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9330166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PPT 页数:128 大小:717.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_第1页
第1页 / 共128页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_第2页
第2页 / 共128页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_第3页
第3页 / 共128页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_第4页
第4页 / 共128页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_第5页
第5页 / 共1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1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国文化概论,一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中国文化概论,(一)疆域: 如果将私有制产生、国家建立作为文明的标志,那么我们民族的文明史应从夏朝开始。而清王朝最终奠定了今日中国疆域的基础。,中国文化概论,(二)政区: 政区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地方。商和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秦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二级政区制,直至唐代前期。唐代安史之乱后至明清时期,基本上实行道(路、省)州县三级政区制。,中国文化概论,1 传说中的行政区划 周礼天官序官:“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 禹贡 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中国文化概论,2

2、“畿服”制 一、最早见于国语周语所说的“五服”:“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 二、禹贡承袭此说:“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服,五百里要服,五百里荒服。” 三、逸周书还有“九服”(职方)和“三服”(王会)之说,中国文化概论,3 秦郡县制 早期关于“郡”、“县”的记载 一、春秋时的置县记载 (1)楚文王攻灭申、息后,“实县申、息”(左传哀公十七年); (2)秦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十一年,初县杜、郑”。 二、郡的设置最早见于春秋后期 (1)春秋后期,郡皆设于边远荒僻之处,经济开发程度低于县。左传记载赵鞅的誓师词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

3、受郡。”(哀公二年) (2)战国时期,郡多置于边区,出于巩固国防的需要。,中国文化概论,3 秦郡县制 秦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 一、秦郡数 (1)初并天下时的36郡 (2)秦末近50郡 二、郡县制的政区层级 (1)郡县制为二级行政制度,郡下设县,与县同级的政区还有道,一般设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县有蛮夷曰道”。(史记淮南、衡山列传索引) (2)县以下的基层政区有乡、亭 三、行政长官 (1)郡的长官是郡守,有三个副职:主管文书的郡丞、主管监察的郡监以及主管军事的郡尉 (2)县的长官叫县令或者县长,(万户以上的县称令,不满万户的称长)两个副职:主管文书的县丞和主管军事的县尉,中国文化概论,4 汉西汉郡

4、国并行的地方行政制度 一、据汉书地理志,汉平帝元始二年的郡国数为103 二、政区层级 (1)西汉: 郡(国) 县(邑、道、侯国) (2)东汉: 郡(国、属国都尉)县 (邑、道、侯国、公国),中国文化概论,4 汉西汉郡国并行的地方行政制度 三、特殊政区制度 (1)属国(管理少数民族):如辽东属国、张掖属国。长官为属国都尉。东汉时,属国都尉权力扩大,“治郡比民”,成为郡级政区。 (2)都护府(军政合一):如宣帝时所置西域都护府。东汉曾两度复置。,中国文化概论,4 汉西汉郡国并行的地方行政制度 四、行政长官 (1)郡级长官 景帝时郡守改名为太守,郡尉改名为都尉。 诸侯国官吏的设置如同中央朝廷,侯国的

5、相(治民事)和中尉(管军事)分别相当于郡的太守和都尉。 东汉时,内地郡省都尉,军事由太守兼管。 (2)县级长官:县置令长,仍因秦制。邑、道的官制和县一样。侯国设相。,中国文化概论,西汉的十三刺史部与东汉的州制 一、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和司隶校尉部 (1)元封五年置十三刺史部(十三个刺史部中,其中十一部采用了尚书禹贡和周礼职方中的传说州名,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梁州、幽州、并州,并改其中的梁州为益州,雍州为凉州。另外有朔方、交趾二郡,仍沿用其名,称朔方刺史部、交趾刺史部,共称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一称“十三州”。) (2)征和四年置司隶校尉部 (京畿七郡:三辅、

6、三河、弘农郡) (3)刺史职能:巡视吏治,“位卑权重”,向丞相奏事。,中国文化概论,西汉的十三刺史部与东汉的州制 二、东汉十三州以及州的政区化趋势 (1)东汉初的十三州 省朔方入并州,改交趾为交州 (2)州的政区化 加重刺史职权,由监察吏治扩大为黜陟官员 有了固定驻地(治所见续汉书郡国志) 东汉末年,改部分刺史为州牧,州牧内亲民事,外领兵马,成为事实上的地方长官。,中国文化概论,5 三国州郡县三级制 东汉末的州制被各国保留并固定了下来 一、东汉末的14州 汉献帝兴平元年,分凉州河西四郡为雍州。,中国文化概论,5 三国州郡县三级制 二、三国领州 (1)曹魏据黄河流域,有司、豫、冀、兖、徐、青、雍

7、、凉、并、幽、荆、扬十二州。灭蜀后,分益州置梁州。 (2)孙吴据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有荆、扬、交、广四州。 (3)蜀汉据四川及汉中盆地,有益州一州。 三、三国末计有16州,中国文化概论,特殊政区制度 一、蜀国有庲降都督,与州同级,统辖南中少数民族地区 二、曹魏、孙吴有为军事服务的屯田区,如典农校尉(与郡同级)、典农都尉(与县同级)、屯田都尉 三、遥领与虚封一种象征性的统治 “遥领者,不入版图之地,而别于国内他处设刺史、郡守以辖之也。虚封者,则仅有封爵而无实土之谓也。”,中国文化概论,6 西晋州郡县三级制 州制逐步完备,取消了三国时的屯田制以及农官。,中国文化概论,西晋对州制进行了调整,主要

8、是对州级政区的划小 (1)西晋初的19州 司马氏代魏时为14州,又置秦州、宁州、平州,为17州。平吴得交、广二州,计19州。 (2)西晋末的21州 惠帝元康年间分荆、扬二州置江州 怀帝永嘉年间分荆、广二州置湘州,中国文化概论,7 东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 行政区划的混乱,中国文化概论,一、滥置州郡 (1)“百室之邑,便立州名;三户之民,空张郡目。” (北齐书文宣帝纪) (2)双头州郡、双头郡县,中国文化概论,二、侨州郡县 (1)十六国北朝的侨置 (2)东晋南朝的侨置与土断,中国文化概论,特殊政区制度 一、南朝的左郡左县、僚郡狸郡置于边境少数民族地区 二、北朝的道置于重要的军事区 行政长官 东晋南

9、迁以后,京畿地区由西晋的河南尹改为丹阳尹,中国文化概论,8 隋州(郡)县两级制 一、隋文帝开皇三年废郡,实行州、县两级政区制度 于道设行台尚书省,使道由临时性的军事监察区变成了行政区,实际上相当于州原来的职能(虚三级制),中国文化概论,二、隋炀帝大业三年废州改郡,实行郡、县两级政区制度 仿照汉制,在郡上设州,作为监察区 对统县政区作了调整,精简了南北朝时期滥置的州、郡 县的基本数字无大变化,中国文化概论,9 唐从虚三级制到实三级制(道、州、县),中国文化概论,一、虚三级制贞观十道与开元十五道 (1)贞观元年,“始于山河形便,分为十道” (2)“江山阔远,奉使者艰难” ,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将天下分

10、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使检察非法,如汉刺史之职”。(旧唐书地理志),中国文化概论,二、实三级制唐末节度使与道融为一体,割据一方 唐末四十七道。随着节度使权限的扩大,道(镇、方镇、节镇、藩镇)成为州(府)之上具有军事性质的行政区域。,中国文化概论,三、统县政区的变化 (1)武德元年,改郡为州,恢复了州县制。 (2)府的创制,中国文化概论,9 唐从虚三级制到实三级制(道、州、县) 军事区与行政区的错杂,中国文化概论,一、六都护府的设置 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属关内道, 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属陇右道, 安东都护府属河北道, 安南都护府属岭南道。,中国文化概论,二、都督府与节度使 州上另有都督府的设

11、置,与道相错杂。都督府的建置具有军事性质,但兼理民政。 都督因为所辖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而被朝廷加号“使持节”,这种被加号的都督称为节度使。,中国文化概论,三、节度使与道 (1)唐玄宗在边境沿线设置的十个节度使 (2)安史之乱后,节度使的设置从边境扩展到内地,并与道融为一体,道成为具有军事性质的行政区,形成唐末割据一方的四十七道。,中国文化概论,府的设置 一、与州同级,强调某些州的地位不同于他州 五都所在的州以及其他皇帝驻跸过的州 二、唐代十府开了后来府制的先河 (1)五都所在的州升为府 长安所在的雍州升为京兆府、东都洛阳所在的洛州升为河南府、北都太原所在的并州为太原府、西都凤翔所在的岐州为凤翔

12、府、南京江陵所在的荆州为江陵府。 (2)皇帝驻跸过的州 升为府 蒲州升为河中府、华州升为兴德府、陕州升为兴唐府、益州升为成都府、梁州升为兴元府。,中国文化概论,州县等级的划分 (1)州的等级: 根据地位分为:四辅(华、同、岐、蒲)、六雄、十望、十紧 根据户口分为:上、中、中下三等 (2)县的等级: 根据地位分为:赤县(京都所理)、畿县(京都所统)、望、紧 根据户口分为:上、中、中下三等,中国文化概论,特殊政区制度 一、羁縻都督府、州、县 (1)置于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性质。 (2)长官由部族首领世袭,中央不征收赋税。 (3)朝廷设置经略使,处理羁縻府州的民族事务。 二、两个羁縻

13、都护府:昆陵、濛池 分统碎叶川东西西突厥诸部所置的都督府、州,初隶安西,后隶北庭。,中国文化概论,10 宋路、州(府、军、监)、县(军、监、城、 镇、 堡、寨),中国文化概论,一、元丰二十三路与南宋十六路 (1)“路”的演变 “路”的名称来源于唐代的道 宋太祖为了收回地方财权,于各路设置转运使 转运使权限不断扩大,“于一路之事无所不总” ,成为地方大员,于是原来仅作为地理上划分的道便转变为行政区划的路。,中国文化概论,(2)北宋路制的演变(转运使路) 至道三年(宋太宗)的十五路 天禧四年(宋真宗)的十八路 元丰八年(宋神宗)的二十三路 开封府(特区) 在二十三路之外 北宋末年的二十四路 崇宁四

14、年(宋徽宗),将开封府置为京畿路 (3)南宋十六路(安抚使路),中国文化概论,二、统县政区的复杂化 (1)一方面继承了唐代府的建置 升州为府的情况更多:如北宋四京府,南宋临安府、绍兴府等 (2)另一方面继承了五代军、监的建置 领县的军、监与府、州同级,中国文化概论,土官制度 宋代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继续设置羁縻州、县、峒,由当地的部落首领担任知州、知县、知峒,称为“土官”。,中国文化概论,行政长官 (1)府、州级的地方长官都是由京官带原衔出任,分别称为“权知府事”(知府)、“权知州事”(知州),相当于以前的刺史。军、监的长官分别称为“权知军事”、“权知监事”。 (2)县的长官为知县事(知县),中

15、国文化概论,11 辽、金、西夏,中国文化概论,辽 一、以五京为中心分境内为五道(也称为路) 上京道(治临潢府)、东京道(治辽阳府)、中京道(治大定府)、南京道(治析津府)、西京道(治大同府) 二、五道之下为州(府、军、城)、县(州、军、城) 三、契丹人和其他游牧民族地区则实行部族制 (1)部族 (2)属国,中国文化概论,金 一、政区层级三级制 (1)分境内为十九路(金史地理志) 十九路为都总管府分路,包括一都(中都)、五京府、 十三总管府 (2)统县政区为府、州、军(后尽升为州) 二、部族制 金代在女真人和渤海人居住地区实行猛安谋克。猛安相当于州,谋克相当于县。,中国文化概论,西夏 一、州(府

16、)、县两级制 二、行政区划体系夹杂着民政和军事区 (1)边境地区有郡的设置 (2)另有四府的设置:东京兴庆府,治兴州;西京西平府,治灵州;甘州宣化府;凉州西凉府 (3)军事指挥机构为左、右厢,下设十二监军司,军司多以州治所在为驻所。,中国文化概论,12 元虚四级制和层级的混乱,中国文化概论,元初的四大汗国 元初成吉思汗西征,领土空前扩张,在中国本土之外的欧亚大陆建立了四个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中国文化概论,一、行省的渊源及其演变 (1)魏晋以来的行台中央的派出机构 (2)金代的行尚书省 (3)元初的行中书省 (4)平宋以后,行省职能的演变 只管军事演变为兼及民政 长官不再带中书省宰相职衔,置平章政事为最高长官,中国文化概论,二、 中书省及十行省 至元二十七年调整为中书省(治大都路)和十行省(岭北、辽阳、陕西、甘肃、河南江北、江浙、江西、湖广、四川、云南),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