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是我们需要长期坚守的战略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924327 上传时间:2017-09-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需要长期坚守的战略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需要长期坚守的战略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需要长期坚守的战略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需要长期坚守的战略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需要长期坚守的战略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需要长期坚守的战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发展观是我们需要长期坚守的战略(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学发展观是我们需要长期坚守的战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只有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才能不断破解农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难题,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力支撑。一、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的问题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至少应有五项内容:一是农业增长要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二是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制的设施生产转变。三是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规模化经营转变。四是农业发展由注重单纯的一产向促进农业领域内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五是农业

2、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观光旅游、环保生态、健康养生等综合功能并重转变。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具有丰富的内涵,基本覆盖农村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近年来农村经济社会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农村环境面貌脏、乱、差,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严重欠缺,农业仍然处于相对落后地位,面临不少实际困难,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业资源严重匮乏。我国人均耕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 40%,人均淡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25%,却要养活 13 亿人口。这样的资源家底注定了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不敢对农业掉以轻心。二是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业粗放经营,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现象广泛存

3、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蒋高明在接受中国国土资源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达 29 公斤/亩,是国际化肥安全上限的 1.93 倍,但利用率仅为 40%左右,农药平均施用量为 0.9 公斤/亩,只有约 1/3 能被农作物利用。”农业用水效率仅 0.4-0.5,每立方米水粮食生产能力仅 0.87 公斤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 2 公斤水平。三是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现代产业需要大量的资本和人才聚集,农业也不例外。30 年前,农村土地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改革,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粮食产量迅速增长,农民温饱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

4、进步,农村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体制已很难适应现代化大市场的要求,由于规模小而零碎,收益受限,难以吸引大量的资本、人才和技术投入农业和农村,农业产业升级缓慢,市场交易效率低下,农民增收致富困难。四是农业“人才荒”日益严重。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村剩余劳动力加速向城镇流动,超过 2 亿的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繁荣了城镇,同时也减少了农业劳动力,并且基本上是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农民。随着农民外出人数增多,务农劳动力整体素质还在不断下降。农业部统计数字显示:农民对种植业生产过程中最常见的良种、化肥、农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仅有三分之一左右“知道一些”。随着老一代农民逐渐失去劳动能力,“谁来种地?”日益成为一个紧迫

5、而严肃的问题。二、新型城镇化可以有效带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新型城镇化在“十二五”发展全局中处于引领地位。新型城镇化的突出特点是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产业带动,实现城乡一体。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集约利用土地,改变农村环境,促进城乡公共服务的同等化,打破城乡壁垒和封闭,使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实现双向流动,既有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变为市民,也有城镇资金、技术向农村辐射,对农业进行高端嫁接,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业的现代化程度。近年来,各地围绕新型城镇化开展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下面以我的家乡河南禹州市为例进行说明。禹州位于中原腹地,人口 120 多万,总面积 1461 平方公

6、里,耕地面积 116万亩,山、岗、平各占三分之一,人均耕地 0.98 亩,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通过假期社会调查发现:近年来禹州市把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主要载体,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培育精品,示范带动,城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村面貌大为改观,现代农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一是全市 26 个乡镇办,现已拥有 15 个建制镇,其中 9 个中心镇,4 个城区办事处,城镇化总体水平达到 36.9%.二是 9 个中心镇建成区面积 2824.2 公顷,常住人口 14.05 万人,平均每个镇有常住人口 1.56 万人。人口的聚集带动了中心镇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大多数中心镇成为全市工业、旅游强镇和当地

7、的教育文化和医疗卫生中心。三是 2010 年 9 个中心镇实现工业产值 223.48 亿元,平均每个镇工业产值24.83 亿元。四是各个建制镇依托自身产业优势,加强规范引导,推动产业聚集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产业。9 个中心镇有 5 个建设有工业园区,园区总面积 216.9平方公里,拥有 3A 级以上旅游景区 1 个。五是全市 657 个行政村、2056 个自然村,村庄占地 32 万亩。经规划布局,到 2030 年整合为 235 个农村社区,占地 17 万亩,节约土地 15 万亩。现在,有10 个社区已启动,搬迁居民 2 万多人。六是全市 2010 年实现农村土地流转 19.9 万亩,比 2

8、009 年增加 7 万多亩。新型城镇化为禹州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注入了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去年全市生产总值 390 亿元,比上年增长 15.5%,财政收入实现近 21 亿元,比上年增长 26%.三次产业结构 7.4:73.1:19.5。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些突出矛盾得到缓解,出现了一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和农业经营服务公司,实行“五统一”服务模式,即统一采购种子种苗、统一供应农资饲料、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市场开拓、统一包装销售,提高了农业市场组织化程度。同时,农业投入加大,农业生产观念更新,农业经营方式升级,传统农业优势得到巩固,品牌意识增强,观光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

9、、出口农业等特色农业得到较快发展。去年,禹州市粮食总产 53 万吨,继续保持全国产粮大县荣誉,农民人均纯收入 9033元。三、新型城镇化需要把握的几个要点发挥新型城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尊重客观规律,尊重群众意愿,努力做到以下四点: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城镇化观念。新型城镇化应是“人”的城镇化,乡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只是其表面现象,内涵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真正转变。因此,城镇化的核心就是如何解决进城入镇农民的就业、创业和发展问题。如果转移到城镇的农民得不到一份比种地效益更好的职业,或者掌握一项收入高于种地的谋生技能,不能致富创富,城镇化的进程就会遭遇障碍,步入误区。因

10、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以人为中心,把人的非农产业化放在首位,大力引进项目和资金,搞好产业集聚区建设,强化产业支撑;加强就业培训和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充分发挥城镇的市场集聚功能,创造良好的环境,放手发展服务业,鼓励全民投资创业,使转化为城镇居民的农民进得来、留得下、有事干、有收入,安居乐业,生活改善。其次,要坚持科学的规划意识。规划是政府指导管理城镇建设发展的蓝图,规划的核心问题是合理布局政府可控制的空间资源,引导市场资源的进入,目标是让最少的空间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公共服务效益。城镇体系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十二五”发展规划要统筹衔接,以“百年为度,千年为尺”,覆盖产业提升、环境

11、改善、未来发展趋势等领域,增强规划的容纳性,使规划真正发挥龙头作用。加强详细规划,确保公共设施配套到位,防止重复开挖和拆建;搞好重点部位建设的规划设计,使尺度、比例、色彩、空间、平面高低等各类要素合理配置、协调一致,凸显城市个性、特色和风格,展示整体形象,释放独特魅力。城镇规划既要体现严肃的刚性,也要为市场配置资源留下足够的空间,使各类民间资源在规划的引领下,能够自由进入到城镇发展的各个领域,为城镇的建设、繁荣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其三,要建立科学的城乡建设机制。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城镇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和农产品,也促进农民转移,促进产业提升,实现城乡

12、之间更高层次的上的协调发展。城乡建设相互促进、不可分割。推进新型城镇化要突出抓好市区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功能,提高品位,增强市区或镇区的要素承载能力,扩大集聚效应,建设环境宜居、经济活跃的城镇。围绕城乡一体的目标,建好中心镇和农村新社区,以城镇的理念改造农村,以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覆盖农村,以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支撑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实现农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转变;用好国家允许“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政策,改革户籍制度,集约利用土地,为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开拓空间。继续加强城乡公路交通和饮水、环境卫生等公用设施建设,改善乡村环境面貌。鼓励城乡要素流动,农村人口可以进城入镇务工创业,落户定居,

13、城镇技术、资本等要素也可以到乡村开发农业旅游、观光和现代农业服务等产业,形成城镇和乡村建设之间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其四要科学引领农村土地流转。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核心在于吸引资本和人才聚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可以实现农村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是聚集生产要素的必备条件。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

14、根据农村实际情况,为推进流转平稳进行,可以探索“信托流转”途径:即由乡镇办或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出资设立信托机构,接受农民委托,通过规范程序,将土地经营权在一定时期内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给农业生产经营大户或法人从事农业开发经营活动。政府要主动介入,使资本放心投入、农民放心委托、流转规范有序。农民作为委托方,将土地经营权委托给土地信托公司,信托公司作为受委托方承接经营权后,经过公开招标,将经营权发包给有实力的第三方面经营。农民、信托公司、第三方依法分别享有各自的责、权、利。通过土地流转,不但能盘活土地资源,破解工业化、城镇化的土地制约瓶颈,更能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吸纳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向农业和农村集聚,提高土地产出率,提升农业产业现代化水平,增强农业与市场的衔接能力,是新时期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成功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