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源性心脏病》ppt课件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9310114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396.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肺源性心脏病》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肺源性心脏病》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肺源性心脏病》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肺源性心脏病》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肺源性心脏病》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肺源性心脏病》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肺源性心脏病》ppt课件(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呼吸系统疑难病 选方用药技巧 (人民军医出版社) 王 付,第二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hronic pulmonary heart disease,简称慢性肺心病)是由于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室扩张或(和)肥厚,伴或不伴右心功能衰竭的心脏疾病。病以冬季、或寒冷地区、高原地区、潮湿地区为多发,发病年龄多在以40岁以上人群,发病常常有明显外因。,根据中医辨证与选方用药基本辨治准则,本节所论内容不仅能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还能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呼吸衰竭等病证表现而符合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基本证型者,

2、以此若能合理用方用药则能明显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呼吸衰竭等病的症状表现,或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预防:积极有效治疗原发病,对预防疾病发作具有重要意义。对季节变化应重视取暖保温,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戒烟或尽量少抽烟,起居有节,改善不良生活习惯,避免物理、化学等有害气体的吸入,适当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等。本病常常死于肺性脑病、呼吸衰竭、心力衰竭、休克、消化道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出血等。,一、西医诊断及治疗方法 【病因病理】 1病因 支气管-肺部疾病,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肺血管疾病及其他疾病等均可演变为肺源性心脏病。 2病理 肺血管内膜炎、小动脉肌层增厚、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纤维化、血栓形成

3、及肺毛细血管床的大面积减少、红细胞增多、血液粘度增加,血容量增加、心脏负荷增加、心肌受损,多脏器损害,以使循环阻力增高,演变成肺动脉高压等。,【病证表现】 根据临床表现,将肺源性心脏病分为肺、心功能代偿期与肺、心失代偿期: 1肺、心功能代偿期(包括缓解期) 以咳嗽,咯痰,气促,心悸,呼吸困难等为主要表现。 2肺、心失代偿期(临床加重期) (1)呼吸衰竭 以呼吸困难,夜间加甚,或伴有头痛,失眠,食欲不佳,或嗜睡,表情淡漠,神志恍惚,谵语等为主要表现。 (2)右心衰竭 以心悸,食欲不佳,恶心,腹胀,下肢水肿等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出现呼吸功能衰竭与右心功能衰竭,或伴有左心功能衰竭等。,【检查与诊断】

4、1体征检查 听诊可有干、湿性啰音,心尖搏动位于剑突下,心音遥远,在肺动脉瓣区闻及第二心音亢进,在三尖瓣区出现收缩期杂音。 2实验室检查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可升高;合并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加;血沉一般偏慢;谷丙转氨酶和血浆尿素氮、血及尿的-微球蛋白(-M)、血浆肾素活性(PRA)、血浆血管紧张素(PAT)等含量增高。,3影像学检查 (1)胸部X线检查 右下肺动脉干扩张,其横径15mm;其横径与气管横径之比值1.07;肺动脉段明显突出或其高度3mm;右心室增大。 (2)B超检查 右肺动脉内径,或肺动脉干,以及右心房增大,可诊断为肺源性心脏病。 4心电图检查 右心室肥大如电轴右偏,重度

5、顺钟向转位,右束支传导阻滞及低电压图形。 5动脉血气分析测定 低氧血症,或合并高碳酸血症。 6既往病史 有慢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病史,渐渐出现肺动脉高压,右室肥大,或伴有右心衰竭。 7根据临床表现与检查结果而诊断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治疗方法】 1肺、心功能失代偿期 (1)祛痰药:清除痰液,防止继发感染。 (2)抗感染治疗:合并感染可选用抗感染药,以1014天为1疗程,感染消失后可再巩固治疗36天。可选用青霉素类,或选用氨基甙类,或选用喹诺酮类,或选用头孢类等。 (3)呼吸衰竭的治疗: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并发症。 (4)心力衰竭的治疗:可选用利尿剂如

6、氢氯噻嗪25mg,13次d;尿量多时加用10氯化钾10ml,3次d,或用保钾利尿剂如氨苯蝶啶50100mg,13次d;或选用强心剂如毒毛花甙k 0.1250.25mg加入10葡萄糖液内静脉缓慢推注。用药前应注意纠正缺氧,防治低钾血症,以免发生药物毒性反应。或选用血管扩张剂等。,【治疗方法】 (5)心律失常的治疗:避免使用-肾上腺受体阻滞剂,以防引起气道痉挛。 (6)肺性脑病的治疗:纠正缺氧,减少二氧化碳潴留,有脑水肿者及时降低颅内压。可选用20%甘露醇或山梨醇125250ml,1520内静脉滴注完毕,每日24次。 2缓解期治疗 (1)适当锻炼身体,合理调配营养。 (2)呼吸保健体操,如腹式呼吸

7、,缩唇呼气等。 (3)适当应用免疫增强剂,如注射疫苗等。,二、中医辨证与选方用药 心肺虚热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 咳嗽,气喘,心悸。 2辨证要点 痰稠色黄,口干欲饮水,神疲乏力,舌质红,苔薄黄,脉虚弱。 3可能伴随的症状 面色不荣,或吸气不利,或不得平卧,或腰酸,或肢体水肿,或咯痰不爽,或手足心热,或大便不调。 【治则与选方】 清热化痰,补益心肺;可选用麻杏石甘汤与人参蛤蚧散合方。 【处方用药】 麻黄12 杏仁9 炙甘草6 石膏24 蛤蚧1对 人参10g 茯苓10g 贝母10g 桑白皮10g 知母10g,【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

8、温服,每日分3服。 【配伍技巧】 若肾虚甚者,加巴戟天、鹿茸,以补肾纳气;若肺虚甚者,加山药、黄芪,以补益肺气;若痰多者,加贝母、瓜蒌,以清热化痰;若肢体水肿者,加茯苓、薏苡仁,以健脾利水渗湿;若胸闷者,加薤白、香附,以行气宽胸等。 【药物功效】 方中蛤蚧补益心肺肾,定喘止嗽。贝母清热化痰,降逆止咳。人参助蛤蚧大补元气,补益心肺肾。桑白皮肃降肺气,定喘咳。石膏、知母,清泻肺热,润肺化痰。麻黄宣肺平喘。杏仁肃降肺气,止咳平喘。茯苓渗湿健脾,杜绝生痰之源。甘草益气补虚,调和诸药。,心肺虚寒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 咳嗽,气喘,心悸,或痰多。 2辨证要点 痰黏腻色白或呈泡沫,口不渴,舌质淡,苔白

9、或腻,脉弱或迟。 3可能伴随的症状 气短,或胸膈痞闷,或恶寒,或易感冒,或大便不调,或肢体水肿。 【治则与选方】 温补心肺,降逆平喘;可选用小青龙汤合四君子汤合方。 【处方用药】 麻黄9g 芍药9g 细辛9g 干姜9g 炙甘草9g 桂枝9g 五味子12g 半夏12g 人参10g 白术10g 茯苓10,【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温服,每日分3服。 【配伍技巧】 若肾虚甚者,加鹿茸、蛤蚧,以温补肺肾;若肢体水肿甚者,加牛膝、车前子,以利水消肿;若喘甚者,加杏仁、葶苈子,以化痰泻肺平喘;若咳甚者,加紫菀、款冬花,以降逆止咳;若胸中闷塞者,加枳

10、实、薤白,以行气宽胸;若肺虚甚者,加黄芪、山药,以补益肺气等。 【药物功效】 方中人参、白术,益气健脾,补益心肺。麻黄解表散寒,宣肺平喘。桂枝解表化饮,温肺化饮。半夏降肺温肺,化饮止咳,燥湿醒脾,断绝饮生之源。干姜温肺散寒,温阳化饮。细辛温阳化饮,既助麻黄、桂枝解表发汗,又助半夏、干姜温肺化饮。五味子收敛肺气,并制温热药散寒化饮而不损伤阴津。芍药补血敛阴,既能滋荣营气,又能利饮利水。茯苓渗利痰湿,宁心安神。甘草补益肺气,兼防辛散药伤气。,心肺水气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 咳嗽,或气喘,心悸,肢体水肿。 2辨证要点 痰稀色白,动则喘甚,舌淡,苔薄白或腻,脉虚或沉。 3可能伴随的症状 胸闷,或

11、气短,或手足不温,或小便不利,或腰酸腿软,口唇青紫,或头晕目眩。 【治则与选方】 温补阳气,利水消肿;可选用真武汤与四逆加人参汤合方。 【处方用药】 茯苓9g 芍药9g 生姜9g 白术6g 炙甘草6 干姜5 附子5g 生附子5 人参3,【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40分钟。温服,每日分3服。 【配伍技巧】 若水肿甚者,加车前子、牛膝、薏苡仁,以利水消肿;若气喘甚者,加蛤蚧、鹿茸,以补肾纳气降逆;若恶寒甚者,加肉桂、吴茱萸,以温阳散寒;若心悸者,加五味子、麦冬,以敛阴止悸;若气短甚者,加黄芪、山药,以健脾益气等。 【药物功效】 方中生附子、制附子温壮

12、阳气,使水有所主,化气行水。人参、白术,健脾燥湿,使水有所制,并能生化气血,滋养心肾。干姜、生姜,温阳散寒,宣散发汗,助附子温阳,是于主水之中以散水。茯苓益气淡渗,助白术健脾,是于制水之中以利水。芍药既能敛阴和营,又能引药入阴而利水气,并能制约附子温燥之性,还能缓急止痛。甘草益气和中,气能化水。,热伤肺络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 咳嗽,或气喘,咯血,或心悸。 2辨证要点 痰稠色黄,皮肤瘀斑,口渴欲饮水,舌红或紫,苔薄黄,脉涩或结或代。 3可能伴随的症状 身热,或胸痛,或面色黧黑,或胸中烦热,或小便短少,或大便干结。 【治则与选方】 清泻肺热,凉血止血;可选用咳血方与十灰散合方。 【处方用药

13、】 青黛10g 瓜蒌仁12g 海粉10g 山栀子12g 诃子9g 大蓟10g 小蓟10g 荷叶10g 侧柏叶10g 白茅根10g 茜草根10g 大黄10g 牡丹皮10g 棕榈皮10g,【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温服,每日分3服。 【配伍技巧】 若咳血多者,加三七、藕节,以凉血止血;若热甚者,加桑白皮、黄芩,以清泻肺热;若夹瘀明显者,加赤芍、桃仁,以凉血活血;若津伤者,加麦冬、生地黄,以滋阴生津。 【药物功效】 方中青黛清热泻火,凉血止血。瓜蒌清肺化痰,润肺止咳。栀子清热泻火,除烦凉血,助青黛泻火。海粉清肺降火,软坚化痰,助瓜蒌清肺化痰。

14、诃子敛肺化痰止咳。大蓟、小蓟、荷叶、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棕榈、侧柏叶,收敛固涩止血。茜草根、丹皮,凉血止血化瘀。大黄泻热止血,使热从大便而去。,第一章 消化疾病 第三节 从虚证治 一、气阴两虚证 二、脾胃阴虚证 三、脾虚夹湿证 四、中虚湿热证 五、脾胃虚寒证 六、阳虚寒凝证 七、脾肾虚寒证 八、肝阴虚证,寒痰郁闭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 咳嗽,或气急,谵语,或心烦。 2辨证要点 喉中痰鸣,口淡不渴,舌质暗淡,苔白厚腻,脉滑或迟。 3可能伴随的症状 神志不清,或神昏,或烦躁,或胸闷,或面色黧黑,或大便溏泄。 【治则与选方】 豁痰开窍,温阳散寒;可选用麻黄汤与苏合香丸合方。 【处方用药】 麻

15、黄9g 桂枝6g 杏仁12g 炙甘草3g 苏合香3g 龙脑(冰片)3g 麝香10g 安息香10g 青木香10g 香附10g 白檀香10g 丁香10g 沉香10g 荜茇10g 熏陆香10g 白术10g 诃黎勒10g 朱砂10g 犀角(水牛角代)10g,第一章 消化疾病 第三节 从虚证治 一、气阴两虚证 二、脾胃阴虚证 三、脾虚夹湿证 四、中虚湿热证 五、脾胃虚寒证 六、阳虚寒凝证 七、脾肾虚寒证 八、肝阴虚证,【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芳香类药后下约煎煮15分钟。温服,每日分3服。 【配伍技巧】 若痰盛者,加陈皮、半夏,以燥湿理气化痰;若

16、小便短少者,加车前子、泽泻,以渗利小便;若抽搐甚者,加全蝎、蜈蚣,以祛风止痉;若大便溏泄者,加山药,薏苡仁,以健脾止泻等。 【药物功效】 方中麻黄、杏仁,宣降肺气。桂枝通达经脉。苏合香、冰片、麝香、安息香、青木香、香附、白檀香、丁香、沉香、荜茇,芳香开窍醒神,行气解郁化浊,散寒止痛。心主血,熏陆香活血化瘀,芳香解毒。气主温养,白术健脾益气。辛散耗气,诃子固守敛气,助白术扶助正气,兼防芳香辛散太过。水牛角清心解毒,兼防辛温燥化。朱砂重镇安神,制约温燥芳香太过。甘草益气和中,防止辛散芳香药伤气。,心肺痰瘀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 咳嗽,心悸,胸痛,或胸闷。 2辨证要点 痰壅气阻,痛如针刺,舌质暗淡或夹瘀斑,苔薄,脉沉或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 痰质粘稠,或咯痰不利,或胸中闷气,或口唇暗紫。 【治则与选方】 温阳化痰,活血化瘀;可选用苓桂术甘汤、半夏麻黄丸与桂枝茯苓丸合方。 【处方用药】 茯苓12 桂枝9 白术6g 甘草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