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井游记》教案1(鲁教版八年级上)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9189461 上传时间:2019-01-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满井游记》教案1(鲁教版八年级上)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满井游记》教案1(鲁教版八年级上)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满井游记》教案1(鲁教版八年级上)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满井游记》教案1(鲁教版八年级上)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满井游记》教案1(鲁教版八年级上)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满井游记》教案1(鲁教版八年级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满井游记》教案1(鲁教版八年级上)(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满井游记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进士,曾任空部郎中等职。明代著名文学家。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俗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重视通俗小说和里巷民谣,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公安派”,称他们的诗文为“公安体”。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公安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明代自弘治以来,文坛即为李梦阳、何景

2、明为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所把持。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的复古论调,影响极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明史李梦阳传)。其间虽有归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争,但不足以矫正其流弊。万历间李贽针锋相对地提出“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和“文章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的观点,振聋发聩,他和徐渭等实际上成为公安派的先导。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本文是一篇文字

3、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借景抒感,谕示读者以人生哲理。第1段:写城中早春“余寒犹厉”、“冻风时作”的景象。第2段:写郊游所见满井春色。第3段:交代写作本文的用意和写作时间。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地点:满井人物:我与数友起因: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经过:心境“若脱笼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第一段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城中飞沙走砾,为下文正面记游作准备,有对比的作用。第二段逐句读来,怎样表

4、达记游的次序?第一句“廿二日至满井”:点明所游之地。第二句“高柳脱笼之鹄”:以堤柳、润土、旷野衬托心胸的舒畅。“若脱笼之鹄”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三句“于时出于匣也”;写春水。“晶晶然”作比喻,更见水的明澈。第四句“山峦之始掠也”:写春山,细致地写山被雪洗之美,用“如倩女始掠也”作比喻,形象化地描写春山的形色两美。第五句写春柳、春苗两景,笔墨不多,既显示燕地春色,又见观察之细。第六、七句,写游人,男男女女,有动有静,声色兼备,形态各异。第八句,运用了借代写鱼鸟,描绘出神态。第九句,议论句,强调燕郊“未始无春”,与第一段对照。(1)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内容?讨论明确:柳、土、冰、山峦、鸟、鱼

5、、游人(2)作者抓住了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讨论明确: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光明丽的特点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掠也。则写出了春山的清新可人、娟净明媚柳柳条将寸许则写出了春天柳条的柔软与麦苗破土初生而又整齐喜人的情景。(3)这篇文章除了写满井早春景物之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呢?分析他们在表达文章主题上的作用。讨论明确:首段写燕地早春之特征。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和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出游做铺垫。尾段则表述了作者将以这次游览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并表达了作者不同于一般俗人“以游堕事”之处。1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

6、冻风时作”“飞沙走砾”。2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作用是: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3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4“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既高度概括了上述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的内容,表现了作

7、者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从这次出游他认识到城居时所以不知有春,是因为自己“局促一室之内”,而实际上春已降临人间。这是思想境界升华的表现。这就表明: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地摆脱某种限制,不断地去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5(1)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3)如倩女之酿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六、自读小结

8、6本文是写景的小品。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理上深入浅出,在记叙上简明生动。明清两代这种体裁最为盛行。这篇游记短文,在写景状物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白描的笔法。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2)拟人的写法。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人作者的主观情感。把景物拟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写景方法。(3)生动的比喻。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在这篇游记中,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也有的是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

9、和感受。7袁宏道反对复古,并努力实践,他写文章强调。性情”,强调自然、天真、趣味。他主张自然地流露个性,语言流利净洁。这篇游记,就是他这种主张的实践范例。他的缺点是题材狭窄,往往只是写些风景名胜之类,因而成就受到一定的限制。8我国游记的传统写法,在末尾写出作记的原故,同游者姓名,游览的时间。本文选人课本时,末了几句话删掉了:删文大意是作学务这种闲官,没有什么心中牵挂的事,游满井仅仅是开始而已。于此可见袁宏道为人的闲适之致。9.提问: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讨论并归纳: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

10、。10.提问: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11.提问:第2段可以分几层,请归纳段意。讨论并归纳:可以分三层。第1层(“廿二日天稍和”到“至满井”):交待出游日期、气候、同行者及出游路线。第2层(“高柳夹堤”到“皆有喜气”):描写满井盎然的春色。第3层(“始知”到“未之知也”):表现作者欢快的心情。12.提问:第2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讨论并归纳: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

11、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13.提问:第3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讨论并归纳: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14.提问: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讨论并归纳: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以清新的笔调,历历如画地描写了北京近郊满井的早春景色,表达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和喜爱郊游的愿望。15.提问: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是以物比物

12、。试举例说明。冻风时作:冻风,冷风。作,起。局促一室之内:局促,拘束、局限。每冒风驰行:驰行,坐车出行。未百步辄返:辄,总是,就。16.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土膏微润: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润,滋润,湿润。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在这时。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波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柔梢披风:梢,这里指柳梢。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分开,散开。麦田浅鬣寸许:浅鬣寸许,浅嫩的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麦苗。泉而茗者: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罍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罍,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红装而蹇者:

13、蹇,本义跛足的,引申为驴子,用作动词,骑驴。凡曝沙之鸟:曝,晒太阳。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未始,未尝。夫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误。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潇然,心中没有牵挂的样子。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恶能无纪:恶,安、怎么。无纪,没有记游的文章。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花朝节(zho)廿二日(nin)倩女(jng)B麦田浅鬣寸许(li)泉而茗者(mng)靧面(gu)C罍而歌者(li)红装而蹇者(jin)汗流浃背(ji)D曝沙之鸟(bo)呷浪之鳞(xi)未百步辄返(zh)2依据课文填空并理解其意义

14、。(1)给画线部分填空。游人虽未盛,_,_,_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_,_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2)句写_句写_句写_,作者由物及人,通过寥寥数笔勾画了_,有动有静,抒发了作者_。3下列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土膏微润(肥沃)B鳞浪层层(像鱼鳞似的浪纹)C局促一室之内(狭小)D娟然如拭(美好的样子)4选出加粗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冻风时作于时冰皮始解B呷浪之鳞鳞浪层层C于时冰皮始解始知郊田之外D欲出不得偕数友出东直5选出加粗词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娟然如拭悠然自得B游人虽未盛风力虽尚劲C未之知也曝沙之鸟D泉而茗者红装而蹇者6下列使用了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鳞浪层层B呷浪之鳞C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D鳞次栉比7下列对本文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本文结构松散自由,是一典型的山水小品。B本文文辞清丽简洁,作者直抒胸臆。C本文虽然表达了一种封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但也掩饰不了作者失意的苦闷。D本文比喻新鲜、贴切,洋溢着作者游览时的轻松喜悦的心情。8翻译下面的句子。(1)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译: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