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的创立》教案6(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9223365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6(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6(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6(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6(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6(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6(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举制的创立》教案6(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的社会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了解与科举制有关的进士、明经、殿试、状元等相关历史名称和知识点。了解科举制的创立对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及对后世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延伸,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得到提升。了解科举制度对世界文明社会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归纳,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重要制度,影响极为深远。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探究,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合作意识。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或编讲历史故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

2、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通过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展示,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线索更加清晰。从而产生历史认同感,体验学习的快乐。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拓宽知识面。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科举制的学习,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科举制的诞生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是隋唐社会繁荣和文化绚丽的因素之一,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二、教学思路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1、重点:科举制创立和逐渐完善。处理方法:通过层层设疑、讨论、归纳,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思路:即隋朝的历史任务主要是破旧立新,确立科举制。

3、将选官、用人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突破了门第限制,按考试成绩择优选才。唐朝历史任务是继承发展,健全科举制度:扩大国学规模,扩大生源,增加科目,丰富考试内容,严格考试制度。2、难点: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并对科举制进行客观评价。处理方法:通过学生查阅资料、讨论及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对科举制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隋唐扩展到后世,从中国扩展到世界,从而能够全面辨证的分析和评价科举制。 三、教学方法1.层层设疑,分组讨论。2.精讲精练要体现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共同学习、合作的意识。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四、课前导学1.查找相关资料,如明经、进士、状元、榜眼、探花等内容。2、查找一些历

4、史知名人物如姚崇、李白、李昂、杜甫等人是否参加过科举考试?是否中过进士?3、联系现实深入思考为今天的考试制度献计献策。五、教学渗透点1、通过科举制学习,知道科举制的相关内容如状元、榜眼、探花等是如何排名的,以增加学习兴趣。2、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唐诗繁荣、唐文化的绚丽、古文运动推动、传奇小说的发展都与科举制有密可不分的关系。正是科举制使唐文学水平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层次。3、科举制度也有弊端。它使大批知识分子热忠于功名,不愿从事学术研究和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不愿对国计民生有实用价值的科学技术进行潜心钻研。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极其长远。六、教学资料1、书籍中国上下五千年。2、各种相关历史网站。

5、七、板书设计八、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导入新课:师问:“我们在选拔班委和三好学生时要求很高,其中很重要一条必须成绩优良、有真才实学。良好成绩的取得与一次次的考试是分不开的。提到考试,我们每位同学都可谓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我们知道考试是今天社会对人才的一种较为公平选拔方式。那我们知不知道在古代社会是如何选拔人才的呢?(多媒体)提出问题:古代社会是如何选拔人才的?由此导入新课。讲授新课: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一、科举制的诞生师问:科举制是在哪个朝代诞生的?师问:科举制在隋朝的诞生与哪两位皇帝相关?师问:文帝和炀帝分别为科举制诞生做了哪些工作?师问:你知道隋时当时录取了哪些人?师问:“隋朝为什

6、么要采用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老师补充:科举制创立前,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要做高官必须同时具备本人要出自高门权贵家庭。还必须有地方官员和高门权贵推荐。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是不能做高官的。这样选拔官吏的实权并没有控制在朝廷手中。而科举制与它的本质区别是:普通读书人和贫穷人家的子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这样就扩大了选官范围,选官权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科举制的创立。师问:隋朝科举制虽然规模不大,还不完善,但却有着重要意义。那么,科举制诞生有什么意义呢?(过渡)师问:科举制的完善是哪个朝代完成的?二、科举制的完善师问:唐时科举考试的科目,以

7、哪两科最重要?(简介)常设考试科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明字、三史科、开元礼科。以进士和明经科最为重要。师问:唐朝科举制的完善与哪些皇帝有关? 师问:看书、讨论并归纳他们分别为科举制度的完善做了哪些贡献?(组织学生分别介绍状元、榜眼、探花)打出图片“大雁塔”和“曲江池”。 老师讲解或由学生从收集的资料里得出内容:进士及第是一种高荣誉,人称“登龙门”。新进科进士聚集在京城长安曲江参加国宴,在曲江垂帘观看。高门权贵也云集于此挑选新科进士做女婿。新科进士们附诗抒情、春风得意。如“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 “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白居易(过渡)

8、:我们现在学习了这么多,请大家讨论一下科举制对当时和后世及对整个世界文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三、科举制的影响 (用多媒体打出P19页英国大百科全书中相关内容和孙中山说的话)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追根溯源其实都是从中国学过去的。指出中国邻国新罗、日本等都曾采用考试选官。 表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明确指出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与英国科举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学生答:隋朝。学生答:文帝、炀帝。学生答: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方法选拔官员。

9、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可以做官。学生答: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正式诞生。学生答:房玄龄、孔颖达等。学生答: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任官。学生答:从此门弟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学生答:唐朝。学生答:唐朝科考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重要。讨论:大诗人李昂、李白、杜甫等参加过科举考试吗?中过进士吗?学生答: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学生甲:唐太宗时,扩充国学规模,扩进学舍,增加学员,考中进士第一名,称状元。学生乙:武则天时,大力

10、提倡科举,举行殿试,不仅有文举还开设武举。学生丙: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主要考试内容(用多媒体打出板书内容,让学生思路清晰)看p16页唐太宗时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图及太宗语:“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组织学生讨论:科举考试最大的获益者是谁?看p16页“动脑筋”组织学生讨论:我们现在的考试中有相似的题型吗?你喜欢这种题型吗?由学生讨论后整理得出如下结论改善了用人制度,对社会发展有进步意义。 A、科考形式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考试。B、他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扩大了唐朝以后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为封建统治阶级不断注入新鲜血液。C、开创了整个社会读书求学的良好风气。诗赋取士,促

11、进了唐诗和唐文化的发展,造就一批诗人,推动古文运动和传奇小说发展,使唐文学达到很高水平。在世界文明史上占重要地位。科举制有进步作用但也隐含弊端。 科举制度使大批知识分子醉心于功名,不愿从事冷静的学术研究和深入的思考,不愿从事对国计民生有实用价值的科学技术研究,一旦科考成功、金榜题名,就逐渐沦为封建统治者的附庸。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发表看法,老师要多肯定多表扬,最后引导到要讲述的新课上去。导课,联系现实,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此进入本课学习。让学生找知识点,回答出知识点,以增强学生的感观认识并落实课本基础知识。学生当堂识记基本史实。帮助学生提炼知识,以形成知识体系。启发学生结合课本内容来回答。学生

12、回答时很可能只注意事情的情节而忽略事情的条理性,教师应进一步补充和理顺。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表扬。过度要有衔接,导课要自然,简介用多媒体打出(课件附后)讨论可用小组抢答的形式展开竞争,老师要多鼓励和表扬。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发言,学生回答不出的或不确切的问题,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解决。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引导学生从教科书中多渠道获取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培养学生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只要言之有理,重点突出,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此项目内容理论性较强,老师的讲解要条理清楚、线索明晰,语言精练。 组织学生讨论时,教师可从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社会等角度加以引导,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结论。在设疑和解答中培养学生概括、总结、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在教师指导下可让学生自我总结本课要点。九、课堂小结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开始分科考试正式设置进士科扩充国学的规模殿试/武举的开始诗赋成进士科主考内容十、课后讨论“学习了科举制后,请想一想,你对现在学校的考试制度和考试形式满意吗?你有什么好的意见或建议吗?(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抒发自己的感想。)学优中考,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