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教育学》ppt课件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9218766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PPT 页数:85 大小:339.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教育学》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公共教育学》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公共教育学》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公共教育学》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公共教育学》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共教育学》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教育学》ppt课件(8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学习目标: 理解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识记人力资本、校园文化、人的身心发展等概念的含义。 了解遗传、环境、教育等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 明确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可以用“制约”和“促进”来概括。社会决定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并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保证条件;教育通过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才来推动、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这是教育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孔子看教育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2、教之。”,今天看教育 “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渐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的地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是人们从事生产活动时所具有的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一开始就和人类的物质生产过程联系在一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与人类物质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办教育需要必要的物质投入,经济发展到什

3、么水平,它所能为教育提供的投入也达到一定的水平;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对教育也提出相应的要求。,1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从世界教育历程看,第一次工业(蒸汽机)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电气)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电子)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级中等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2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和教育内容 生产力发展不断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适应,教育结构也随之出现变化。如普职关系、全日制学校与社会教育的关系、高校中不同层次、专业、科类的比例关系等。 古代教育内容以古

4、典人文为主,到现代教育以科学技术为主。 重大教育改革都是以课程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为核心的,反映了生产和科技发展的新要求。,3 生产力发展水平推动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革新 教学组织形式:从个别教学到班级授课。 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技术的现代化。,(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承担着生产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使命。 2 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传递和积累科学知识:高效的和扩大的再生产。 创新和发明新的科学技术:学校尤其是高校,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三)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1960年首先提出,后来由丹尼逊、贝克尔等发展和运用。 人力资

5、本的含义: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主要观点:认为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因此,教育不单是一种消费活动,也是一种投资活动,具有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的经济效益。,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一定的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制度以及由经济制度决定并为它服务的政治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掌握了国家政权,谁就能控制学校教育的领导权。,2 决定受教育的权利。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其政

6、治经济制度决定的。,3 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但培养什么样的人,则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具体通过制定教育目的、规定政治思想教育内容以及相应的考试评价手段来实现。,(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作用,1 通过培养人来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自古以来,任何一种政治经济制度,要想得到维持、巩固和发展都需要不断有新的接班人,这些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实现的。 2 通过传播文化来推进政治的民主化。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 3 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三、教育与科学技术

7、的关系,(一)教育对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 1 教育对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 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3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早先,科研活动只是少数人的智力游戏,是为了好奇心的满足。近代以后出现了职业科学家和专门的研究机构,这就是科学的体制化。它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有密切的关系。,4 教育向科学提出成果转化的要求,从而丰富了科技活动内容。如多媒体技术、电脑软件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推进了相关科学技术的研究。,(二)科学技术对教育的深刻影响,1 改变教育者的观念。科技知识的急速增长要求人们学会学习,能力教育比知识教育更重要,方法教育比结论教育更重要。 2 形成新的教育理念。科技发展催生出新的教育理

8、念,为教育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如终身教育、创新教育、个别化教育等。,3 促成教育中介的变革。教育中介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时所依赖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环境、组织形式等。科技发展促进着教育中介的更新和变革。,(三)科学精神和教育的“科学化”,科学精神是指在科学研究中所形成的一种共同的规范和独特的精神风貌。它是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如创新、理性、实证精神等。 科学主义则是科学精神的夸大化,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论简单地推论到社会生活中来。,教育的“科学化”偏颇:用自然科学的标准来衡量与要求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的价值性与人文性

9、。,四、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狭义的文化指精神文化,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价值观处于核心的地位。 教育也是广义文化的一部分,受到文化中其他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对整个文化起着保存、传承、改造和创新的作用。,(一)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文化发展是学校产生的重要原因,文化构成学校教育的内容。 1 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影响。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世代延续下来的为绝大多数人认同的文化特质或文化模式。文化传统影响着教育传统与模式。 “万般皆下品,唯有

10、读书高”,2 思维方式对教育的影响。思维方式指思维主体在实践活动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形式认识和把握对象本质的某种手段、途径和思路,并以较为固定的、习惯的形式表现出来。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模糊性与精确性、悟性直觉与理性逻辑、有机性与机械性。,3 价值取向对教育的影响。价值取向是文化的核心内容,对人的思想、态度、行为倾向等具有统领和整合作用。 我国传统价值取向的积极方面:注重集体利益、反对个人扩张,注重精神追求、反对受小利驱使,注重人格气节、反对见利忘义等。 我国传统价值取向的消极方面:重传统与权威的取向(师道尊严)、重功名的取向(官本位与英才教育)、重忠孝的取向。,(二)教育对文化的作用,1 传承与

11、传播文化。文化的传承由口耳相传到依靠系统的教育。 2 保存与活化文化。以文化人,将文化转移到人身上,与人的思想、智慧、情感建立联系。 3 选择与整理文化。教育对文化的传承是有选择的,一是按照统治阶级的需要选择主流文化;二是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选择系统的、科学的、基本的文化。 4 交融与创新文化。通过教育的交流来促进不同文化的交融。通过创造新的文化来实行文化创新。,(三)校园文化与教育,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地理环境,以相应的社会文化为背景,在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主体的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 可分为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园文化影响学校的办学

12、方向和活动方式,会渗透到每一个学校成员的精神和行为方式中去,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办好一所学校有重要意义。,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表现在: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首先,教育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并随其变化而变化,但二者的变化并非直接的、即时的。 其次,教育发展要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但另一方面,在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相适应的前提下,“教育先行”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教育与其他意识形态关系的平行性 教育以培养人而成为一种有别于宗教、文学、艺术等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既以自己的活动影响着其他意识

13、形态,同时它也受到其他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三)教育的历史继承性 任何一种教育都是在以前的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前一种教育有着密切的承接关系。,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个体身心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教育。另一方面,个体的身心发展状态又是教育行为的依据,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一、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人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过程。身的发展包括肌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的发展包括心理过程(知情意等)和个性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的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是统

14、一的,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关于人的身心发展动力的不同观点: 1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 代表:古代孟子。认为性本善,万物皆备于我心,人的本性中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是仁义礼智的根源。 现代: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格塞尔则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人的发展基因决定特殊的顺序支配,教育要想通过外部训练抢在成熟之前形成某种能力是低效的甚至是徒劳的。,2 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等。对于人自身的因素,

15、有的认为是需要改造的,如荀子;有的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本身没有内容,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如洛克。 典型代表:环境决定论者华生。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3 在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人的发展是个体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体相同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二、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受遗传、成熟、环境、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16、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对个体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教育现象1: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教育现象2: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特尔门对智商在130以上的1528名超常儿童进行了历时50年之久(1921-1972)的追踪观察和系统研究,结论是:早年智力测验并不能正确预测晚年工作的成就,一个人的成就同智力的高低并无极大的相关,有成就的人并非都是家长、教师认为非常聪明的人,而是有恒心,做事求好、求精的人。,教育现象3 :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 以一对满46周的同卵双生子甲乙为被试。甲先作每天10分钟的爬梯训练,共6周。然后测量甲乙爬同一楼梯所需要的时间,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