善与发展,未向共产主义过度做准备。,29,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一)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第一,三者相互促进 发展是目的(发展是硬道理) 改革是动力(改革是第二次革命) 稳定是前提(稳定压倒一切) 第二,三者相互制约.,30,(二)处理三者关系的原则,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也离不开改革和发展,改革和发展是造成稳定的社会环境的物质基础。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

15、和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和巩固稳定。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既是改革发展的主体与动力,又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31,(三)胡锦涛论三者关系,1,正确认识和处理三者关系事关全局 2,三者关系的结合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3,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发展与稳定工作,32,第三节 毫不动摇的坚持对外开放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一方面是指国家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限制,不再采取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

16、33,(一)毛泽东的开放理论,1,毛泽东时代的遗产为开放提供了前提 1)和平的环境 2)高素质的劳动力 3)完整的工业体系,34,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1944年8月,,毛泽东就开始筹划“战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了。他对美国驻华外交官谢伟思讲:“中国战后最急需的是发展经济。但缺乏独立发展经济所必要的资本主义基础。她自己的生活水平是如此之低,不能再进一步压低来提供所需的资本美国不仅是援助中国发展经济的最适当国家,它也是能够充分参加中国发展经济的仅有国家”。,35,1945年4月,党的“七大”报告,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将来的新民主主义中国,将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上发展对外贸易和吸收外资,以促进中国的工业化。 1948年2月7日,毛泽东在主持制订的党中央有关文件中指出:“凡外国人在华投资设立并主持的私营工厂、矿山或其他企业,一律不得没收或破坏,并允许其在服从民主政府法令和一定劳动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