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郡图经续记》ppt课件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9361172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236.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吴郡图经续记》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吴郡图经续记》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吴郡图经续记》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吴郡图经续记》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吴郡图经续记》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吴郡图经续记》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郡图经续记》ppt课件(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吴郡图经续记解题 二四年十月二十四日,一、作者与版本,吴郡图经续记,北宋朱长文纂修。朱长文(10411100),字伯原,号乐圃,自号潜溪隐夫,北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进士,以病足不仕。宋哲宗元祐(10861094)中,因苏轼推荐任本州教授,后召为太学博士,再任秘书省正字、枢密院编修等职。好读书,勤著述,本有乐圃集一百卷,南渡后,尽毁于兵火。今存乐圃余稿八卷、六经辨说、黑池编、修堂志、吴门总集、琴史等。家藏书2万卷,又藏古琴,故筑琴台。为我国第一部琴史编撰者。去世后,米芾撰墓表。宋史有传。,朱长文,字伯原,苏州吴人。年未冠,举进士乙科,以病足不肯试吏,筑室乐圃坊,著书阅古,吴人化其贤。长吏至

2、,莫不先造请,谋政所急,士大夫过者以不到乐圃为耻,名动京师,公卿荐以自代者众。元祐中,起教授于乡,召为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正字。元符初,卒。哲宗知其清,赙绢百。有文三百卷,六经皆为辨说。又著琴史而序其略曰:“方朝廷成太平之功,制礼作乐,比隆商、周,则是书也,岂虚文哉!”盖立志如此。(元脱脱宋史卷四百四十四,列传第二百三 文苑六),吴郡图经续记三卷系朱长文致仕返里之后所编,时当元丰七年(1084),此书今存元祐元年(1086)临邛常安民书吴郡图经续记后、元祐七年(1092)大云编户林虙(f)图经续记后序、元符二年(1100)朝请郎通判苏州权管军州事祝安图经续记后序及南宋绍兴四年(1134)涟水孙佑

3、书题跋。该书由祝安初刻于元符二年,苏州公使库出资,凡用公使库钱刻印的版本都称公使库本。版本有明万历二年(1573)长洲钱氏悬罄室刻本。清嘉庆十年(1805)张氏照旷阁刻本,同治十二年(1873)江苏书局刻本,民国十三年(1924)乌程蒋氏刻本影印宋刻本等。我们选读的版本是中华书局1990年据民国十三年影印宋刻本。该刻本后附乾隆六十年(1795)黄丕烈跋,咸丰二年(1852)胡珽书后和光绪二十六年(1900)翁同龢记,记述了该书流传的过程。,二、图经的发展变化,图经是一种较古老的地方志类型。它最早出现于东汉,至南宋逐渐被正式方志所取代。对方志的起源虽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有的主张导源于周官,据

4、周礼春官外史云:“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有的主张起源于尚书禹贡,认为禹贡是我国最早分地域记载各地方地理、物产、贡赋等情况的专篇;有的认为渊源于山海经,其所载既有风土人情,又涉人物世系;有的主张渊源于古代诸侯国史,如晋乘、楚梼杌、鲁春秋等;有的主张起源于越绝书、吴越春秋、华阳国志,认为这些文献多载当地掌故,是邦国史志之一种;有的则提出方志多源论,如周官之外还提到了九丘。因后世方志的发展与舆图也有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故有人主张方志起源于图经、风物志、风土记等。方志起源的多源论,反映出方志事业的传承延续,多方面汲取营养,不断发展、完善和丰富的历程,同时也说明方志纂修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然而

5、,在先秦以前,全国既未形成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地方也未出现行政区划,而是封邦建国,诸侯割据,自然编修方志也不具备一定的条件。酝酿和产生方志,大概在秦汉时期全国推行郡县制度以后,秦汉时期,为了健全和完善郡县制,对地方实行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所以统治者对各地的舆地图特别重视,并有了地图、地理书、地理志、图经等的编修。秦时有秦地图,图文并存,此地涂于汉高祖刘邦元年(公元前206)为萧何所获,已佚。汉武帝时曾诏天下郡国编修地志,西汉末年还有地理图簿之作。东汉乃有司空郡国舆地图、括地图等。东汉桓帝永兴二年(154),巴郡太守但望即在其奏疏中提及“谨案巴郡图经”(常璩华阳国志卷一),可见东汉已有图经。当时的

6、图经是有图有文,图是地图,经是地图的文字说明,和成为图经。古代的地图轴幅很大,收展麻烦,难以保存,易于破散,所以大都是图亡而文存,后世所见仅有文字的图经。,东汉以后图经未有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地记、地志盛行,所以图经开始兴盛是在地记、地志转衰以后隋唐时期,尤其是隋唐以前由于没有全国自上而下的通令,所以全国各地图经、地记的编修多为地方官、文人学士和豪门乡绅自行发动,官方组织编修的很少,基本上属于私修。到隋唐时期有了大的发展和变化,其明显标志是由私撰为主变成了以官修为主,促进了图经的发展。隋大业中,炀帝“普诏天下诸郡,条其风俗物产地图,上于尚书台”(隋书卷三十三,志第二十八经籍二史,中华书局标点本

7、1973年版。),又令撰全国性总志区宇图志,这是中国官修方志之始作俑者。,此后,各朝官修制度日趋完善,各种凡例、规定等即是规范各地方志编修的基本准则。唐袭隋制,制定了定期编造图经的制度。建中元年(780),唐德宗令诸州郡每三年(后改为五年)编送图经至尚书省兵部职方,此后各地定期编修舆地图经报送中央成为定例。(唐会要卷五九尚书省诸司职方员外郎:“建中元年(780)十一月二十九日,诸州图每三年一送职方,今改至五年一造送。如州县有创造及山河改移,即不在五年之限,后复故。”),五代、北宋沿袭唐制,仍要求按时编送图经。五代会要记录当时的规定时说:“每逢闰年,准例送尚书省”。宋朝初年,沿用唐代编造图经的惯

8、例,并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太平兴国八年(983)、淳化四年(993)、至道三年(997)、咸平四年(1001)、景德四年(1007)、康定元年(1040)、嘉祐二年(1057)、熙宁四年(1071)、元丰八年(1085)、大观元年(1107)和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3),先后颁发关于编纂或征集方志、舆图的诏书。如宋朝初年诏令州县每三年或闰年向朝廷选送一次方志舆图。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修成祥符州县图经后,次年颁发各地。朱长文的吴郡图经续记就是续记祥符州县图经之作。,从图经的内容来说,比地记、地志较为丰富。地记是反映一方风土人物的早期志书,与地志无多大区别,名称略异。地记

9、与后世定型方志比较,不仅内容较为简略,体例也尚不完备。从内容而言,地记又分“记地”、“记人”两种,主要是记述地理、山川、风土、人物,而略载物产、古迹及神话传说,近于方志的雏形,未臻方志之体。隋唐以后,虽地记数量大为减少,但门类却有增加,内容也较为丰富,并逐渐被图经所取代,直至北宋以后才趋于衰落。图经与地记相比,图经由图和经组成。既有对地形、风土描绘的图,又有文字说明的经。,从地记到图经,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早期的图经是以图为主,文字为辅,到后来文字数量显著增多,地图反而成为文字的附庸。隋、唐时期,已向图少文多这一固定格式发展。如唐元和年间成书的元和郡县图志,篇首有各镇图,后来图佚

10、,遂改名为元和郡县志。隋唐以后图经事实上已成为方志的统称,而图经的内容多详于地理,与后世方志比较尚有一定的差别。但从地记到图经的演变,反映了方志这一载体的逐渐成熟。,图经发展至北宋,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数量激增,而且内容大为宏富,门类相当齐全,记述的重点开始突破地理范畴,兼顾人文历史,人物和艺文的分量在方志中有所加重,内容也趋于丰富。如吴郡图经续记已是分门别类即在吴郡古今诸事,可谓无所不载,综合古今,几与定型方志无异,应是方志开始定型制作(黄苇等著方志学)。,三、主要内容,据清咸丰二年(1852)仁和胡珽考证:“吴郡朱乐圃先生,续大中祥符图经,为是记三卷。”可见吴郡图经续记是续记大中祥符图经之作

11、。大中祥符图经,北宋李宗谔、汪曾纂。李宗谔(9641012),河北饶阳人,字昌武,官起居舍人,迁知制诰,判集贤院,拜右谏议大夫。著有文集六十卷,内外制三十卷等。除主修祥符州县图经外,还参与多种地方图经的编纂。王曾,字孝先,益都人,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迁知制诰,拜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大中祥符图经汇集各州县图经集编而成,景德四年(1007),宋真宗因览西京图经,有所未备,诏重修诸路图经,李宗谔等领其事,祥符三年(1010)成书,凡一千五百六十六卷,目录二卷,宗谔奏上,命宗谔为之序。祥符四年、六年续修,于是北宋各地图经大备。该书内容多记各州郡建置沿革、疆域、道里、土地、山川、风俗、形胜、物产

12、、古迹、艺文、人物等,内容广博,为北宋图经集大成之作。,吴郡图经续记则是续记大中祥符图经相关内容,记载吴郡古今诸事。吴郡,秦置会稽郡,东汉顺帝时分会稽郡置吴郡,约有今江苏长江以南全部,及长江以北迤东至南通、海门诸县地,治在吴。南朝时与吴兴、丹阳合成三吴。遂改郡为苏州,又改吴州,后又为郡。唐复为苏州,宋改平江路。据考,苏州地区现存最早的方志为唐陆广微撰吴地记,第二部为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所编吴郡图经(已佚),紧随其后者即为吴郡图经续记,系私撰。关于此书编纂缘起,据朱长文序自称“方志之学,先儒所重”,自汉代以来,有朱赣条记风俗之地理志,顾野王记叙舆地之舆地志,贾耽贞元十道录等,皆“称于前史”,而“城邑

13、有迁改,政事有损益,户口有登降,不可以不察也”。由是而萌独力撰志之愿,并且提出方志之学的概念,指出编修此书的作用在于“用备咨阅,因可以质凝滞,根利病,资议论,不为虚语也”。,吴郡图经续记为吴郡古今诸事之总集,内容宏富,分门别类。采用平目体,平目体又称平分列目体,即将志书内容分为若干类,其下不列门类,各类目之间平行排列,彼此相互独立,互不统属,宋元志书多采用此种形式。全书分上、中、下三卷。除卷首目录外,上卷含封域,城邑、户口、坊市、物产、风俗、门名、学校、州宅、南园、仓务、海道、亭馆、牧守、人物十五门;中卷含桥梁、祠庙、宫观、寺院、山、水六门;下卷含治水、往迹、园第、冢墓、碑碣、事志、杂录七门。

14、从门目上看,该书因事立目,分门别类,比唐陆广微吴地记门目多一倍有余,几乎涉及苏州地区情况的各个方面,其门类的设置有几点值得注意:其一,门类设置以地理为重,首篇记封域,其内容以吴国开创为重点。其二,此书因事设目,一些门目颇能反映地方特色。如苏州地区近海,且湖泊、河道密布,故书中特辟“海道”、“治水”二门,给以重点记载。其三,十分重视当地文化古迹。此外,此书内容统合古今,资料丰富。,吴郡图经续记被后人推为名志、佳志。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征引博而叙述简,文章尔雅,犹有古人之风”。但此书系私撰,作者不可能获得官府档案文书,加以受个人学识所限,因而仍有一些不:第一,门类尚缺大项。书不不载当地田赋、兵事、艺文、邮传等重要情况,为很大的缺憾。第二,内容记载过于简略。如书中虽设桥梁一门,但所记桥梁廖廖无几,缺载或漏记者甚多。第三,内容记载有详古略今的倾向。如记人物,北宋人物无一人细述,仅以一虚语带过。第四,内容记载以概论居多,不合志书之体。如记风俗,门下无小目之分,眉目不够清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