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现代文全套复习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9320148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310.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现代文全套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全套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全套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全套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全套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现代文全套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现代文全套复习(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二现代文复习 专题一:珍爱生命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2、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3、学习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思想情感的手法。 4、品味作品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二、专题内容解析 (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 1、关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记叙在与残疾的斗争中,她表现出的坚强不屈和积极乐观的精神,在朴素得接近于家常的话语中,表露出对世人强烈的爱和热切的希望。 2、节选内容:鼓舞我们去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3、结构:全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 引言:首先提出

2、强调生命价值的人生态度:“如果我们像明天就会死去那样去生活,才是最好的规则。”接着通过对比,指出“那些有眼睛的人显然看得很少。在光明的世界中,视觉这一天赋才能,竟只被作为一种便利,而不是一种丰富生活的手段,这是多么可惜啊!” 正文:对得到假想的三天光明的安排,真实地表现了作者的精神追求。 第一天。白天:看望亲爱的老师,约朋友来家,树林散步,看落日。夜晚:回忆这一天。表现作者对亲情的重视。 第二天。白天:参观自然历史博物馆,参观艺术博物馆。夜晚:看戏。表现对世界的物质方面和人类的精神生活的关注; 第三天。白天:游览纽约城,看日常人的生活和世界。夜晚:看喜剧。表现出对世人生活的关心。 三天的活动,

3、是对人类生活的全面考察。既表现作者对生活中美的追求,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生活的高度赞美,同时劝诫世人要珍惜光明,珍惜光阴。 结语:作者对能够充分利用天赋视觉的人们提出忠告:“善用你的眼睛吧,犹如明天你将遭到失明的灾难”,并指出“同样的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其它感官”。,(二)我与地坛(节选) 1、关于我与地坛:史铁生的代表作,全文共七个部分,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了多年来他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讲述的中心是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作者最终由个人严酷的命运上升到生命永恒的流变,超越了个体生命中有限的必然,把自己的沉思带入到了生命全体的融会之中。 2、节选内容:第

4、一部分,写地坛,着重写地坛给“我”的启迪。 1至4节,写“我”与地坛的缘分,表达与这“废弃”、“荒芜”、“冷落”的古园某种命运联系。 5至7节,写“我”在地坛的人生感悟。地坛的顽强的生命力给了“我”重新生活的勇气。 集中写地坛有三处:第三节:地坛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第五节:荒芜但不衰败。园中的小昆虫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活动着,向人们展现出缤纷的生命世界,诉说着生命的美丽,使“我”意识到每个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我找到了答案: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从而获

5、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第七节:景物描写是对生命的解读。“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作者在此发现了生命的种种状态,所有这一切都鉴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这实际是在回答前文怎样活的问题外在的环境是恶劣的,但生命是无法遭到破坏而发生改变的,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顽强地活着,你就能坦然地体会到人生的味道。,第二部分:写母亲,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母亲给“我”以生存的启发,使“我”懂得怎样生活。 1至3节,写“我”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我”所承受的,是自己的不幸;母亲则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

6、母亲是活得最苦的。作者用“空落的”、“不眠的”等词句形象地突出了母亲的焦虑、空虚和痛苦。这段文字叙述与议论、抒情相结合,既饱含感情,又富有哲理 4至9节,写由一个作家谈到他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为了母亲”、“为了让她骄傲”,从而联想到自己的创作经历。“我”终于逐渐地理解了母亲,懂得了生活。 我与地坛的这两个部分,从内容上看是紧密联系的,第一部分是写了“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是写了在地坛这个环境中“我”与母亲的故事,从主题思想上看,也是浑然一体的,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地坛是“我”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我”感受

7、母爱最深的地方。文章结尾说:“这园中不单是处处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有过母亲的脚印。”至此母亲与地坛已经融为一体了。 3、艺术特点:(1)带有自传、自省、自诉的意味的散文,创作主体以真实的身份投入到作品之中,坦诚地表现自己。 (2)内容上,打破了抒情、议论与叙事、写景的间隔,以思辨为主导,而又自始至终饱含情感,从容地辟出专章写景、叙事、绘人,容量丰富,内涵饱满。 (3)结构上,从大处着眼的,抓住文章的氛围和情调,不管各章的笔法如何,不管是思辨,还是写事记人,全都透出一股情思深沉的味道,因而虽分章而列,各章之间难得见到起承转合的过渡,却显得和谐协调。 (4)语言上,与读者朋友般的娓娓

8、倾诉和心灵对话,细致观察的冥想和对感性一己体验的抽象思考,抒情性的精彩华章。,(三)最后的常春藤叶 1、主旨:文章围绕“最后一片叶子”展开故事情节,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5结构: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十一月:琼珊病倒;一天早晨:琼珊病重;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按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分为四个部分: 开端(第1至11节):写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写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

9、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3、叶子的意义:(1)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叶子是希望的象征, (2)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追求终生的杰作,因为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由此,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4写作特点 (1)欧亨利式的结尾: “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2)欧亨利式的语言: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

10、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3)欲扬先抑及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刻画人物形象:初见贝尔曼时,外貌描写展现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崇高爱心、自我牺牲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四)鸟啼 1、主旨:文章通过描写严冬消逝、春天来临之际鸟儿的啼鸣,表达了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和对生命神奇的由衷赞美。鸟儿的啭鸣其目的指向是生命的欲望:创造新生

11、而不是沉湎于死亡,鸟啼这一动物的本能行为由此获得了意义的升华。 2、结构:全文共15段,可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主要写严寒过后,春天来临,鸟儿的啼鸣。 第二部分(615段)侧重写鸟的啼鸣给人类的启示,写“我们”的思考。 3、写作特点: (1)拟人、象征等手法地运用。 作者运用拟人、象征等手法,将鸟人格化,把自然当人看待,将自然人格化,是人与自然建立生命对话的有效途径,也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 (2)对比手法的运用。 严冬的鸟尸(喻死亡)与暖春的鸟啼(喻新生)形成鲜明的对比,肯定了生命冲动的力量不可阻挡,借此启示人们像鸟儿那样向死而生,(五)呱呱 1、主题:对生命的礼赞 2、写法:

12、作者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作者内心的思想。如文章的第五小结的环境描写,突出表现的死亡的寂静和恐怖。文章14小结的环境描写,表现了生的温暖。,专题二:和平的祈祷 专题内容解析: 一、一个人的遭遇 1、故事梗概:卫国战争爆发后,曾经是红军的索柯洛夫又被征召入伍,离开了妻子和三个子女。他在一次空袭中被俘虏,尝试逃跑但没有成功,被撵到石场干活,后又被分配去给一个军官开车。一次难得的机会中,他乘着敌人松懈时开车把军官的公文包送到苏军阵地,立了大功。回到家乡,他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一次轰炸中遇难,而已经升为大尉的儿子也在他回去不久后殉国。万分痛苦的索柯洛夫最后收养了一个小孤儿。小说表现了一个普通的人

13、在卫国战争中所经历的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忠实地表现了肖洛霍夫的一个哲理思想:任何事物也不能阻止万物苏生。 2、文章内容思想:小说节选部分写的是索科洛夫从俘虏营逃回后的经历。从俘虏营逃回后得到家破人亡的消息,在战争胜利前夕,儿子却倒在最后的枪弹下,收养凡尼亚后刚刚有点安宁的生活,却又出了事故等,突出表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不幸。 3、写作技巧:(1)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叙述语言有强烈的个性色彩。 (2)在叙述中,穿插抒情、议论,这些抒情和议论往往直抒胸臆,袒露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有的闪烁着口语的智慧。,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1、故事集内涵:作者巧妙地把一名德国伤兵安排在已临时改为战地医院的他

14、的母校,让受重伤的他在昏昏沉沉中看到先前读书时军国主义教育的痕迹,从而暗示了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根源。在这个伤兵身上,作者真实地概括了那个时代的生活,从而反映了战争的惨无人道,反映了牺牲者所处的绝境,以及整个被战争败坏了的年轻一代的无可奈何,在当时的各国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品的基调灰暗、沉郁,把战争渲染成一场抽象的人与命运的搏斗,结果是人的毁灭。 2、关于“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是一个典故“公元前480年,波斯入侵希腊,300多名希腊士兵在温泉关英勇抗敌,并刻下了那段铭文:流浪人,你若是到斯巴达,请告诉那里的公民们,说我们死守诺言,长眠在这里。如今,它出现在美术课堂上,让那些充满战斗激情的

15、热血青年走上战场,是对德国军国主义思想的一种讽刺和否定。,三、安妮日记 9则日记,除第一则是有关日记的说明,其余8则或记叙事实,或抒发感想,除了描写苦难的生活,记录所见到的战争,更多的是发自肺腑的情感和思考。表达安妮对和平的渴望与追求。 四、图片两组 第一组的四幅照片,都是摄影者捕捉的战争中人们的生活瞬间,再现了历史的真实。他们告诉人们,在战争中,人的命运如此悲惨,这些人本来可以有正常的生活,有幸福的家,有对美好明天的追求,然而战争夺走了一切。第二组的两幅照片,摄影者通过人群场面来表现主题。画面上人们的笑容是摄影者着重表现的内容。,专题三:历史的回声 专题内容解析: 一、落日 这是一篇事件通讯

16、,对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个标志性事件作了即时报道。结构图示如下: 签字场所 8点多 代表到来 8点半,8点50分 准备(7点多) 仪式开始 9时整,9时10分,9时18分 投降书脏了 9时18分以后 写作方法:叙述、描写、说明和议论融为一体。 二、消息二则: (一)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 下跪 结构 感受 影响 (二)加拿大将“南京大屠杀”编入历史教材 编撰的原因、目的及意义 倒金字塔结构 新教材内容 教材的使用方式和范围,专题四:慢慢走,欣赏啊 专题内容分析: 一、荷塘月色 1、内容:文中描写荷塘(月下的荷塘)、月色(荷塘上的月色)的美景,抒发了“心不宁静独处求静一无所有惦念江南”的感情,表达了渴望自由、不满现实、幻想超脱却又无法超脱的心境。 2、结构:第一部分:点明心境,交代缘由;第二部分:小径漫步,抒发感受;第三部分:荷塘月色,景语情语;第四部分:江南采莲,向往憧憬。 3、写作技巧: (1)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