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A文】中国历史地理综述

上传人:Jerm****014 文档编号:69336966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PPT 页数:209 大小:15.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A文】中国历史地理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209页
【5A文】中国历史地理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209页
【5A文】中国历史地理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209页
【5A文】中国历史地理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209页
【5A文】中国历史地理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2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5A文】中国历史地理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A文】中国历史地理综述(20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讲 什么是 中国历史地理,一 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内容,中国历史地理的发展 历程,顾颉刚 谭其骧 侯仁之 史念海,第二讲 空间与政权 中国历史政区与地方行政制度,任何国家都要将国土分为层级区域进行管理,这些区域就是各级行政区。中国自古就是行政制度发展完善的国家,周礼载:“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分官设职,以为民极。”“体国经野”与“分官设职”就是划分行政区与建立地方政府。 政区的设置与地方管理涉及到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是保证国家稳定与地方发展的大问题。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与地方管理主要经历分封制与郡县制两个阶段。,第一节 分封制 分土而治,分封封建:封邦建国。 天下国家 礼记:“

2、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封建制的实行以宗法制为基础,即天子以嫡长子继位,众子为诸侯;诸侯以嫡长子继位,众子为大夫;大夫以嫡长子继位,众子为士。 士 大夫 诸侯 天子 封建制是地缘关系,宗法制是血缘关系,合二而一就是以地缘关系维持血缘关系。 历史上实行分封制的主要时期:秦以前、西汉前期、西晋时期、明初。,第二节 郡县制 分民而治,中央政府将全国领土分为不同层次的行政管理区域,在各个区域内设置地方政府,并授予地方政府一定行政、军事、财政、司法等权利。秦以前郡、县设置出现在各诸侯国的边界地带。,一、 秦,郡县两级政区。 统县政区:36郡48郡内史49郡

3、 1000余县,二、 西汉,郡县(道) (前期)中央: 王国支郡县 侯国(邑) 郡县(道、邑、侯国) (后期)中央: 王国县,汉初中央直辖15郡,武帝时增至110郡国。前106年将全国分为13个区域,每个区域称部,派一刺史执行监察职能。各州借用禹贡九州之名,外加两个周礼职方州名,另外两个不在禹贡范围内,合在一起共13个刺史部:冀、兖、青、徐、扬、荆、豫、凉、益、幽、并、朔方、交趾。后来又增加一个司隶校尉部。共14个监察区。,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州、郡、县三级制。 从东汉末年州成为实际的一级政区。三国以降三级政区成为正式制度。 各级政区数额急剧增加,宋书:“一郡分为四五,一县割成两三。”南北朝

4、后期三级政区比例:1: 2: 6。 并出现双头州郡。,四、 唐,唐前期,州、县两级制。 贞观元年分天下为10道,开元21年改为15道。“道”为监察区。 京畿道、关内道、都畿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东道、山南西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剑南道、岭南道。,唐后期,方镇执行最高政区的职能, (方镇)、州、县。 安禄山兼范阳、平卢两节度使,又兼河北道采访使,集军政、民政一体,开合道与方镇为一的先例。 “安史之乱”后全国设40多个方镇,初:道方镇州县,后:方镇(道)州县。,五、宋,中央路州县。 北宋元丰年间实行23路:京畿路、京东东路、京东西路、京西南路、京西北路、河北东路

5、、河北西路、河东路、永兴军路、秦凤路、淮南东路、淮南西路、两浙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荆湖北路、荆湖南路、福建路、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宋代地方行政制度进行重大改革:1 使地方各级组织互相牵制,事权分散,区划交叉,中心分离,没有单一的权利机构。 2 地方行政区是中央官员的分治区,不是地方官员的施政区。路一级官员:转运使、安抚使、提点刑狱、提举常平。 南宋大部分时间实行16路。,六、元,多级政区制。 路府州县 中央行省(道) 府州县 州县 元中期实行11行省:中书省、岭北行省、辽阳行省、河南江北行省、陕西行省、四川行省、甘肃行省、云南行省、江浙行省、湖广行省。,

6、七、明,县 中央布政使司 府州县 直隶州县 明代最高政区为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京师、南京、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江西、湖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按察使司三司分立。明后期为克服都、布、按分权过甚,陆续向各地派巡抚、总督,将一地行政、监察、军务集于一身,成为统驭三司的地方最高长官。,八、清,中央省府(直隶州 、厅)县(散州、厅) 康熙六年设18省:直隶、江苏、安徽、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省;光绪十一年设台湾省;光绪三十三年设新疆、奉天、吉林、黑龙江省。终清之世为23省。,清代总督、巡抚成

7、定制,为最高级地方行政长官。8总督:直隶、两江、闽浙、陕甘、四川、云贵、两广、湖广。8总督不涵盖18省,山东、山西、河南只设巡抚,不设总督。15巡抚:18省中甘肃不设巡抚,由陕甘总督监管;直隶、四川只设总督,不设巡抚。,九、 民国,省道县 省专区县,第三节 行政区划的原则 随山川形变与犬牙交错,随山川形变: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异俗。 犬牙交错:隋江都郡地跨长江南北、临川郡居武夷山东西、唐陕州跨黄河两岸等 。,第四节 行政区划的幅度 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行政区范围是地方政府的权力圈,政区幅员大小与层级多少影响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第三讲 千古足音 中国古代交通道路与军事地理,第一节 川陕交通

8、,一 “关中”的取意与秦统一的战略进程 函谷关 潼关 蒲津关 武关 嶢关 萧关 散关 金锁关 雍(戎、狄) 栎阳(魏河西之地) 咸阳(天下) 以咸阳、长安为中心的沿渭河道路,蜀郡,咸阳,九原郡,直道,雁门郡,太原郡,蜀中郡,常山郡,薛郡,直道,蒲关道,函谷道,渭北道,武关道,二 蜀道难川陕交通,(一)秦岭通道: 子午道:子午镇子午谷秦岭石泉饶风关南子午镇城固汉中 灙骆道:周至骆谷关洋县灙水城固汉中 褒斜道:郿县留坝褒城汉中 故道:宝鸡益门镇清姜河略阳勉县汉中,(二)巴山通道,金牛道(汉):勉县宁强广元昭化剑门绵阳成都 阆中南充重庆 米仓道:巴中汉中 洋巴道:达县镇巴洋县,第二节 西南交通,石门

9、关道(五尺道):成都宜宾毕节安顺贵阳 曲靖 旄牛道(清溪道、零关道): 成都邛崃雅安姚安洱海 滇池,第三节 丝绸之路,伊犁河乌鲁木齐巴里坤北新道(隋唐) 吐鲁番哈密 新北道(东汉) 喀什阿克苏库车库尔勒 西域北道(西汉) 楼兰玉门关河西走廊 长安 和田且末若羌 西域南道(西汉) 阿尔金山口青海湖松潘成都吐谷浑道(南北朝),凉州,咸阳,长安,第四节 中原交通,一 华北与东北、内蒙、山西之间的交通道路 沿太行山前山麓地带的南北大道:北京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安阳 华北通向东北的三关:古北口、喜峰口、山海关 华北通向内蒙、山西的主要太行关口:居庸关、紫荆关(拒马河)、倒马关(唐河)、井陉,北京,山海关,

10、古北口,二 中原地区的主要陆路交通道路,函谷关洛阳成皋荥阳定陶临淄 洛阳临汝鲁山伏牛山南阳 郑州许昌襄城叶县南阳,第五节 运河与长江流域 主要交通路线,一 运河 (一)鸿沟水系:公元前360年魏惠王开凿,自今河南荥阳县北引黄河水南入圃田泽,又自泽引水经中牟、开封、通许、太康,至淮阳县入颍水。鸿沟水系联接济、濮、获、睢、涡、颍汝、泗、荷等主要河道,形成黄淮间的主要河道。,颍水,荷水,济水,濮水,获水,睢水,涡水,汝水,泗水,鸿沟,(二)隋唐大运河: 584年开凿广通渠,引渭水入黄河。 587年开凿山阳渎,联接江淮。 605年开凿通济渠,自板诸引黄河水东经今开封、睢县、商丘、宿县、盱眙入淮。 60

11、8年开凿永济渠,引沁水与淇水相接,循白沟故道北上,与永定河联接,抵蓟县。 610年重修京口(镇江)至余杭(杭州)段江南河。,江南河,广通渠,山阳渎,通济渠,永济渠,(三)元明清大运河: 1281年开凿济州河,联通了济水与泗水。1289年开凿会通河,将济州河向北延伸至临清。又继续向北至通州,形成联接南北的大运河。,二 长江流域交通,长江流域主要交通形式依靠水路,依托长江干流以及赣江、湘江水系形成水路交通网。,第六节 越岭通道,湘桂道: 湘江漓江 大庾道: 赣江大庾 循梅道: 梅州循州,第四讲 江河之变 河湖水道变迁,第一节 黄河河道变 迁及其主要原因,一 历史上黄河的重大改道 历史上黄河决口泛滥

12、约1500次,较大的改道二、三十次,其中有六次重大改道。 战国前黄河基本呈漫流状态,自战国开始在下游筑堤形成河道。,(一)第一次重大改道,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大规模筑堤固定下来的河道是汉书地理志河(简称“汉志河”),结束了多股分流局面,可称第一次改道。由于春秋战国至西汉末黄河一直保持一定河形,史称为“大河故渎”,或“王莽河”、“王莽故渎”。 汉志河走向:古宿胥口(今河南浚县)今濮阳西南今馆陶县东北临清南德州东南东光东孟村北黄骅西南入海。,(二)第二次重大改道,公元11年(王莽建国三年)黄河在今河北大名东决口,造成第二次重大改道。公元69年王景治河,固定了河道。 王景河走向:今濮阳西南范县北莘县东聊

13、城南禹城西滨州北利津东南入海。,(三)第三次重大改道,1048年(北宋庆历8年)河决澶州商胡埽(今濮阳东),为第三次重大改道。河分北、东两条河道。 北流走向:今濮阳东清丰东馆陶东临清西故城东武强东青县东静海西天津西入海。 东流走向:1 京东故道:基本与隋唐同。 2 横陇故道:自今清丰县东与京东故道分出南乐东高唐西陵县东乐陵南沾化北入海。 3 二股河:今南乐西莘县西入西汉大河故道平原西陵县北乐陵南庆云北无棣入海。,(四)第四次重大改道,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人为决河于今滑县李固渡,大河由泗入淮,这是第四次重大改道。 干流走向:1128年决口河道(北流):滑县濮阳南鄄城西巨野东嘉祥东入泗水由泗

14、入淮。(4/10) 1168年(金大定八年)黄河再次决口于李固渡,形成南流:长垣东北东明南定陶西曹县南砀山北萧县北经徐州,于邳县由泗入淮。(6/10) 1180年(金大定二十年)河决卫州,东南经延津北封丘南兰考北睢县南商丘南砀山北经徐州由泗入淮。,(五)第五次重大改道,1232年人为决河于归德凤池口(今商丘西北),构成黄河第五次重大改道。这次改道形成多条河道,主要如下: 1. 夺濉入淮。2.夺涡入淮。3.夺汴入淮。 4.夺颍入淮。此前黄河南徙不超过唐宋汴河一线,至此夺颍、夺涡入淮,黄河下游河道已经到达了这个扇形平原的西南极限。 1351年贾鲁治河,挽河东南走由泗入淮的故道,这就是“贾鲁河”。 贾鲁河走向:今兰考县东曹县南商丘北砀山西萧县北经徐州入泗,由泗入淮。 明初黄河基本以贾鲁河为干流,明中叶以后多股并存,其中主要有:1.夺颍入淮(大黄河)。2.贾鲁河(小黄河)。3.夺涡入淮。4.夺濉入淮。5.由曹县、沛县入运河。6.曹县、鱼台入运河。,(六)第六次重大改道,1855年(清咸丰五年)河决铜瓦厢,结束了下游700多年由淮入海的历史,回到渤海湾入海。,二 有关黄河改道、泛滥原 因的探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