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与免疫》ppt课件-2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9216497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388.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与免疫》ppt课件-2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传染与免疫》ppt课件-2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传染与免疫》ppt课件-2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传染与免疫》ppt课件-2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传染与免疫》ppt课件-2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与免疫》ppt课件-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与免疫》ppt课件-2(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本章重点掌握: 1、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 2、病原体发生传染具备的三个条件 3、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了解: 1、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 2 、免疫标记技术的原理及方法 3、免疫类生物制品种类及其应用,第一节 传染,一、传染和传染病 二、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 三、传染的结局,一、传染和传染病,传染是指病源微生物侵入机体后,在一定的部位生长、繁殖。由于两方面的力量不同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有时不表现临床症状,成为隐性传染或带菌状态,有时表现临床症状。而传染病则专指后种情况,即表现有临床症状的。因此传染与传染病并非同义词。,传染基本概念,传染P284 :指外源或内源病原体突

2、破其宿主的三道免疫防线,在宿主的特定部位定植、生长繁殖或(和)产生酶及毒素,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过程。,注:传染的建立,首先需有病原体的接触。它们具有侵袭宿主机体,在其中生长繁殖和产生毒性物质等能力。传染不是疾病的同义词,大多数的传染为亚临床的、不明显的、不产生任何显著的症状与体征。有些病原体在最初传染后,潜伏影响可持续多年。病原体亦可与宿主建立起共生关系。,传染病,传染病P285:是一类由活病原体的大量繁殖所引起,可从某一宿主个体直接或间接传播 到同种或异种宿主另一些个体的疾病。 病原体:凡能引起传染病的各种微生物和其他生物,均称病原体,或致病菌、病原菌。,注:传染病由有生命力的病原体引

3、起的疾病,与由其它致病因素引起的疾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性、地方性和季节性,有免疫性。,传染的研究内容和意义,研究内容:病原微生物与其宿主之间的相互关系。 理论与实践意义:人类和动物传染病的防治,是微生物学发展的主要动力;免疫学是当前生命科学领域中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学科之一,衍生出大量新的分支学科、边缘学科和应用学科;免疫学方法对生命科学的各个重要理论研究领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免疫学方法和技术对各种疾病的临床诊断、法医检验、生化测定、医疗保健、生物制品的生产、肿瘤防治、定向药物的研制以及反细菌战等各项实际应用领域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传染概述,由于

4、病源微生物与人或动物体(即寄主)都是污染的生物。当病源微生物侵入抗体后,他们互相作用,互相改变对方的活性与功能,因此能否引起传染病,一方面取决于病源微生物的致病能力,即致病性或毒力。另一方面还取决于机体的抵抗力即免疫力。而病源微生物与抗体两方面都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寄生物如果长期保持潜伏状态或亚临床的感染状态,传染病就不至于发生;如果环境条件有利于寄生物的大量繁殖,并随之产生大量的酶和毒素来损害其宿主,则宿主就患了传染病。,二、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2.1病原体 2.2宿主免疫力 2.3环境条件,2.1病原体,病原体发生传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毒力、侵入数量和侵入途径。一定种类的微生物在

5、一定的条件下能在其特定的宿主体内引起疾病过程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微生物的病原性。微生物致病能力的大小称为毒力。,病毒的致病性,一、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 (一)干扰宿主细胞的功能 抑制或干扰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破坏宿主细胞的有丝分裂;细胞转化;抑制或改变宿主细胞的代谢。 (二)损伤宿主细胞的结构 细胞病变;包涵体形成;溶酶体的破坏;细胞融合;红细胞凝集和溶解。 (三)引起宿主细胞死亡和破裂崩解,对宿主机体的致病作用,(一)病毒直接破坏机体的结构 ( 二)病毒的代谢产物对机体的致病作用,2.1.1、毒力 (致病力),毒力是病原微生物使寄主致病的能力。它包括侵袭力和毒素两个方面: 荚膜能阻止吞噬细胞的

6、吞噬 侵袭力 吸附和侵入能力 毒性酶损害机体组织(繁殖扩散能力) 毒力 外毒素是某些活菌分泌到体外的毒性蛋白质 毒素 内毒素是死菌释放的一种脂多糖,毒力的测定,通常用递减剂量病原菌感染易感动物的方法来测定病原菌的毒力。 1、最小致死量(MLD) 2、半数致死量(LD50) 3、最小感染量 4、半数感染量 以上四个数,其值越小,说明其毒力越大。,指病原微生物突破机体的防御机制,侵入机体而获得在体内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和伤害机体的能力。 吸附和侵入能力:菌毛起主要作用P286,(1)侵袭力(invasiveness),注:大多数病源菌引起传染开始于细菌对呼吸道、消化道或泌尿生殖道粘膜上皮细胞具有菌毛

7、、丝状体等粘附因素,而这些因素能与寄主细胞的特异受体结合。 注:亲器管性 所谓亲器管性是细菌对它所感染或侵袭的表面或组织具有高度的选择性。亦即细菌要引起疾病必须生长繁殖,在什么部位生长生殖,引起什么部位发生疾病,很多细菌具有高度的选择性。,繁殖和扩散能力(毒性酶):,毒性酶的作用使有的细胞间隙扩大,结缔组织松弛,能水解肌肉的胶原蛋白,促进血纤维蛋白凝固和溶解 A.血浆凝固酶:使机体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而使血浆凝固,并沉积于菌体表面,以保护病原菌不易被吞噬细胞所吞噬。 如致病性葡萄球菌 B.链激酶:促使纤维蛋白凝块溶解,阻止血浆凝固,有利于病原菌在组织内进一步蔓延扩散.这种酶的作用

8、正好跟血浆凝固酶相反 如溶血性链球菌 C.透明质酸酶:分解透明质酸而失去粘性,使结缔组织松驰,通透性增加,有利于病原菌向周围组织扩散蔓延。又称“扩散因子”。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繁殖和扩散能力(毒性酶):,D.胶原酶:能水解肌肉和皮下组织的胶原蛋白,便于细菌在组织中扩散。 产气荚膜杆菌 E.脱氧核糖核酸酶:能溶解组织细胞坏死时所释放的DNA,从而使粘稠性浓汁变稀,便于病原菌扩散,溶血性链球菌 F.磷脂酶:它能分解细胞膜上的卵磷脂,使细胞坏死或红血球溶解。 产气荚膜杆菌 G.溶血素:它能溶解红血球细胞膜上的蛋白质而使红血球溶解。 链球菌、肺炎球菌等,溶血素(链球菌属) A蛋白

9、(葡萄球菌属) 荚膜: 作用:抵抗白血球吞噬和消化,有利于病原菌在机体内生长繁殖 如肺炎球菌、炭疽杆菌等:无荚膜毒力很弱或无,易被吞噬细胞所消灭。有荚膜的病原株,如果除去荚膜,其毒力也随之大减。,抵抗宿主防御功能的能力,注:有些致病菌在机体内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即被迅速破坏,但是某些细胞外寄生菌的表面,具有荚膜等抗吞噬细胞因子,可以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作用,从而使机体发生病害,(2)毒素(toxin),1)外毒素 指在病原细菌生长过程中不断向外界环境分泌的毒性蛋白质(酶、酶原或毒蛋白)不耐热,不稳定,能被蛋白酶分解,遇酸变性。 主要是G+菌。例如白喉棒状杆菌产生白喉外毒素,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

10、产生破伤风毒素,肉毒梭状芽孢杆菌产生肉毒毒素等。1、外毒素:是细菌分泌到周围环境中的一种代谢产物,主要由G细菌产生,其化学成分是蛋白质,毒性强,但毒性极不稳定,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容易受到破坏。,外毒素具有四个基本特点:,毒性非常强:例如:白喉外毒素对豚鼠的最小致死量为10-3mg;破伤风毒素对小白鼠的最小致死量为10-6mg;肉毒毒素的毒性更强,比KCN还强1万倍,1mg结晶纯品可杀死2千万只小白鼠。 选择性强:外毒素对机体组织的毒性作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引起特殊病变。例如白喉毒素主要毒害心脏、神经等部位,引起心肌炎、神经麻痹病;肉毒毒素作用于眼神经和咽神经,引起眼肌麻痹和咽喉头的吞咽机

11、能麻痹。 抗原性强:它能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减毒后能变成类毒素:用0.3-0.4甲醛处理,可使其毒性丧失,但仍然保持抗原。这样的外毒素称为类毒素。例如用于预防破伤风的破伤风类毒素,预防白喉的白喉类毒素。,常见外毒素,白喉毒素:是一种蛋白质,与机体细胞结合不可逆,能合成Pr的酶类。 破伤风毒素:亦是Pr与神经突触结合是不可逆的阻碍了神经的传递,引起肌肉痉挛性收缩。可预防,不可治疗。 肉毒毒素:一种Pr、神经毒,能使运动神经系统的细胞功能停滞。导致呼吸心脏功能衰竭而死亡。死亡率2010%。,2)内毒素,内毒素是G菌的细胞壁外层的组分之一,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只有当细菌死亡、溶解或用人工方法将菌体

12、细胞裂解后才会释放出来,故称为内毒素。 若将内毒素注射到温血动物,会刺激宿主细胞释放内源性热源质,通过它对大脑控温中心的作用,引起发烧。 鲎试剂法检出内毒素P287, 内毒素与外毒素不同之处P287 表9-1,2.1.2 数量,具有毒力的病原菌侵入机体后,有足够的数才能引起传染。 毒力越强,需要量越少;毒力弱,需要量越大。例如鼠疫杆菌只需几个细胞侵入抵抗力低的机体,就会引起鼠疫;而伤寒沙门氏菌引发伤寒症则需摄入108-109个细菌。,2.1.3、侵入途径,具有一定毒力和相当数量病原菌,还要通过适当的途径,才能侵入机体,使其致病。 消化道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甲肝病毒、脊髓灰质炎、幽门螺旋杆菌(H

13、p,胃病P288) 呼吸道结核分枝杆菌、肺炎球菌、白喉棒状杆菌、百日咳菌、脑膜炎球菌 皮肤伤口金黄色葡萄球菌、破伤风梭菌、炭疽芽孢杆菌、狂犬病毒、乙肝病毒(P289) 泌尿生殖道淋病球菌、梅毒密螺旋体、爱滋病(AIDS) 其他途径结核分枝杆菌、炭疽芽孢杆菌,2.2 宿主的免疫力P290,宿主的免疫力(immunity):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保护性功能。 免疫功能包括:免疫防御(immunologic )、免疫稳定、免疫监视 宿主的免疫力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又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2.2 宿主的免疫力P290,免疫(immunity):生物体能够辩认自

14、我与非自我,对非我做出反应以保持自身稳定的功能,传统的免疫概念是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即抗传染免疫。随着科学的发展,免疫的的现代概念已大大超出了抗传染免疫的范围。实际上,机体除了对微生物的刺激,能发生免疫反应外,对一切抗原异物甚至改变了的自身成分也能发生反应,并且反应的结果可能是对身体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2.2 宿主的免疫力P290,免疫力(immunity)是指寄主抵抗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 病害的能力。 外部屏障:皮肤、粘膜、 第一道防线 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 内部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 非特异性 抗菌物质:补体,溶菌酶,干扰素等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第二道防线 炎症反应 淋巴结的过

15、滤作用 体液免疫:浆细胞产生抗体蛋白 特异性(第三道防线) 细胞免疫:由致敏T细胞释放各种淋巴因子,免疫功能分类,P290,2.2.3 环境条件,环境因素:分为宿主环境(包括遗传、年龄,营养 、精神、内分药物、针灸、锻炼等)和外界环境气 候、季节、温湿度、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 宿主环境 先天 : 环境条件 后天: 外界环境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三、传染的结局,病原微生物和人体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相互斗争。经过一段时间,按照双方力量的对比,可出现各种不同形式的结局。 1不发生传染 如果人体有很强的抗传染免疫力或者病原微生物的一方显得很弱,那么机体可以将侵入的病原体全部消灭干净,从而保证了

16、身体健康而不发生传染。 2发生传染 依据传染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下面三种情况: 隐性传染: 机体有较强的抗传染免疫力,或侵入的病原菌侵袭力不强、数量不多,因而传染后对人体的损害较轻,不出现或仅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为隐性传染。, 带菌状态:,如果病原菌与宿主双方都有优势,病原菌被限制于某一局部且无法大量繁殖,两者长期处于相持的状态,就称带菌状态。“伤寒玛丽”P291 处于带菌状态的人,称为带菌者。由于带菌者体内存在着病原微生物,不但对其本人来讲,存在着潜在的危险,这是因为一旦机体免疫力减弱,病原菌就有可能乘虚而人,重新引起疾病,而且还会不时地向外界传播病原菌,引起传染病流行。因此,带菌者是十分危险的。检出以后,一定要进行隔离和彻底治疗,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3)显性传染:,机体的抗传染免疫力较弱,或侵入的病原菌侵袭力较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